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个谜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90 更新时间:2024/2/7 14:01:11

还不了解:朱允炆下落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朱允炆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如何,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仅明代时人们关于此事的记载,就有“数十百种之多”,其中收入四库全书“存目”的也有二十多种,到底哪一种才是真相呢?

朱棣的表面说法

朱棣作为胜利者,登基当了皇帝,那么他的说法,其实就是正史的说法。

史料之中,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为官方编纂,野史为民间文人编写,总的来说正史相对权威性更高,野史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但一旦涉及到皇家秘闻,往往正史的记载会很模糊,反而野史十分详细。这是因为皇家秘闻往往了解的人很少,也没有刻意相互印证的资料,正史的编写者对不确定的史实往往不会写进去,所以就容易一笔带过。而野史的作者往往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的情况,但经过层层传递,再加上不同作者的臆想增减,往往版本众多。

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习惯,往往是后面的朝代给前面的朝代修史,比如《明史》就是清代张廷玉主编的。各个朝代其实自己也会记载自己的历史,具体到明代就是《明实录》,通常是有后一任皇帝给前一任皇帝编纂。这两本都属于正史。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继位者是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明太祖实录》应该是由朱允炆派人编纂,但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命人对朱允炆编写的《明太祖实录》进行了修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朱允炆的结局的: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文中提到朱允炆时,不说“惠帝”,也不说“建文帝”,而是称之为“建文君”,可见一定是朱棣修改后的写法。

按照这种说法,是朱允炆自己觉得没脸见朱棣,所以才在宫中燃起大火自焚,属于“畏罪自杀”。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体现了朱棣的高风亮节: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的意思是,他听说朱允炆自焚,赶紧派人去救,已经来不及了,只救出了尸体。他大哭着说自己本来是帮助朱允炆的,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岂不是傻?

但这种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对以后的史料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一个谎话必然要用无数个谎话来圆,所以在很多地方就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马脚。

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的说法又变了一种。朱棣登基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说:

“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这里的说法,从“畏罪自杀”变成了“他杀”,是被“权奸逼胁”的结果。

一百多年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交谈时,说到了建文帝,《明神宗实录》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明神宗问:“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了解。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明代张廷玉编写《明史》时,认为朱棣的说法不可靠,但又没有其他更确切的说法,于是只好含糊其辞地写道: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以上所说的史料,都是正史,可其中也有相互矛盾之处,所以大家对朱允炆的解决就有更富传奇色彩的说法。

野史的说法,普遍为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

清代夏燮对张廷玉在《明史》中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不满,他在《明通鉴》中写道:

“既云‘帝不知所终’,何以下文又有‘出帝后于火中’之语,未免上下矛盾。”

于是,夏燮进行了修改:

“上(建文帝)知事不可为,纵火焚宫,马后死之。传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凡四十余人从。”

明清两代的文人学者认为“帝不知所终”的大有人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史彬仲的《致身录》及程济的《从亡随笔》。

由于文言文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直接给大家简单用白话介绍一下。

建文帝了解金川门失守后,长吁短叹,准备自杀,大臣们就劝他不如逃走,这时候有个太监跪下说,“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前留下一个盒子,说有大难时打开,现在藏在奉先殿里”。大家跑过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红色的盒子,用两把锁锁住。

打开盒子,里面有袈裟、帽子、鞋子,还有一把剃刀,有三本度牒(相当于僧人的身份证明),白银十锭。最下面是一封信,里面详细说明了从哪里逃出,走什么路线,最后在什么地方会合。

神奇的是,这三本度牒上面写好了名字,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毫无疑问,“应文”就是给朱允炆准备的,于是翰林院编修程济拿起剃刀给建文帝剃了发。大臣里面恰好就有一个叫“杨应能”的,对应了“应能”的度牒,于是也剃了发。还有一名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个贤字,应贤肯定就是说我了。”也是也剃了发。

当时大殿里有五六十人,都要跟随建文帝,但人多了容易暴露,最后只有九人跟随建文帝逃出南京,过了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到了,这样一共是二十二人。

以上这个说法,看起来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却并非不可能之事。朱元璋深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势必引起诸王特别是燕王的不满,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他的遗诏不准诸王前往京师哭临奔丧出于同样的考虑),预先为朱允炆安排退路,也在情理之中。

建文帝逃出之后,先是到了蜀地,而后又到了滇南,广西,贵州等地,一直委身于各地的寺庙之中。

到正统五年,思恩知州岑瑛出行,有一名老僧当道坐曰:“我就是建文皇帝,游方到了这里,已经老了,跑不动了,请你把我的骸骨送回故乡吧。”岑瑛大吃一惊,急忙将事情层层上报,到了皇帝朱祁镇那里,派太监去查看,结果还没到,那老僧就死了。尸体运回北京后,“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就连明代人写的史料中,也大部分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皇明资治通纪》成书于嘉靖三十四年,郑晓《吾学编》也成书于嘉靖年间,他写的《建文逊国记》也持此观点,由于篇幅较长,就不一一引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原书。

朱棣的真实想法

朱棣公开宣称建文帝已死,当然是为了体现他继位的合法性,但实际上,他的心里也不相信这一点,而是一直暗中派人寻找。

为了找到建文帝,除去这个心腹之患,朱棣派了一名名叫胡濙的亲信,以寻访道教的张三丰为名,遍行天下州郡乡邑,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后来朱棣有听说建文帝坐船出海逃亡了,于是又派遣身边的宦官郑和多次下西洋,名义上是为皇家采买物品,其实还是暗中寻找建文,但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胡濙传》

《石匮书》中也提到了胡濙查找建文帝的事情:

文皇(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访张邋遢,又名搜遗书,遍行郡县察人心。又传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二十一年还朝。会文皇驻宣府,濙驰夜上谒。文皇已就寝,闻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劳濙赐坐与语。

你看,朱棣是在睡着之后,了解胡濙来了,马上起床,召他进来,而且还赐座谈话。可见胡濙来谈的事非同小可,而此时胡濙已经在地方上逛荡了好几年,会有什么如此紧急重要的事情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事关建文帝的下落。

孟森先生在《建文逊国考》中认为,胡濙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但建文帝已经没有复国的意思,所以胡濙特地回来向朱棣报告。

不过,朱棣费尽心机,“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

综上所述,我认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于宫中,只是朱棣为了让自己登基称帝显得更合法,进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就连他自己都不信。且不说明清众多野史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的情况,就是在《明神宗实录》中,内阁首辅张居正都亲口说出建文帝“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的话,就足以证明。除了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实录》之外,几乎所有的史料都认为建文帝未死,难道这些史家所记录的都是“伪书”的荒唐言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明代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虚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受到了什么样的奖赏?为何只要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在唐朝时有这样一位英勇将军—郭子仪,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处于水火之中的唐朝,但是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只是要了六名美女,民间更是传出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的声音,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唐玄宗在位

  • 丁显能成为当朝状元是如何做到的?与朱元璋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古代科举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正是因为如此,皇帝在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决定他人的一生,给他人带来飞黄腾达,亦或者是让他人走向万丈深渊。而显然的,丁显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

  • 嘉靖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继位的?大礼议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皇帝,大家都称作嘉靖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他是一位早期勤政、晚期怠政的帝王,同时也开创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壮举,但是即便如此,嘉靖皇帝依旧牢牢掌握着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到其驾崩,在皇权的归属之上,也从未有过疏忽,就是这位热衷于炼丹修道的帝王。

  • 她为嘉庆生下两个儿子,却支持养子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她为嘉庆生下两个儿子,却支持养子继位?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中母凭子贵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尤其是在偌大的后宫之中,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许多的女子穷其一生争夺恩宠,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然后她们也就顺其自然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太后。这样的待遇是远高于

  • 周幽王的皇后是谁?褒姒是妃子还是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幽王的皇后是谁?褒姒是妃子还是皇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因为“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的原因,对于西周的灭亡,大家都归咎于褒姒的身上。按故事来说,好像是这样。周幽王姬宫湦继位之后,连年天灾,关中一带更是发生了大地震,百姓因此而生活越发艰难。家乡活不下去,只能四处流浪,社会

  • 揭秘:历朝开国皇帝的性格都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揭秘:历朝开国皇帝的性格都是怎样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退位,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如果算上袁世凯,再加上少数民族

  • 八大山人朱耷的经历为何如此凄惨?他的画作有何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有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八个人的合称,类似于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这样的称号,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人的别名,他就是朱耷。朱耷,原名朱统,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他还有个身份,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他的祖父、叔

  • 皇太极早年最宠的妃子是谁?不是孝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极早年最宠的妃子是谁?不是孝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如果没有皇太极的努力,满清很可能永远入不了关,在清朝十二个皇帝当中,皇太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的名气却不大。别说与康熙、乾隆相比,甚至连顺治都不如,庙号仅为“太宗”,父亲努尔哈赤、儿子顺治及孙子康熙却为“祖”,从这

  • “女中才子”的皇后,萧观音为何惨遭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女中才子”的皇后,萧观音为何惨遭赐死?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常人的印象中,契丹人逐水草而居,性格质朴少文,无论男女都很少读书,吟诗作赋根不是他们的强项。然而凡事都有例外,道宗的皇后萧观音便是个集美貌与才情与一身的奇女子,不仅长得漂亮,还写的一手好词赋,常被皇帝夸赞为“女中

  • 多尔博:多尔衮的养子,年仅三十岁就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多尔衮的养子,却正值壮年去世,此人就是爱新觉罗·多尔博,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来说说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爱新觉罗·多尔博,清朝宗室,出身不低,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之子,大清著名摄政王多尔衮的养子。说起多尔衮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在历史上他和孝庄太后传出了不少绯闻,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