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论格局项羽和刘邦各有优势,为何笑到最后的是刘邦

论格局项羽和刘邦各有优势,为何笑到最后的是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37 更新时间:2024/1/29 0:44:36

常理,一个人的格局和胆量、智慧、使命感、.见识、爱心、责任心、眼光等因素有关系,而这些因素可以用六个字来笼统概括:唯德学,唯才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格局才会大,才能实现理想和抱负。

因此,至于项羽和刘邦谁的格局大些,得先来看看项羽和刘邦的“唯德学,唯才艺”。

首先,来看刘邦。刘邦的才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网络配图

第一,口才好。

一是会哄骗人。刘邦能说会道,口才好的令人叹为观止。这可能跟他混迹于江湖时,经历的磨练有关。为了混口饭吃,连大哥大嫂这样的至亲都靠不住,他只能靠自己了。为此,他选择了在开饭店的寡妇身上下功夫,靠着一双利嘴,吹的天花乱坠,结果成功俘虏了寡妇的心,让寡妇这里成了他的长期饭票,他天天来吃饭,吃完拍拍屁股走人,到年底来结总帐时,寡妇当着他的面把帐一火给烧了个精光。只是寡妇不会料到,她的善举,却使得刘邦在那个时候便开创了富婆倒养小白脸的先河,可谓惊世创新之举啊。另外,刘邦能娶到吕雉这样的白富美就是哄到骗到的结果,就是甜言蜜语的结果。

二是会忽悠人。比如说刘邦入关后屯兵灞下,当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俘虏”项伯时,除了他的随变能力快外,良好的口才也是致胜的法宝,在没有事先打草稿打腹稿的情况下,他借题发挥,说的条理清晰,说的头头是道,说的感人至深,把项伯整的服服帖帖,最后靠项伯这个“中介人”成功化解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政治风暴,为自己的东山再起赢得了时机。在霸上仅数小时就搞定项伯,这就是能说会道的结果,就是善于查颜观色的结果。

三是会笼络人。不管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也好,不管是足智多谋的儒生也罢,只要到了刘邦手下就变得服服帖帖,这就是刘邦会笼络人的结果,就是会巴结人、感化人的结果。总而言之,刘邦对有才能之人一点儿也不含糊,通过糖衣炮弹,通过甜言蜜言,以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那些所谓的“人才”不是被他的利诱所迷惑,就是被他的言语所感动,最后死心蹋地为他卖命,为他效忠。

第二,思维能力强。

一是善于听取意见。刘邦自己肚子里虽然没有多少墨水,但他却有一双顺风耳,什么话都可以听,别人说好话,他听了高兴,别人说坏话,他听了也不恼,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提意见,不管什么意见他都能听,而且他不但听了,还会明辨是非,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知道什么是好意见,什么是坏意见,如何采纳这些意见等等。

二是应变能力快。刘邦虽然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浓眉大眼,从外表上看上去蛮男一个,粗汉一个。然而,外表之下却难掩刘邦的英雄本色,他的头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粗中有细,做事极为紧谨,极为灵活,极为敏感,极为清晰。

网络配图

第三,懂得“读心术”。

一是慧眼识丁。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能发现和了解一个人的特长和弱点,他会本着扬长避短的方式对任重手下的人。比如说最早跟随刘邦的萧何,这萧何可不是一般的人,刘邦革命前,他可是沛县德高望众之人,连县令都要敬让他三分。但是这样一位牛人却甘愿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跟在刘邦后面,原因肯定是刘邦的超级人格魅力了。但萧何对刘邦这么服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很会看人,很会吃透人的心里,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任人为贤。他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在革命最开始,刘邦在手下的谋士不多的情况下,是把萧何当军师当智囊来看待的,比如说刘邦从砀山打响革命的第一枪时,拿下沛县,刘邦就是听取萧何的意见,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结果仅凭一封书信就轻轻松松搞定了沛县。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随着“奇人”张良、韩信等人的入伙,刘邦很快就调整了策略,刘邦找萧何管后勤保障,找张良出谋划策,还找到了韩信带兵打战,最终在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三是真诚至上。刘邦出身于平民,可以说是毫无架子的,他不管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他在当混混时,能结交上萧何、曹参等当地官场风云人物,显然他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善良占了很大的因素。这一点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押囚犯去郦山服刑时,他对这些平苦大众极为同情,因此,对他们的逃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看人都逃亡过半数了,自己已经交不了差了,他索性放了全部人,但是这些却不肯走,因为他们都被刘邦的朴实和善良打动了,他们要跟他一起走,听他的吩咐,一起干事业。也就是这样,刘邦被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好人有好报。

其次,来看项羽。项羽的才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网络配图

第一,英勇刚强。

众人皆知,项羽力大无大,本领过人,一套项氏剑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项羽出道以来,从整个楚汉争霸来看,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是当时世上当之无愧孤独求败之人。刚出道就凭借自己万夫莫挡之勇,把秦朝第一悍将章邯给打趴下了。然后分封十八路诸侯后,把不听话的田荣给打趴下了,和刘邦的正面交手中,刘邦手下的悍将樊哙、曹参、周勃等人,无不是他的对手,可以说论英勇,他如三国里的吕布,无人能出其右。

第二,厚道仁义。

在刘邦危难之时,收留如丧家之犬的刘邦,这是厚道;在鸿门宴上放走瓮中之鳖的刘邦,这是厚道;在荥阳城破已无悬念时,却接受刘邦的投降,结果上演了“捉放曹”,这是厚道;在把柄在握时,却放走被擒的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这是厚道;在自己身处不利之势,接受刘邦的求和,这是厚道;在兵败乌江,生死存亡之际,不肯过上船过江东,这是厚道……回顾项羽的一生,为人做事可谓厚道之极,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他骨子流动的正义血液使然,就象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沉淀,更是项羽人格的高贵之处。

第三,从一而终。

一是对事业专一。认定了革命的事业就义无反顾、一根筋地走到底。不管中途有多大的风雨险阻,不管过程有多少坎坷曲折,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动摇他的心志,不能憾动他的理想。不达到目绝不罢休。这一点是我们现代许多青年人无法做到,急需要学习的。二是对爱情专情。这个也不用多说。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老婆可能是政治联姻),对虞姬呵护之极,达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地步。这显然是别人很难做到的,更是花心多情的刘邦望尘莫及的。

第四,果敢笃行。

项羽的果敢主要体现在,凡事处变不惊,能做到泰山压顶而神色不变。在项梁战死,兵权被楚怀王夺去,他利用宋义“怠慢军情”为由,果断地斩杀了他,然后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这为他的东山再起,为他的人生之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在巨鹿大战后,成功收服秦军将士,面对数十万秦军的“不安心”和“不安份”,他果断地下了“坑杀令”,结果在活埋降军时,也把潜在危险消灭于无形。虽然这个做法过于残忍,过于残酷,过于残暴,成为万民所指,世人所啐之败笔,但从客观上来分析,如果当时项羽不这样做,说不定也会出现秦军降军发动军事变动或是暴乱的举动来。在彭城之战,因为项羽的果敢和神速,结果打了刘邦联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举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而这都是项羽雷厉风行的作风的展露。

网络配图

总之,如果单论格局,项羽和刘邦都拥有自己各自的优势,但显然项羽比刘邦更胜一筹,那么,为什么最后是刘邦笑到了最后,而不是项羽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做到了扬长避短,而项羽却做到了扬短避长。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各大优势的情况下,还多方听取意见,不断思考改进自我,改变策略,调整思路,最终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在困境中不断进步,从而炼就了金钢不坏之身,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项羽呢?他固步自封,固执己见,顽固不化,一意孤行,把自己拥有的超强人脉等优势消失殆尽,最终为自己的轻狂和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邦的后宫: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平常稍富裕的百姓家都免不了娶个一妻一妾,更别提至高无上的皇上了。今天我们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枕边这两个都“不是吃素的”女人们——吕雉和戚夫人。这两个女人一个得宠时恃宠而骄,企图想废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另一个女人得势后的手段极其血腥残忍,说白了这就是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悲剧

  • 一路所向披靡的李自成 为何被吴三桂击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是哪的人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没多久,因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迟迟不降,遂亲率大军于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后清军加入,李自成迅速溃败。4月13日李自成发兵,月底即退出北京。经此一战,明朝剩下的精锐——吴三桂部归降大清;李自成精神和心理上完全溃败,他迅速逃离一片石,又很快逃离北京,战场上一败再败;多尔

  • 崇祯帝勤于朝政生活简朴,为何明朝还是被灭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崇祯名将,明朝崇祯最大冤案,明朝崇祯首辅

    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往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着的绳子,在树上上吊自杀了。这个上吊自杀的中年人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

  • 明知和珅巨贪 乾隆还是很宠他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抄和珅家多少钱,乾隆为什么护着和珅,老梁谈和珅

    多年来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我们所“知道”的和珅和乾隆帝之间似乎就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更有人干脆就认为乾隆对儿子还不如对和珅好,对于这种说法,个人是认为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儿子和和珅最大的不同在于,和珅再强势,他也和乾隆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没有皇帝就没有他,所以和珅是以乾隆为主子,但儿子不

  • 闯王李自成败给了一场鼠疫?清军为什么能趁虚而入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鼠疫导致明朝灭亡,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李自成是哪的人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有人假设,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灭亡。这种

  • 揭秘三国传说之武圣关羽竟是个大路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是如何封神成圣的,关羽真的绝后了吗,路痴咋整

    《三国演义》说:“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可武圣人关羽还真不通地理。关羽在许昌北门的灞桥上拒金挑袍,离开曹操之后,前往河北袁绍处寻兄。此时,曹袁两军正在黄河两岸隔河对峙,袁绍率领大军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黎阳在许昌的东北方向,关羽去袁绍处寻找刘备,从许昌北门出来,应该往东北走才对,然而关羽并没有这

  • 李自成败在了宫女的裙下:江山易打不易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失败原因分析,王蓉蓉二进宫李艳妃坐昭阳,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在明崇祯二年,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一个猛将,他勇猛过人,又有战略头脑,在很多的战役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首领的赞同,名望很高,崇祯九年高迎祥去世,他继承了闯王的名号,仅仅过去了两年,他在潼关战败,率领刘宗敏等十几个人,埋伏

  • 崇祯皇帝乞求百官捐款,为何还是未能给明朝续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后悔了吗,祈求意思,崇祯的遗言

    他是历史上最孤独的皇帝、最节俭的皇帝、最勤勉的皇帝、也是最倒霉的皇帝、都是亡国之君想比汉末的汉献帝、隋炀帝杨广世人对他的骂名多余同情。崇祯刚上任就要接收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明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成祖朱棣、剩下的皇帝要不就是几十年不上朝、要不就是喜欢做木匠、要不就是荒淫无道没有一个能治国的、明

  • 揭秘中国历史上饮酒过度而身亡的两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长期饮酒会出现什么状况,饮酒过度的危害,过度饮酒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长河中,爱喝酒的皇帝比比皆是,可谓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其间因饮酒过度而身亡的皇帝却不为常见,历史上仅仅登场了两位: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另一位是蒙古皇帝窝阔台。(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后,追尊其为元朝皇帝,庙号太宗,即元太宗)网络配图一、北齐开国皇

  • 为何没读过书的明太祖朱元璋却会被称作对联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在寺庙里面留的诗,朱元璋没读过书为什么有谋略,朱元璋读过书没有

    据史料记载,春节贴春联这一项习俗其实是出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他曾经颁布过一道圣旨,“除夕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天下人纷纷在自家门前贴上了春联,不论是王孙贵族,富家子弟,还是黎民百姓,穷苦人家,都会贴上春联,以取得良好的寓意。由此,春节贴对联这样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直至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