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的后宫: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悲剧

刘邦的后宫: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悲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97 更新时间:2024/1/2 2:43:49

在中国古代,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平常稍富裕的百姓家都免不了娶个一妻一妾,更别提至高无上的皇上了。今天我们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枕边这两个都“不是吃素的”女人们——吕雉戚夫人。这两个女人一个得宠时恃宠而骄,企图想废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另一个女人得势后的手段极其血腥残忍,说白了这就是一夫多妻制度下的悲剧。

网络配图

刘邦与吕雉的感情本来是不错的,她毕竟是打光棍时的发妻。但要么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呢,在刘邦夺了天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眼看着身边的发妻渐渐变成了黄脸婆,刘邦心想我是谁啊?我是皇帝啊!我的后宫妻妾成群啊,干嘛非得跟一个黄脸婆待在一起呢,见了就心烦。于是乎他慢慢地冷落了吕雉。再说说这戚夫人,她跟吕雉可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戚夫人与刘邦“一夜情”时,是才18岁的黄花大闺女,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之一;而吕当年是有嫁不出去之嫌的女人。年龄一大,吕雉自然就成了“豆腐渣”,年老色衰敌不过戚氏。两人分别当了刘邦的皇后和爱妃(夫人)后,就开始明争暗斗起来了。

起先戚夫人占上风,刘邦每次外出都由戚夫人陪侍,而把吕后丢在后宫。戚夫人长得漂亮,歌舞也好。乐得刘邦天天把美人搂在怀里,而冷落了吕后,渐渐刘邦与吕后之间的情感就出了问题。无论吕雉生性为何,这夺夫之痛是个女人都无法接受,在她的心里,早就把戚夫人恨透了。

本来已定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戚夫人却希望让自己10岁的儿子如意继位。刘邦也不看好刘盈,觉得性格不像自己,而如意却很聪明,有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当刘邦把自己废太子的想法拿到朝中商议时,如果不是有口吃的大臣周昌冒死力谏,戚夫人的阴谋差点就成了。自己不得宠就罢了,戚夫人竟然敢打自己儿子太子之位的主意,爱情已逝,连权利也要夺走,这让吕雉如何不恨,这也给她后来的恶毒奠定基础。

后来,戚夫人又多次向刘邦提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情,但年老的刘邦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在吕后的精心策划下,太子的势力已形成,没有办法废了,年幼的如意被迫离开京城到三千里外的封地为王。

网络配图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史称惠帝。贵为太后的吕雉终于重见天日,卷土重来,“恶毒妇人心”显露了出来。她第一件事情是把“情敌”戚夫人罚为奴隶,让人用钳子把她的一头秀发统统拔光,搞成了秃子,罚她去舂米劳动,限每天要舂一石,如果少半升则要打她一百棍。据《汉书》记载,自知命运不济的戚夫人悲从心中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隔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吕后闻讯,心生毒计,把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诱进京城,暗暗把他毒死了。如意死时是七窍出血,连已称帝的刘盈也于心不忍,大哭了一场,用王的礼仪将同父异母的如意葬了,谥号隐王。

但就这样还不解恨,吕雉最后用“人彘”之刑把戚夫人活活给弄死了。自己的兄弟死后,刘盈很悲伤的,但吕后竟然让他去看“人彘”表演。刘盈也不知“人彘”为何物,便跟着太监去看了,七弯八绕到一间厕所里,看到一个血人,四肢全被砍了,眼珠被挖了,剩下两个血窟窿,人还没有死,身子还能动,嘴一张一张的。 刘盈便问太监这是什么,一听是戚夫人,他差点被吓晕了。原来,吕雉对戚夫人下了毒手,施了酷刑后,又给她硬灌了药,让她听不见,不能语,半死不活地扔到了厕所里。惠帝因为受此惊吓,从此也不敢“治天下”了,终日饮酒作乐,仅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

网络配图

吕后的恶毒其实与刘邦有直接关系:他没有处理好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特别是在称帝后十分好色,纵欲,把宠爱全给了年轻美貌的戚夫人,让结发之妻吕后独守冷宫,从常理上讲,吕后对戚夫人怀有不满是可以理解的。戚夫人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也是感到刘邦死后自己的日子会很难过的,所以才希望刘邦废了刘盈。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无法体会一夫多妻制度下女人的卑微,自己的老公偏向自己,在欣喜的同时还要提防其他妻妾的暗算,但是在明面上还要假装亲热的“姐姐妹妹”叫个不停,光想想就心生畏惧。一句话总结,这是制度下的悲剧,衍生了吕雉的恶毒与戚夫人的悲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一路所向披靡的李自成 为何被吴三桂击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李自成是哪的人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没多久,因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迟迟不降,遂亲率大军于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后清军加入,李自成迅速溃败。4月13日李自成发兵,月底即退出北京。经此一战,明朝剩下的精锐——吴三桂部归降大清;李自成精神和心理上完全溃败,他迅速逃离一片石,又很快逃离北京,战场上一败再败;多尔

  • 崇祯帝勤于朝政生活简朴,为何明朝还是被灭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崇祯名将,明朝崇祯最大冤案,明朝崇祯首辅

    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往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着的绳子,在树上上吊自杀了。这个上吊自杀的中年人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

  • 明知和珅巨贪 乾隆还是很宠他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抄和珅家多少钱,乾隆为什么护着和珅,老梁谈和珅

    多年来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我们所“知道”的和珅和乾隆帝之间似乎就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更有人干脆就认为乾隆对儿子还不如对和珅好,对于这种说法,个人是认为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儿子和和珅最大的不同在于,和珅再强势,他也和乾隆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没有皇帝就没有他,所以和珅是以乾隆为主子,但儿子不

  • 闯王李自成败给了一场鼠疫?清军为什么能趁虚而入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鼠疫导致明朝灭亡,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李自成是哪的人

    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有人假设,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会灭亡。这种

  • 揭秘三国传说之武圣关羽竟是个大路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是如何封神成圣的,关羽真的绝后了吗,路痴咋整

    《三国演义》说:“为将之道,岂可不知地理乎?”可武圣人关羽还真不通地理。关羽在许昌北门的灞桥上拒金挑袍,离开曹操之后,前往河北袁绍处寻兄。此时,曹袁两军正在黄河两岸隔河对峙,袁绍率领大军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黎阳在许昌的东北方向,关羽去袁绍处寻找刘备,从许昌北门出来,应该往东北走才对,然而关羽并没有这

  • 李自成败在了宫女的裙下:江山易打不易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失败原因分析,王蓉蓉二进宫李艳妃坐昭阳,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在明崇祯二年,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一个猛将,他勇猛过人,又有战略头脑,在很多的战役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首领的赞同,名望很高,崇祯九年高迎祥去世,他继承了闯王的名号,仅仅过去了两年,他在潼关战败,率领刘宗敏等十几个人,埋伏

  • 崇祯皇帝乞求百官捐款,为何还是未能给明朝续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后悔了吗,祈求意思,崇祯的遗言

    他是历史上最孤独的皇帝、最节俭的皇帝、最勤勉的皇帝、也是最倒霉的皇帝、都是亡国之君想比汉末的汉献帝、隋炀帝杨广世人对他的骂名多余同情。崇祯刚上任就要接收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明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成祖朱棣、剩下的皇帝要不就是几十年不上朝、要不就是喜欢做木匠、要不就是荒淫无道没有一个能治国的、明

  • 揭秘中国历史上饮酒过度而身亡的两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长期饮酒会出现什么状况,饮酒过度的危害,过度饮酒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长河中,爱喝酒的皇帝比比皆是,可谓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其间因饮酒过度而身亡的皇帝却不为常见,历史上仅仅登场了两位: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另一位是蒙古皇帝窝阔台。(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后,追尊其为元朝皇帝,庙号太宗,即元太宗)网络配图一、北齐开国皇

  • 为何没读过书的明太祖朱元璋却会被称作对联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在寺庙里面留的诗,朱元璋没读过书为什么有谋略,朱元璋读过书没有

    据史料记载,春节贴春联这一项习俗其实是出自于明太祖朱元璋。他曾经颁布过一道圣旨,“除夕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天下人纷纷在自家门前贴上了春联,不论是王孙贵族,富家子弟,还是黎民百姓,穷苦人家,都会贴上春联,以取得良好的寓意。由此,春节贴对联这样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直至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个

  • 朱元璋把自己祖宗葬在水里是因为痛恨祖宗不争气?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最恨,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狠毒,朱元璋痛恨蒲姓

    1963年,洪泽湖遭遇一场大旱,洪泽湖的水位也降到了史上最低的位置。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洪泽湖水下的东西。一大批陪葬的物品就这样赤裸裸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很多石像都被雕刻成麒麟、雄狮、马群的样子。网络配图众多专家集聚前来研究,他们经过反复观察,发现这些陪葬物品是出自于明朝。而这片区域就是明朝时期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