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别出心裁:盘点古代皇帝的反腐奇招

别出心裁:盘点古代皇帝的反腐奇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29 更新时间:2023/12/17 3:37:33

导读:腐败是伴随封建社会的一大顽疾痼疾,也是历朝历代极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腐败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与古代反腐制度机制本身存在的深刻内在矛盾。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反腐经验,其中成败得失,至今仍具有借鉴与警示意义。

网络配图

汉宣帝“加薪促廉”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汉武帝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发生后,戾太子及其子女皆蒙屈而死,唯有尚在襁褓中的刘询幸存下来,但从此流落民间,直到十七岁时被霍光等迎立为帝。由于从小在民间长大,汉宣帝深知民事艰难、闾里奸邪以及吏治得失,深知百姓对于政治清明的期盼。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特别是大力整饬吏治,史称“吏称其职,民安其业”,被后世誉为“宣帝中兴”,不少史论者认为,宣帝时期乃有汉一代最为鼎盛的时期。

那么,汉宣帝是如何治吏的呢?出人意料,汉宣帝治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给基层官吏“加薪”。神爵三年,汉宣帝颁布了一个诏令:“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西汉官员的俸禄,从中央政府号称万石的三公到县里面百石以下的斗食佐吏,一共20多级,越在基层,职位越低,俸禄也就越薄。特别是对于为数众多的低级官吏,还不像高官重臣,时不时能得到朝廷赏赐,如果仅靠薪水养家,难免有衣食温饱之忧,因此,若是有什么“侵渔百姓”的现象,怕是也不足为奇了。

如前所说,汉宣帝从小在民间长大,深知百姓疾苦,在他成长过程中,恐怕没少见到百姓受基层官吏盘剥勒索的情景。与此同时,他又清醒认识到,这些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小官小吏,拿着微薄薪水,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日常事务,光靠道德说教,或者靠汉武帝时期那种严刑重法,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难矣”!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让这些基层官吏安于职守,廉洁奉公,除了严厉惩治腐败外,还必须给予他们宽裕的生活保障,使他们不必挖空心思从百姓身上捞油水、找回报。

以怀着对百姓的感情为出发点,最后却落在了给基层官吏“涨工资”上,看似背道而驰,却深刻体现了汉宣帝冷静的现实主义态度。特别是将加薪对象限定在基层官吏上,说明汉宣帝对此有着清醒的判断,而非滥用国家财力。

当然,汉宣帝治吏,除了加薪还有许多手段,而加薪也并不必然促廉,要使官员清正廉洁,还需要系统的配套措施,不是简单一个“加薪”所能解决。原因在于,仅有高薪而没有其他监督制约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拿着高薪的官员们早已忘记国家当初推行高薪的初衷,而将其视为理所应当。清代前期延续了明代低薪养吏的政策,直到雍正推行“养廉银”制度,才正式承认和给予官员丰厚的收入,但“养廉银”制度最终也还是不能满足大小官员欲壑难填的胃口,没有革除晚清吏治黑暗的痼疾。

王莽“道德反腐”

王莽在历史上一直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不过,如今也有人认为,王莽的治国政策,恰恰最符合儒家“王道乐土”的理念,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而王莽的失败,也恰恰说明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王莽当上皇帝后,由于帝位来得不太光彩,“欲震威以惧下”,于是外兴战事、内乱制度,上疑大臣、下扰人民,短短几年时间,就使西汉承平之业变得千疮百孔,百姓颠沛流离。面对混乱局面,王莽以国家尚未安定为由,下令“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俸禄”,就是说,停发了所有官员的工资。接着又颁布诏令,对改革官员俸禄制度提出了他的构想:“古时候,如果遇到年岁丰收就增加俸禄,如果遇到歉收时就减少俸禄。如今不妨也制定一个标准,依据时节好坏,核发官员俸禄。”

王莽这个构想,与今天有些人提出将公务员工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挂钩的建议可谓不谋而合,既契合古制,又颇具现代理念。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特别是统计手段下,根本就不可能制定出这么一个计算丰歉多少的标准,结果是,各级官员最终还是领不到工资。

网络配图

那么,官员领不到工资怎么办?可想而知,“天下吏以不得俸禄,并为奸利”,“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供给焉”。而看到大小官员丝毫不能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丝毫不以国事为重,丝毫没有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情怀,王莽愈加恼怒,进而下令,对贪污受贿官员“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并动员鼓励小吏告发上司、奴婢告发主人,冀望以严刑酷法杜绝腐败。谁想腐败却愈演愈烈,百姓也越来越不得安生,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短暂的新莽王朝轰然倒台。

王莽取消官员俸禄,与他所推行的诸多“托古改制”措施一样,绝不仅仅是“闹剧”而已,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认真说来,这项措施难道不正符合人们的道德期盼吗:作为国家官员,不是号称为百姓服务吗?那就不但应当和百姓同甘共苦,而且还要吃苦在前,就算少拿、不拿工资,又有何不可?只不过,这样做的效果如何,现实同样也已经给了王莽答案。

事实上,官员无俸作为一项制度,在历史上还果真存在过。北魏前期实行的就是官员无俸制,国家对官员只进行不定期的班赏。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各级官员只好“取之于民”,“吏多贪墨”“士无风节”“货赂大行”,“贪者得肆其奸,廉者不能自保”,吏治陷入整体性腐败,尽管朝廷多次严厉惩治,但收效甚微。直到孝文帝改革,才全面推行俸禄制,北魏官员无俸制也成为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制度史上一段短暂的插曲。

朱元璋“铁腕治吏”

中国历史上,朱元璋大概是出身最底层、经历最坎坷的皇帝了。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放牛娃,16岁时父母死于瘟疫,只好去寺院当小沙弥。谁知又遇荒年,连寺院都没饭吃,只好又去云游四方,边乞讨边打发正当青春的生命时光。他后来参加起义队伍,也是从士兵干起,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顶峰。正是因为这段崎岖的人生道路,因为尝尽底层生活的艰辛,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有着发自肺腑的愤恨,堪称史上治贪治吏最严酷的皇帝。朱元璋治吏严酷到什么程度?像凌迟、弃市等刑罚已不能满足他的愤怒,朱元璋甚至发明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剥皮实草”酷刑。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有读书人因为害怕做官,不惜剁指自残以逃避征举。尽管后世对于朱元璋的性格、手段以及政策有诸多争议,但对于他治贪治吏的真诚却少有怀疑。

应当说,中国古代对于惩治官员腐败,至少在制度设计上并非全然阙无,甚至从总体上看,对官员犯罪的惩处还重于常人,即使遇有大赦,也常特别申明,贪官污吏不在其中。但像朱元璋这样手段极端的,实属空前绝后。也许正是因为过于严酷,朱元璋死后,后来的皇帝纷纷废除了他的大多数政策。

网络配图

如果说如此苦心孤诣、心血倾注却连自己的子孙都不能理解,尚且可以大度地苦笑几声,而一腔热情却未能带来吏治的清明,就不能不令朱元璋感到憋屈了。可以说,自从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朱元璋就与贪官污吏作不懈的斗争,然而直到他死,贪污腐败也从未消绝,以至于朱元璋曾经充满无奈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

由朱元璋所确立的明代治吏两条基本思路是:低薪养吏与高压反腐。低薪,最终被明代中后期普遍性的吏治腐败证明是笑谈;高压,也在朱元璋、朱棣等政治强人死后化为烟影。回想到朱元璋那一声“朝杀而暮犯”的叹息,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英雄无力的悲凉、一种进退两难的无助。

回顾汉宣帝、王莽与朱元璋三种思路迥异的反腐模式,很难简单作一褒贬。但是不管怎样,古人的这些反腐手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初名臣王嗣宗“文状元”头衔竟是打架赢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古代科举考试,谁能中状元,考的当然是诗书文章,书生们日夜苦读圣贤书,勤练文章,为的就是能在乡试、省试甚至殿试上一展身手,争取“一举成名天下闻”。至于展的什么身手,当然是锦绣文章。然而,历史那么长,故事那么多,什么奇闻没有?什么奇葩没有?在宋太祖的那个年代,能不能当上状元,不全靠笔杆子讲话,有时候

  • 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如何 李渊退位之后生活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渊和李世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渊和李世民真是一对冤家父子,原本是一起打天下的上阵父子兵,结果到头来却是儿子为了皇位杀了兄弟抢了自己的饭碗。事实上李渊对于李世民来说也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李世民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只杀了李建成,而是要得到皇位。所以李渊在很识相

  • 隋文帝杨坚到底是怎么死的 杨坚真的是被杨广所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隋文帝杨坚之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常说气大伤身,这话还真不假。三国时,诸葛亮三气周瑜,骂死王朗,虽然只是演义的精彩杜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真是屡有发生。隋文帝杨坚之死,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被其子杨广给气的。按照《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隋文

  • 隋文帝夺取江山真的是欺负孤儿寡母吗 杨坚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隋文帝夺江山,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隋朝建立到后来的一统,杨坚一共是只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甚至是连一年都没有,加上隋文帝杨坚本身就是北周权臣,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就是皇帝,所以清朝学者赵翼才会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对此赵翼也给了几个理由,首先是正好碰到了北周宣帝

  • 官渡之战许攸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 许攸是怎么一步步作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对许攸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许攸,年少时和袁绍、曹操等人是好友。袁绍是汝南四世三公家族的子弟,曹操是宦官世家的子弟。以袁绍和曹操的家族背景,他们这个圈子可谓是当时最为上流的名士圈子了。《魏略》有言,“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从中不难发现,许攸也是一个

  • 鳌拜人生中有多少个儿子 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鳌拜儿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皇帝是清朝时期的明君,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他一生中有着很多功绩,相信很多人应该对此都有些了解,并且在他一生中第一个大功,就是在少年的时候擒获了鳌拜。鳌拜,他是在皇太极时期受到的提拔,并且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并且还成为了顺治

  • 康熙早年生擒了鳌拜 康熙晚年为什么平反还说鳌拜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鳌拜和康熙,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他既有李世民的雄伟胸襟,也有刘邦的知人善任。自古以来的史学家文人对他赞不绝口,就连主席都称赞他是伟大而开明的君主。但是康熙在晚年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反悔,特别是擒鳌拜一事。他不

  • 海兰珠都已经嫁过人了 海兰珠为什么比孝庄还受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海兰珠和孝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海兰珠是一位命运非常坎坷的人,我们都知道海兰珠是皇太极最爱的女人,其实海兰珠在嫁给皇太极之前已经嫁过人了,海兰珠是大玉儿孝庄太后的亲姐姐,比孝庄大四岁,所以早早就嫁人了。只是在婚后,海兰珠的丈夫对他并不好,甚至还会打骂她,这也导致了海

  • 豪格明明比福临更适合做继承人 最后继承皇太极位置的人为什么是顺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太极和顺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皇太极一生有11子,在他去世时,他还剩下7个儿子。那时候,长子豪格34岁,战功显赫,又颇得朝臣拥护,本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可为何最后却让6岁的福临登上了帝位呢?公元1643年的夜里,操劳了一天政务的皇太极,突然猝死在清宁宫。由于皇太极去

  • 孝庄为什么会停尸三十七年 康熙为什么不将她下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孝庄停尸,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提起孝庄太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倒不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历史,也不是她的名气太大,主要还是因为拍她的电视剧太多了,从《孝庄秘史》到《康熙王朝》,孝庄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管喜欢不喜欢历史,对孝庄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果要问,孝庄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