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名声为何比不上李世民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名声为何比不上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049 更新时间:2024/1/4 20:56:50

还不了解:李渊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高祖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名声为什么远不如儿子唐太宗李世民?

导语

唐高祖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其名声远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

就李世民的能力而言,把他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个天生做皇帝的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政治斗争的需要

在李世民当上李唐王朝的皇帝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并不光彩的手段。降低李渊的影响,是为了进一步保证他“玄武门之变”的合理性。

1、“玄武门之变”是李渊、李世民都不愿意提及的伤痛。

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了他的两个兄弟,李渊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可这没有办法,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必然要有牺牲,为了皇帝的宝座弑父杀兄的人大有人在,李世民也没有能够摆脱这个死循环。可事实已经发生,无论李世民如何掩盖,在这件事上他终归做的丧失了亲情,但他不想被人指责他的过错,也不想留下“残忍”这样的名声,所以他只能去在其他方面进行弥补。

2、这个弥补就是对史料的改动。

在李世民之前,为了保证史官的独立性,皇帝不去参与史官记录的事宜。可是李世民改变了这一点,他把手伸向了史料记载,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在这段历史记载中,他刻意的把自己塑造成了被动的一方,而且有意的把太子李建成描绘成“荒淫、无能、卑鄙”的小人。

玄武门之变

3、除了可以的抹黑李建成,李世民还需要做一件事情,才能够保证他权力斗争的合理性。

那就是要弱化李渊的作用。他只有把李渊在李唐王朝建立中所起到的作用降低到最小,才能够更加保证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合理。因为“杀兄逼父”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会影响他的名声。除非,让他成为李唐王朝建立的最大功臣,甚至是李唐王朝真正的缔造者。让人们都了解,李世民做唐代皇帝是顺理成章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堵住悠悠众口。

李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同李世民相比,李渊的影响力真的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但这个李唐王朝的开国之君,倒也绝非是一个无能之辈。

1、李渊也曾有过戎马生涯,他在隋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也立有汗马功劳。而且他在调任山西后也多次对突厥作战,而且取得了胜利:

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客观的说,李渊的军事能力虽然不及李世民这种天纵奇才,但也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否则,他不会被隋炀帝一直当做心腹大患。

李渊

2、晋阳起兵事实上是李渊与李世民一同策划的。李渊本人一直就胸怀大志,得天下其实一直就是他的梦想。他调任晋阳后,看到晋阳城中的军械、粮仓都十分充沛,第一反应就是: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这句话可以充分反应出李渊一直就存在的野心。李世民推动了李渊的起兵进程,让他在推翻大隋的事业上更加坚定了。

3、李渊虽然没有李世民那般的才智,但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一个仁君。在李唐王朝一统天下后,李渊也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不管是对人才上面的制度改革,还是经济上面的推动生产,降低税收,李渊都做了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的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把李唐王朝发展到一个顶峰,李渊所打下的基础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但命运就是这样,李渊注定只能是一个奠基人,而成不了最终完成伟业的人。一方面是李世民的能力太过突出,对中华文明影响过于深远,掩盖了李渊的贡献。另一方面李渊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是天下刚刚平定,需要先搞发展,可这些事,往往容易被后人所忽略。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李世民建立起了至高无上的威信

从晋阳起兵之前,一直到李唐王朝一统天下,李世民所立的功勋是不容抹杀的,也通过这些功勋建立了至高无上的威信。在众人眼中,李世民早在是秦王的时候,威信就已经高于李渊了。

1、李世民是李渊晋阳起兵的推动者,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早在晋阳起兵之前,李世民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准备: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由此可见,对于推翻隋朝,建立李唐王朝,李世民一直有着准备的。

2、而起兵之后的李世民也一直是冲锋在战场的第一线,毫不夸张的说,李唐王朝几乎就是李世民指挥打下来的。虽然说李渊在幕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人们的心中更愿意去记住那些战场杀敌的人。

李世民

①破西秦,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李世民铲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诘朝,仁杲请降,俘其精兵万余人、男女五万口。

②击败依附于突厥的刘武周、宋金刚集团,稳固了北方的统治,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毕竟刘、宋集团一直威胁着李唐的后方,如果不能把他们彻底解决很难完成一同天下的目标:

③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指挥得当,窦建德王世充两股对李唐王朝威胁最大的势力被彻底铲除:隋氏分崩,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窦建德与王世充的失败,意味着天下已经十之有七。

④窦建德死后,其旧部刘黑闼又重新反叛,一时间河北大乱,李世民又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黑闼与二百余骑北走突厥,悉虏其众,河北平。此后的中原开始重新归于平静,李唐王朝最终一统天下。

有了这些战功的李世民,赫然就是大唐最闪耀的明星,即便是李渊都不能掩盖他的光芒。

3、李世民在为大唐平定叛乱后,李渊是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天下终于平定,中原大地终于由他来掌管,而担忧的则是,李世民的功勋根本就是赏无可赏。但当时的李建成早就是太子,而李世民也不可能屈居人下。所以,李渊想了一个平衡的办法:

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

其实,这也能说明,李世民在还没有当皇帝前就有了何等的影响力。

4、李世民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出力最多的秦琼、程知节、尉迟恭、徐世绩、李靖等人,都是与李世民并肩作战的战友。而文臣里面,除了裴寂、魏征之外,几乎也全部与李世民交好。这样的人缘,这样的威信,甚至已经盖过了皇帝李渊。如此的情形,在其他朝代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李世民即位后的辉煌表现,也不是李渊所能及的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往往影响力最大,但也不尽然。后周的柴荣,名气就要大过开国的郭威,而清代的康熙也比努尔哈赤名声响亮。这些主要还是看当皇帝后的表现,而李世民的表现,也比李渊更值得人们记住。

1、李世民即位不久,李唐王朝曾受到过突厥的挑战。但被李世民的智慧化解了,励精图治之后,李世民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军事战略。突厥、吐谷浑、高昌国等一系列的西域诸国都臣服于李世民所统治的李唐王朝,他得到了这些国家的尊敬,被称之为“天可汗”。这在李世民之前的中原政权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李世民

2、要了解,在李世民即位的时候,李唐王朝的人口不过200万户。而李世民即位期间励精图治,重视生产,可以说真正的达到了海清河晏、夜不闭户,百姓心中自然是对李世民无比的憧憬。他能够重视生产,重视人民的疾苦,让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群众基础李渊也比不了。虽然说李渊当皇帝的期间,人民的生活也开始逐渐走向正规,但中原大地上还是有着很多的征战,真正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还要说是李世民。

3、要想有一个好的口碑,最重要的还是要牢牢的抓住文人的笔杆子。这一点,李世民可以说做的很完美,他从谏如流,任用魏征等一系列的诤臣;完善制度,唯才是举,让众多的寒门子弟都有了可以晋升的机会。这些行为就是他最好的宣传广告,无疑会得到人们的称颂。“弘文馆”的建立更是让很多文人有了发挥的空间,这些文人势必会对这个能够欣赏他们的君主感恩戴德。

结语

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本身做的就很到位。无论是从李唐王朝建立过程中的赫赫战功,还是李世民当皇帝后的丰功伟绩,他被人们所记住那都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即便他在“玄武门之变”上被人诟病,即便他或许真的弱化了李渊的功勋,但他本身的能力与作为都是真实存在的。

以李世民的功勋来说,把他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足以盖过开国之君。他的名声与影响是真正凭借自己能力挣来的,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否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渊当上太上皇后结局是什么 李渊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李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渊的下场到底如何?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身为太子的兄长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在这之后更是逼着他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则登上了这大唐王朝皇帝的宝座,成为

  • 三国时期姜维为何没能阻止蜀汉的灭亡?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很多人应该记得这样一个情节:蜀汉灭亡后,姜维策动钟会造反,结果兵变失败。而这,不仅让姜维恢复蜀汉的计划落空,还导致其被乱兵所杀。在姜维被杀后,卫瓘对着姜维说了一句话——蜀汉灭亡,非将军之过

  • 揭秘: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就的“戚家军”制胜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后,练就了一支驰名天下的“戚家军”,纵横浙、闽、粤,历十余年,大小八十战,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 “戚家军”取胜原因很多,谋略、勇气等不可或缺,但最主要的制胜之道在于—“合力”。就是把全军上下的合力、步兵与骑兵的合

  • 细说历史:慈禧太后临终前做了什么异常的决定?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满族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玉牒,即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咸丰元年,慈禧即公元1851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5年后的三月,慈禧生皇长子载淳而被册封为懿妃,不久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咸丰

  • 揭秘:汉武帝刘彻是史上最会承认错误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学历史的人知道刘彻这个人,和毛泽东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比较相同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我怕说多了,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

  • 岳家军名将如何炼成?训练失足跌倒即被毒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在南宋军界初露头角并非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肃然的军纪。岳飞曾经说过:“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岳家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早年岳家军初创驻军宜兴时,两浙各地吏民纷纷扶老携幼迁到宜兴,把岳家军驻地当作临时的避难之地,宜兴人民甚至出资为岳飞

  • 史上最传奇皇后 萧皇后年近半百还让李世民倾倒!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皇后,她先是嫁给隋炀帝杨广,当了十余年皇后,后又被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掠去做了偏房,甚至远赴漠北,成了突厥可汗的妻子,最终,她被唐太宗迎回,成了李世民的昭容,这就是历史上的萧皇后,一位命运不由己的女人。萧皇后生于约公元567年,出身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自幼读书学文,知书达理

  • 揭秘:朱元璋分封太过演变成了明朝战乱的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诸侯王强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到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结果引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

  • 朱元璋为何严格要求百姓种树?不达标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 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基后,

  • 乾隆眼里最有水平的皇帝是尧帝!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在他眼里,尧帝最有水平,因而是所有皇帝的学习典范。他欣赏尧帝什么呢?置谏鼓,立谤木,虚心纳谏,让提意见的人当面击鼓,还可以在意见簿上留下真姓大名。《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亲自抓的一项文化重点工程。记事上自伏羲氏,下至明亡,是中国古代史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因为亲自抓,于是抓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