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4/1/16 2:15:16

说起三国故事,最纠结最悲情的恐怕是“挥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

如果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无论是从史学研究,还是从人力资源研究来说,都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不光是受自己眼光的局限,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竞争对手对比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有时候一些措施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且从街亭之战前后的客观形势,以及蜀汉的人力资源配置来看这起事件吧。

诸葛亮的困境

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上后备人才

读《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就知道,诸葛亮在杀马谡的前后,其心情极其纠结,具体情况不用再描述,看原著: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刘备生前对于诸葛亮的嘱咐不是小说家之言,确实是史有记载的,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原话就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既然诸葛亮已经得到预警,马谡不能重用,为什么最终还是违背了前任老总的生前嘱托,将马谡安置在最重要的战场上呢?

俗话说,形势赶不上变化。创业的环境和人才的任用,永远都不是静态的,刘备死前的嘱托,可谓此一时,到诸葛亮北伐,又所谓彼一时。哪些人力资源该用,该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时候,都随时在变化。

刘备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23年,当时正好是在大败给孙权退守白帝城之后,蜀汉遭受重挫,但人力资源尚算充沛,或者说还没有凋零到很难看的地步,哪怕在败兵之际,居然还有向宠这样的能人,手下士兵没有一个损失的,刘备称之为“能”。这个时候,在刘备心中人力资源分布图的第一线位置上,还没有马谡,当然,他也不是完全否定马谡,只是觉得“不可大用”,言下之意就是马谡此类人最多只能放在后备库存里,不让他闲着,也不让他接力。

然而,形势永远在变化。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距刘备去世已经五年,那是公元228年,蜀汉公司的人才经历了又一波凋零。况且这些人才大多不是本地产的,大部分来自冀州、荆州和山东,没了就是没了,根本没法补充,巴蜀之地的人口基数又少。就在这种情况下,在诸葛亮的心中,马谡的位置,从刘备框定的后备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线人才的位置。不是诸葛亮不把前老板的话放心上,而是手头能用的人力资源在减少,用着用着,自然就轮到马谡了。

而且,诸葛亮将马谡置放在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也不完全是在冒险。诸葛亮对街亭前线的布置已经极其周密,指挥官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应该问题不大。可以说,这项业务虽然重要,但悬念不是很大,总部的图纸都已经画好,按原计划进行即可。而且,马谡擅长军事理论,放在这个位置上,不算唐突,至少他会看图纸,懂业务吧。

诸葛亮的失算之处不在于未料到马谡无能,而是未料到马谡逞能。马谡不是那种公司总部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的乖乖仔,喜欢体现个人的智慧,《三国演义》对于他违背军令的情状颇多夸张描写,但基本事实还是符合史实的,“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本来不用你动脑筋,偏偏你要动脑筋,结果坏事。

在人才捉襟见肘之际,不得不把后备力量马谡拿出来,放的位置也不算太冒险,诸葛亮用人的心思,还算稳妥。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人可用,例如还有赵云魏延等能人。不过,当时这些大腕也都有其他重要业务,魏延守汉中,赵云在斜谷道布置疑兵,佯攻敌军,拖住曹真。这些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大。

诸葛亮的突破

以发展的眼光用马谡

《三国志》记载刘备生前嘱托诸葛亮不要大用马谡,当时诸葛亮的态度是“犹谓不然”,对刘备的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诸葛亮这是在违命吗?以诸葛经理对于蜀汉公司的忠诚度而言,这应该是不成立的。诸葛亮毕竟是一个掌握全局的经理人,尤其是在公司老总刘禅不成熟的时候,他一方面对于公司是忠诚的,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源概念,因为市场形势时刻在变动,对于人才的态度有异议,不等于没有忠诚度。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谡,一方面是人力损耗之后必须补充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葛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谡的成长。马谡本来是块好料,可能在刘备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时过境迁,到北伐的时候,马谡或许已经超越了刘备对他鉴定上的限制。要知道,刘备去世的时候,马谡还不到35岁,成长空间不小。

马谡本人其实也很努力,一直在改变老板对他的看法。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问题。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这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做的第一项业务。这个时候,和诸葛亮能贴心的,就是马谡同学。他一路送诸葛亮出征,不只是送出成都城,也不只是送出四川,而是几乎送到了前线,“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千里”,跟着跑了几千里,这哪里是相送,简直是一起上第一线做业务。

马谡此番相送,是动了心思的,想显示自己的才能,证明刘备对自己的判断是失误的。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嘱托,马谡未必知道,但态度还是能感觉得到的。终于,马谡以自己的智慧动摇了诸葛亮对于刘备遗嘱的坚持,并献策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愿公服其心而已”。马谡的“心战”可以说左右了诸葛亮的南征策略,七擒孟获的佳话后面,显示着马谡智慧的光辉。

此次策划,让诸葛亮觉得马谡是可大用的。刘备当时的嘱托固然有道理,但人毕竟是在成长的,人才也在发展,刘备的话没有错,但只能管一时一地。守卫街亭的重任交到马谡手里,其实也是诸葛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的成长。

只是想不到的是,马谡是发展了,成长了,却还只是在参谋才能上发展,执行力却仍然停留在当年刘备所鉴定的水准上。做业务,能出点子是一回事,执行力又是另一回事。参谋型人才未必是指挥型人才,当年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张良早年自己带兵创业时,却也是一塌糊涂,被打得东奔西散。

诸葛亮杀马谡

史学家有争论

对于“挥泪斩马谡”这事,历来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不整肃军法不足以服人,明显利大于弊。

但是,史学家也有持商榷态度的,最有名的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习凿齿本身是诸葛亮的粉丝,一直很维护诸葛亮的形象,但在对待马谡这件事上,却有意见。他认为诸葛亮杀马谡“岂不宜哉”,是很不合适的。原因在于蜀国弱小,和魏国相比更是显得人才稀缺,“才少上国”。杀马谡分明是“杀有益之人”。这样不珍惜,你诸葛亮北伐不成功也是活该。习凿齿是襄阳人,马谡也是襄阳人,是不是替老乡喊冤呢?只能靠猜了。

其实,马谡未必是如小说所言被砍头,《诸葛亮传》里说是杀了马谡,但马谡的传记里,又说是下狱而死,“下狱物故”。哪个是准确的?下不了定论,但肯定是被废掉了。

史学上的争论,一直都会有,毕竟我们不在第一现场。但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马谡事件,似乎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人才的鉴定和使用,往往会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有时候强大到主管人无法左右的地步,哪怕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如此,因此,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永远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而不是静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五次北伐至少两次没去祁山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曾隐居后来任蜀国,诸葛亮人物评价800字,正史诸葛亮其实不厉害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祁山武侯祠”经过近年的维修扩建,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古卤城——盐官,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

  • 戚继光:我国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民族大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戚继光是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被称为什么英雄,家国梦李龙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兵器专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装备明显优于敌人。他年轻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又在北方修建长城,抗击蒙古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业余时间

  • 明朝大宦官刘瑾被处以极刑 割三千多刀才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割太监的用什么刀,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割了多少刀,刘瑾是哪个皇帝杀的

    知道历史的人对于太监这一词一定都不陌生,太监就是指男人的某特殊部位被去掉之后,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优雅一点儿来讲也被叫做宦官。今天,大师就来讲一讲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最牛的太监,看完也不禁感叹:太监能做到这个程度,也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了!这位最牛太监名叫刘瑾,也许很多人都认识他,没错他

  • 春秋战国时燕国大臣郭槐人物简介及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的燕国现在在哪,春秋燕国历代国君,苏秦是燕国间谍吗

    郭隗,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燕王哙七年(前314),齐宣王攻破燕国,哙被杀。赵武灵王闻燕国内乱,将燕王哙的庶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燕昭王元年(前311),职被燕人拥立为王,称燕昭王。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 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 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著名航海家有哪些,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是,航海家郑和是哪族人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这一壮举让郑和在历史上留名。本文揭秘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

  • 春秋战国庄子的生平简介 庄子的名言名句精选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简述庄子的生平事迹,春秋战国最深奥的名言,庄子名言及解释和赏析

    战国思想家庄子简介,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

  • 哪位皇帝后妃最多:暴君石虎后妃可以编成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晋武帝司马炎曾在统一全国后,下诏要求天下女子全部做好成为他老婆的准备;其二,他的后妃因为数量庞大,为了方便临幸,他就驾着羊车每天晃悠,羊停在哪位宫妃的门前,晚上就住哪位家。其实,司马炎充其量也就算个色胆包天的级别,他的后宫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就一个“娘子师”,还是不满员的。相比之下,有一位色胆包天又包地

  • 北宋名相寇准:因哪两件事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寇准一六悔铭,宋朝的寇准是个什么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一生辅佐过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位皇帝,但就感情而言,他还是和宋太宗关系稍微亲密些。而且,在他们相识的最初几年里,寇准也因为自己的耿直和忠诚,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和点赞。寇准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早在少年时期他就以才思敏捷和为人好爽而闻名乡里。

  • 隆庆皇帝:让明朝赚走世界三分之一财富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史上最有钱的皇帝,明朝为什么没有盛世,清朝推翻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天生软心肠隆庆皇帝朱载垕,登基前做了三十年裕王,期间最大的爱好便是吃驴肠,逢年过节的时候,必然要有驴肠这道菜,儿子出世这类喜事时,也要吃驴肠庆祝。甚至好多次碰到愁事,以至长吁短叹的时候,也要靠吃驴肠来消愁。可在他登基后,一次偶然路过御膳房,听到里面传来驴子的惨叫声,召来厨子一问才知道,原来驴肠这道菜

  • 袁绍集团派系林立 失败在于其不会用人和用错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蒋太强,林立一派,林张之辩

    袁绍集团以派系林立著称,内部大约有三个派系:一是逢纪、许攸那样早年就跟随袁绍的旧部;二是田丰、沮授那样的冀州本土实力派;三是不属于以上两方面的其他人士,主要是袁绍老家汝南郡以及前冀州牧韩馥老家颍川郡来的人。在这三派之中有一个人的情况最特殊,他虽然是冀州本地人,却不属于本土实力派,情况反而与汝颍人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