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名声不如乾隆:费力攒钱却只为他人做嫁衣

雍正名声不如乾隆:费力攒钱却只为他人做嫁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938 更新时间:2024/3/6 18:34:57

200多年以来,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除了近年来的少数翻案作品之外,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雍正是一个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而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君”统治之下的时代绝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

仿佛是生怕自己的名声太好,雍正上台后的第一个月,就干了一件注定要让自己为千夫所指的事情——下令吏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积欠,并限期追缴。一时间,在康熙朝几十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大政策下舒坦惯了的官员们被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多年来被熟视无睹的一个个贪污挪用公款钱粮的大窟窿被纷纷刨开。对于发现的亏空,不论涉及多大的贵戚,雍正都严厉查处。一时间被革职、抄家,乃至斩首、自杀的比比皆是。

网络配图

官员们哪吃过这样的苦啊!一个个在水深火热之中期盼着救星的来到。终于,雍正十三年,救星来了——雍正去世,“乾隆爷”即位。连年号都还没来得及改,这位大救星就下令把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亏空积欠钱粮等一并豁免,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困扰官员们多年的棘手问题。对大批因为亏空钱粮而被处理的官员们,乾隆也是恩泽普降“名下应追各项银两,俱著豁免”,有关服刑人员“概行宽释”。如此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们对乾隆的天恩浩荡颂声如雷,同时也暗暗对严酷苛暴的雍正齿三分呢?

雍正制定的另一项凸显其“苛暴”本质的政策是要求绅衿与平民百姓一样一体当差纳粮。要知道,绅衿——士大夫,历来是封建朝重要的统治基础,从而也得到了统治者的特别优待。所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绅衿阶层一直享有经济上的特权,如以儒户、宦户的名义不用当差服徭役、不用缴纳耗羡钱粮等等。而他们本来应当承担的这些负担,自然只能转嫁到平民头上,或者减少国家的收入。虽说绅衿们的家底普遍比平民们要阔绰,税赋负担反而少,却从来没有多少社会舆论对此有所非议。

然而,雍正这个“胆大妄为”的“暴君”却连这样的天经地义也敢打破!从雍正元年开始,就在河南开始试点推行“绅衿里民一例当差”的改革。雍正二年又正式下令革除儒户、宦户名目,禁止绅衿逃避丁粮差役,并严厉打击其包纳拖欠钱粮、包揽词讼、欺凌佃户等不法行为。此令一下,一时间舆论哗然,让读书人跟泥腿子一样当差纳粮,这不是要斯扫地了吗?

各地绅衿因此而与地方官龃龉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雍正作为败坏斯文的形象也就在士人们的眼中根深蒂固了。而乾隆即位后,在这个问题上又一次展现出了英明仁慈的形象。即位不久,他就下诏“一切杂色徭役,则绅衿例应优免”,恢复了绅衿们的全部特权,并且还给予特别优待。于是“积弊”尽扫,士人们又可以扬眉吐气了,而由他们所主导的社会舆论自然也忘不了要激浊扬清,歌颂英主,鞭笞暴君一番!

网络配图

把这样两个天差地远的人放在一起,人们会喜欢哪个、讨厌哪个,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哪怕是在文学作品里,人们也很自然的会把“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小燕子安排去与乾隆一起“策马奔腾,分享人世繁华”,而雍正则充其量是指挥着一帮血滴子去到处搞暗杀。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把乾隆那些丰功伟业仔细梳理一番,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钱!

不论花在谁身上,只要是花钱,不管花得聪不聪明,是不是地方,有没有效率,总归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收到钱的人自然会感激涕零,另一方面这么多银子堆下去也多少会有些政绩,再加上只要不在乎钱,在打击贪污腐败方面也就不必那么认真,大可宽大为怀,让官员们皆大欢喜。这样一来,执政者的名声自然会越来越好,执政者自己也乐得逍遥自在,真是乐而不为呢?

加强财政、控制开支、整顿吏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自己没有好处不说,也断了别人的财路,很容易惹来一身骂名,虽说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是更健康了,可又有几个人会为了这个来感谢你呢?你只不过是为下一任执政者的慷慨美名做了嫁衣而已。愿意这样做的执政者,要么是太“笨”——笨到不会为自己打算的地步,要么就是太“命苦”——命苦到继承到了一个已经被差不多掏空了的家底,以至于没办法继续再掏下去。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雍正真的这样做了。终其一生,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但雍正留给乾隆的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比银子的数目更重要的是,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为乾隆能够当一个“慷慨宽厚”的明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然而乾隆留给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又是些什么遗产呢?单从银子的数字上来看,倒也不算少,大约有 7000万两,与雍正中期的数目差不多。然而,隐藏在这之下的,却是大清帝国的根基已经被乾隆式的“慷慨宽厚”几乎掏空了的严酷事实。而这一切的成本,最终都要老百姓来承担。老百姓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于是,嘉庆元年正月,爆发了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而对于这场起义的原因,即使是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腾”所致。这场起义持续9年,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被破坏的情况且不说,仅军费就达2亿两以上。

网络配图

说到这里,雍正和乾隆的名声为什么如此不同就很清楚了。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雍正时代宫廷政治斗争比较残酷等),但真正影响到千家万户对他们的印象的,还是这两位皇帝不同的统治政策和作风。应该说,他们两人分别代表的两类领导官员,即使到今天也还颇具典型意义。

乾隆式的官员,在经济政策上好大喜功,喜欢花钱,搞工程,上项目。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只要钱花得够多,不管效率如何,总归会有一些政绩、有一些GDP的。收到钱的人(例如承包工程的),当然会很高兴。而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因此而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在财政状况恶化的不良影响暴露之前,他们可能也会支持这样的官员。在官员政策上,乾隆式的官员喜欢“宽大为怀”,一团和气,搞好“团结”,让大家都如沐春风,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的官员常常是既有“政绩”,人缘又好,很可能被当成德才兼备的典型,有着无量的前程。

而雍正式的官员则恰恰相反,在经济政策上,他们会努力地去开源节流,对于建设项目会认真评估,达不到标准绝不轻易上马,从而会给人们一种吝啬乃至严苛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他们也会将其带到官员政策之中去。很明显,这样的官员通常不会有多么好的人缘,如果没有伯乐在上,他们的前途也会比较晦暗。

说到这里,笔者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笔者并没有要全盘肯定雍正式的官员,也没有要全盘否定乾隆式的官员。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花钱是不行的,乾隆花的那些钱,也有花在正道上的(例如普免钱粮、兴修水利等)。同样,在官员政策上一味搞高压也不见得会有最理想的效果,雍正为自己树了那么多的政敌,搞得人人自危,负面作用也不少。如果想要经济社会以最优的方式发展,我们需要在雍正式的官员与乾隆式的官员之间有一个平衡,或是两种官员之间的平衡,或是同一批官员身上这两种倾之间的平衡。

可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有的体制下,当乾隆式的官员对人们的吸引力实在是比当雍正式的官员要大得太多了!“朕即国家”的终身制皇帝尚且喜欢当乾隆,更何况今天这些任期只有短短几年、花得又不是自己的钱的官员们呢?因此,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今天乾隆式的官员一定要远远多于雍正式的官员。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乱之后,乾隆式官员的缺点就会集中凸显出来。要知道,在人人都想当乾隆的情况下,想让这些官员在决策时保持完全冷静的头脑,把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廉政方面对人对己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大现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末代明帝朱由检的起伏人生:勤政亦亡国?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明末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史家多借清代官修《明史》中“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来为其申辩。如清初张岱曾经这样说道,“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民国的明清史学者孟森则议

  • 西晋政治斗争:卫瓘因为说了什么话而惨遭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后期,有三个历史人物在军事上大放光彩,一个是蜀汉的姜维,另两位是曹魏的邓艾和钟会。此三人,才干卓越,名扬天下,被誉为“三杰”。抛开据长江之险的东吴,魏蜀两国之间的生死成败,就寄托在此三人身上。然而,这三人却先后栽在了当时一个名叫卫瓘的书生手里。网络配图卫瓘guàn(220年─291年)字伯玉,河

  • 陈冤难雪!古代两大被冤枉的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的真相真真假假,编写的人往往更倾向于成功者,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那些被抹黑含冤的人真实写照又是怎样?揭开谎言,还原真相,我们看看那些被历史冤枉的名人吧。网络配图一、李鸿章——并非“卖国贼”如果不是李中堂缔造的北洋,这个北中国的屏障撑着,估计朝鲜都敢入侵北京,李鸿章一生也算尽力了,他跟曾国藩人至

  • 高丽崔莹将军个人感情:崔莹将军有几位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崔莹生于1316年,卒于1388年,享年73岁。别名崔荣,出生江原道铁原郡,是高丽末期的一代名将。图片来源于网络崔莹的家世背景很不错,他出身于文臣世家,是高丽国平章事崔惟清的玄孙。崔家在当时的高丽国是挺有名望,如果崔莹跟随家里的情况来发展自己,他会轻松很多。但是崔莹简直就崔家的反例,他从小就身体强壮

  • 大臣阮元有何诀窍竟历经三代朝堂屹立不倒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阮元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历经乾隆爷、嘉庆帝、道光帝三朝皇帝,地位却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是,这三朝的皇帝都非常地欣赏和重视他。在阮元生平简介中可以看到,阮元的一生几乎是平步青云,仕途非常的通畅。图片来源于网络阮元生平简介中提到阮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拿到今天来说也就是阮元本身就是一个高干子

  • 德高望重的明朝六朝老臣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胡濙是明朝的一位朝廷重臣,颇受皇帝的青睐。而胡濙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为人节俭,待人宽厚,德高望重,声名远播。但是这位鼎鼎大名的忠臣的名字,想必会难倒很多人,那么胡濙怎么读,接下来一一细说。图片来源于网络胡濙姓胡,名濙,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士。古月胡读作hú,是百家姓之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

  • 冒顿单于:唯一一个独自做成谋反大事的牛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注:“传,犹泄也。”前面讲了那么多诡道。阴谋诡计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人知道。人家知道了,诡计就没用了。不能让敌人知道,也不能让自己人知道。因为知道的人多了,秘密就容易泄漏。《韩非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残酷的斗争,保密工作是第一位的。网络配图中国历史上,保密的极致案例是谁呢,还是前面

  • 历史上的汉少帝刘辩是被大臣下毒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少帝刘辩,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儿子,也就是嫡子。汉灵帝去世后,刘辩登基,历史上称他为少帝。刘辩在位仅仅数月有余,不久便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189年5月,汉少帝刘辩继位,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5岁继位,由于年幼,并未掌握实权,由其母何太后与母舅何进中把握朝政。灵帝末年,朝廷外部爆发黄

  • 揭秘:谁才是史家公认的两宋第一良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初年有一员大将,姓曹名彬,字国华,今河北人。他为人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曹彬早年,一个善于相面名叫陈希夷的人曾告诉他虽早年富贵,但没有晚福,所以出兵作战宜少杀戮。因此,曹彬帅兵征讨,从不妄杀无辜。网络配图建隆二年,曹彬带兵攻打后蜀攻破遂州时,其部下将士都主张屠城,但是曹彬却严令禁止。对于士兵们掳获

  •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使大明王朝走向了末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把北京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崇祯见大势已去,便走上煤山上吊身亡。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极,到1644年3月崇祯自杀,存世276年的明朝退出了历史舞台。崇祯不幸做了亡国之君。但历代史学家对他多有同情,认为他的一生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