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文帝:史上第一个公开与“刑讯逼供”作对的皇帝

隋文帝:史上第一个公开与“刑讯逼供”作对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3 更新时间:2024/2/4 6:23:22

古代办案对“口供”特别重视,于是“刑讯逼供”成为办案特别是打击政敌时的不二法宝。

而且为了口供还发明了一些“合法的”逼供刑具,唐朝使用的是“囚杖”,宋朝使用的是“荆子”,清朝使用的是“竹板”或“夹棍”,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使用这些刑具是合法的。

每个朝代就出了一些被重用的“刑讯逼供师”,汉朝有张汤、王吉,唐朝有武则天重用的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明朝有朱元璋、朱棣创立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没有一个不是靠“刑讯逼供”而臭名昭著。

尽管刑讯逼供是合法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反驳这种做法。

最开始是有一些明君通过法律抑制刑讯逼供。《秦律》规定:“能据供词追问,不用拷掠而明案的是上策;用考掠而不得案情的是下策。”章帝刘坦曾在诏书中引《律》曰:“掠者唯得笞榜立。”意思是只能对涉嫌抢劫的犯人审讯时动刑,其他类别的犯罪不得搞刑讯逼供。

法律毕竟是法律,总有管不住的地方,不少官员也会为了提高口供真实性,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从而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向刑讯逼供宣战的人——东汉和帝皇后邓绥,她曾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近16年,而且临朝期间,6次大赦天下,还通过亲自审问囚徒,平反了因逼供导致的冤假错案,并且其中免去死罪的有36人,严惩了16名为泄私愤而搞刑讯逼供的官吏。

邓太后是跟古代反刑讯逼供做了一次斗争,那隋文帝做的第一次全面审讯工作,则可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刑讯逼供”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太上皇是如何度过余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上皇年方二十三岁,太上皇要跪皇上吗,历史上最浪漫的皇帝

    亲王嬴政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扬自己的功业,将其传给子孙后代,他将帝号定为皇帝。他认为,上古有号而没有谥,到了中古才根据帝王生前的品行事迹给予谥号。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有违君父臣子的尊卑关系,因此废除了谥法。他将自己定为始皇帝,从他开始,后代就成为二世、三世直到

  • 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克己欲抑己恶 旧兼新尽臣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文帝的治国思想,汉武帝治国措施,汉景帝的治国理念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文帝时期更是备受称颂,司马迁曾描绘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社会安宁,政治清简,人民安乐,生活幸福,俨然一幅桃源盛世图。它的产生,司马迁认为源于汉文帝本人“德至盛也”、“岂不仁哉”

  • 明英宗被俘之后 于谦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如果没有于谦明朝会怎样,明英宗为什么被俘,明英宗被俘

    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兴起,其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统治着西起阿尔泰山,东到辽河,北至贝加尔湖,南抵明边的广大地区。这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个大元。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诈称3000人到明王朝贡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头赏赐),减其马价。也先便以此为借

  • 后周换地郭威:其遗嘱竟是用纸做衣服瓦片当棺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我就算被钉在棺材里,也要用腐朽,冯子材抬棺出征

    后周皇帝郭威开兵变及黄袍加身之先例说起“陈桥兵变”这则典故,都知道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为。出身军将世家的他,在五代乱世中成长崛起,通过施展权谋,最终黄袍加身,走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建立了大宋王朝。其实,开此先例的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皇帝郭威。唐末五代,群雄纷争,生灵涂炭,中原五代八姓十三君如走马灯交替,南

  • 北魏孝文帝时期一场姐妹宫斗:姐姐被废竟因妹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宫燕为什么披头散发,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

    北魏最初的后宫制度非常简单,也没有什么名称和尊号,一般是按照每个女人来到皇帝身边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后来慢慢地有了皇后,皇后之外的,统统称呼为夫人。再以后,后宫中的人员越来越多,除了皇后,又有左、右昭仪、贵人、椒房等名称。到了孝文帝时代,才开始给后宫的妃嫔们排列品级,比如左昭仪、右昭仪大致相当于大司马

  • 解密:明朝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最惧怕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男主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明朝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历史上权倾朝野最厉害的是谁

    众所周知,明朝的宦官(太监)极其猖獗,王振、曹吉祥、刘瑾、汪直、魏忠贤等人前仆后继,擅权乱政,把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最终悲壮地亡了国。这样的惨痛结局,大概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所无法想象的。应该说,朱元璋很有危机意识,特别是对宦官专权问题非常敏感,“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首先

  • 嘉庆去世 一向忠孝自律的道光为何不去祭拜父亲?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道光儿子,父母去世是不是一定要守孝三年,忠孝悌义

    周年大祭,在丧礼中是隆重的礼节。一向以忠孝自律的道光帝,为什么又不去他父亲的昌陵亲自祭拜?这还得从嘉庆帝被雷劈死在承德说起。在嘉庆帝以前的清室帝王中,基本上都是崩逝于京城范围之内。入关前二帝,努尔哈赤是在巡幸清河的归途中,于叆鸡堡逝世,不过这里离盛京沈阳城只有四十里,路程并不远;皇太极崩逝于盛京禁内

  • 瓦剌押送朱祁镇回明索要钱物才放人 为何无人理睬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瓦剌人把朱祁镇怎么了,朱祁镇后来打瓦剌了吗,朱祁镇怎么被瓦剌侮辱的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二十三日,瓦剌二十余人护送英宗到大同城下,向明军要赎回英宗的财物,说给钱就放回英宗。郭登命令手下紧闭城门,英宗传旨说:“朕与郭登有姻连,为什么这样将朕拒之门外呢?”郭登派人传奏说:“臣奉朝廷命守城,不敢擅自开门。”说罢继续坚守不出。袁彬见状很焦急,便以头撞门大呼。这时候广宁

  • 乾隆皇帝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除了早朝批奏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如何开心的度过每一天,清朝皇帝朱批奏折,乾隆批阅奏章回复

    凌晨四点:皇后朝祭,皇帝起床天还没有半点亮的意思,坤宁宫里传出的乐声撕开了笼罩紫禁城的静谧。乐声中又响起歌声,歌声里又隐约夹杂着猪的嘶叫。坤宁宫的朝祭每天清晨4时开始。仪式是萨满教的,拜祭的是满族的保护神柳叶神,但也供了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关内汉人的关圣帝君。神乐神歌声中,主厨太监已备好两口活猪

  • 汉朝女外交官冯嫽:曾随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解忧公主王珊,汉代女外交家冯嫽,西汉时期嫁给乌孙的两位公主

    冯嫽,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太初四年(前101年),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刘解忧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刘解忧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人民的敬服,因此尊称她为冯夫人。随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