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蜀汉灭亡于诸葛亮错杀三名大将有关?

三国时期蜀汉灭亡于诸葛亮错杀三名大将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307 更新时间:2024/1/17 14:26:55

蜀汉,即季汉,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对于诸葛亮和刘备来说,就是这样的例子。说到聪明,刘备自然不如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在治国上出类拔萃,堪称千古名相,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是难得的人才。但是,在看人和识人上,诸葛亮并不一定比刘备强。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谡这个人。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断定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结果诸葛亮不听劝告,所以迎来了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其第一次北伐中原前功尽弃。此外,就诸葛亮来说,不仅看错了马谡,还看错了两个人,也即这三个人,成为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因为出其不意,也即曹魏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诸葛亮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只要马谡可以守住街亭,那么,诸葛亮完全可以趁机攻占陇右地区,从而以雍凉地区作为基础,以此俯冲曹魏的关中地区。而这,显然是一次扭转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差距的重要机会。但是,这一切全都被马谡给毁了。

所以,等到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才后悔没有听从刘备之言。当然,这本质上还是因为诸葛亮看错了马谡,后者本来只是个参谋类的人才,偏要他去镇守城池,抵挡曹魏名将张郃,显然是用错了地方。除了看错马谡之外,诸葛亮还看错了胡济和董厥这两位蜀汉大臣。在蜀汉后期,这两个人也对蜀汉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方面,提到胡济这个人,很多人可能是比较陌生。但是,胡济的官职,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的,在蜀汉历史上,胡济是最后一任汉中都督。胡济曾任蜀汉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数有良谏。后历任昭武中郎将,前将军。在诸葛亮看来,胡济能力不俗,堪比自己的好友徐庶等人。正是在诸葛亮的器重和培养下,胡济成为蜀汉后期的一员大将。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春,蜀汉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与时任镇西大将军的胡济约好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并没有领军赴约,使得姜维最终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大败。在段谷之战中,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姜维败归,自请贬为后将军。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段谷之战可谓蜀汉后期的重大失利。

就段谷之战的影响来说,不仅削弱了姜维在蜀汉的地位,打击了蜀汉将士北伐曹魏的信心,更助长了蜀汉内部投降派的气焰,在此基础上,等到邓艾兵临成都时,谯周等人力劝后主刘禅投降,最终蜀汉灭亡。而就段谷之战来说,只要胡济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不仅姜维不会失败,还可能重创邓艾,以此推迟蜀汉灭亡的时间。

另一方面,就董厥这位大臣,则是在朝廷内部没有起到作用。董厥先后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在董厥担任丞相府令史时,诸葛亮就经常夸赞董厥,这相当于是在为董厥造势,为其之后的平步青云奠定良好的基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董厥在此后逐渐被提拔为尚书仆射。就尚书仆射一直,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相当于副丞相之类的职务。

最后,景耀二年(259年),尚书令陈祗去世,南乡侯董厥代替陈祗担任尚书令。就尚书令一职,则可以媲美丞相了。景耀四年(261年),董厥迁任辅国大将军,这更加提高了董厥在蜀汉朝廷的地位。但是,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作为蜀汉金字塔顶端的大臣,董厥深受后主刘禅的信任,却没能纠正刘禅的错误,阻止黄皓的行为。众所周知,黄皓在蜀汉后期的危害,不用详细说明了,比如姜维提出加强汉中地区防御的建议,就被黄皓的谗言给拦下来了,这是钟会大军可以轻松突破汉中防线的原因之一。

就董厥来说,位高权重,没能制止黄皓已经是不够称职了,结果还要建议后主刘禅剥夺姜维的兵权,这显然加剧了蜀汉文臣武将的内耗问题,从而让曹魏坐收渔利。综上,马谡、胡济、董厥三人,都曾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最后的结果却表明,在断送蜀汉河山上,这三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吕蒙杀死关羽夺取益州后 吕蒙为什么不久后也突然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如果吕蒙不杀关羽,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益州何时开始叫益州

    对吕蒙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蒙杀了关羽之后,吕蒙为什么也突然死了?襄樊战役结束,吕蒙杀死关羽,成功夺取益州,不久后突然死了,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实际内涵玄机。最早以前,东吴是有打算夺取益州,无可奈何负责该项事宜的周瑜病逝,该项计划终止,周瑜死后鲁肃成为东吴大

  • 孙礼简介: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其为人刚毅而有勇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时期曹魏简介,孙权向曹魏称臣,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谁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孙礼为人刚毅而有

  • 王祥简介: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羲之第58代传人,王羲之的孙子,书圣王羲之播不了了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 ),字休徵。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

  •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都34岁了 最后继位的人为何是6岁的顺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皇太极和多尔衮,多尔衮比豪格还小,皇太极之后是谁继位

    对皇太极和顺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太极去世时长子已34岁了,皇太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在皇太极突然病故后,没有遗诏的情况下,年仅6岁顺治凭什么继位?34岁的长子豪格,难道不配吗?1643年,盛京传出消息,52岁的皇太极薨了。突如其来的病故,根本来

  • 秦宓简介:三国时期蜀汉谋臣,曾将张温说得无言以对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时期东吴主要谋臣及武将,郭攸之费祎董允是谁,蜀汉四大谋士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

  • 马良简介: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在夷陵之战中兵败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刘备夷陵之战损失了多少大将,三国汉中之战谁赢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

  • 力士脱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高力士有没有给李白脱过靴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力士脱靴是真的吗,唐玄宗与高力士,李白给高力士脱靴是真的吗

    对李白和高力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白的脸真有那么大吗?高力士为什么给李白脱靴?天宝三载(744年)秋,李白辞官离京。当他途径华阴县时,醉酒骑驴,旁若无人地在街市上横穿而过,差点冲撞到了华阴县令。被一个醉汉如此冒犯让县令大人非常生气,他当即呵斥道:“汝何人,敢

  • 历史上关羽是如何水淹七军的?此时于禁曹仁在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失败,擒于禁斩庞德,关羽水淹七军是哪一集

    在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汉末三国时期,水淹七军,是一场经典的战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成为关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一方面,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反映了关羽的勇武,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进行了决堤蓄水。另

  • 宋恭帝投降南宋灭亡 赵氏皇族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宋谢太后为啥投降,南宋灭亡后皇室下场,赵氏皇族

    还不了解:南宋皇室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结局如何,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1276年初,元代军队兵临南宋都城临安。二月初五,宋恭帝正式宣布投降。自此,南宋在实体上已经灭亡。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不幸,那么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结局如何呢?一、宋恭

  • 萧何当日亲自追韩信,后来又为什么帮助吕雉除掉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吕后为什么不杀萧何,萧何和刘邦的关系,萧何为什么月下追韩信

    当初萧何亲自追韩信,为何后来却帮助吕雉除掉韩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五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当时刘邦问在座的各位将军和列侯,说他之所以能平定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先后作答,但讲得都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