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不南迁是真要死社稷还是一种无奈

崇祯不南迁是真要死社稷还是一种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57 更新时间:2024/1/17 6:36:56

公元1644年3月15日,农民军包围北京,为明朝的灭亡钉上了最后一棺材钉,18日,崇祯皇帝自杀于煤山,19日,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中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据有淮河以北原,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据四川一带,清朝则据有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蒙古诸部,而明朝的残余势力据有淮河以南的中国半壁江山。在明朝残土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当中,表面上看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威浩大,实力最强,其实不然,当时北方民不聊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况且北方大都是不战而降,实则各怀鬼胎。实际上,最强的当属南明,南明占据中国最富庶的江南,经济基础良好,兵力不下百万。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完整的南明弘光政权却抵抗了一年,什么原因?除了内部倾轧(左马之争)、党争、醉生梦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弘光皇帝的昏庸与无权。

网络配图

弘光之所以无实权,是因为弘光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人心不能凝聚。由此,问题产生了——作为正统皇帝的崇祯为什么不南迁?事实上,崇祯不是没有南迁的打算。之所以没有南迁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形势的误判。

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称帝并着手兵分两路北伐,此时关陇、中原腹地一带,已经没有势力能与李自成正面周旋了。可是陕西离北京远着呢,现在我们知道仅仅三个月李自成就打到了北京,可是当时谁就一定能保证,他一定能打到北京?

在陕西和北京之间主要要三个要塞。其中山西有两个,第一个是宁武关、雁门关(内长城),这里有山西总兵周遇吉镇守。第二个是号称明代九边第一镇的大同,兵强马壮城池坚固,由姜瓖镇守。出了山西,北京西面还有一个居庸关,在居庸关和大同之间,还有九边雄镇之一的宣府,由唐通镇守。也就是说,北京西面有三道雄关,有三支军事势力,周遇吉、姜瓖、唐通,李自成想从西面越过这三道防线,也够他啃上大半年的。正是崇祯对西部局势的足够自信,导致蓟辽总督王永吉上疏建议调集关宁吴三桂的军队来京师勤王的议程一拖再拖。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李自成还不一定能打到北京城下,就算打到北京城下,明军也可以据城反击。崇祯朝北京被敌军兵临城下的次数很多,从己巳之变到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寇,一共有发生了五次。所以崇祯因为这个传统,对北京城的防守感到非常自信,认为即便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了,北京城也不一定很快就失守。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才不急于调集关宁军来援救京城,也没有执意南迁。

网络配图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周遇吉以几千人的兵力抵挡李自成的八九万大军长达半个月外,从姜瓖到唐通,再到南路李建泰下属的军官们,再到北京城下的成国公和守城官员,文武官员投降的非常迅速,如同秋风扫落叶,以至于从姜瓖投降的2月19日到李自成攻克北京的3月19日,仅仅一个月。

二、社会风气的道德绑架

1642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打算与清兵议和,避免两面受敌,趁机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主力调进关内剿灭李自成。崇祯与陈新甲商议后,决定秘密进行此事,可惜事情还是张扬出去了,崇祯害怕担当“与敌”罪名,把责任全推到陈新甲身上,将其斩首。

1644年2月,就在李自成攻下太原之后,京师震动,太子办公室主任(右庶子)李明睿向崇祯建议迁都南京,崇祯深有触动,于是,崇祯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廷议。一部分官员响应南迁主张,但是内阁首辅陈演以及其他一部分官员反对这个主张,陈演推出光时亨在朝堂上攻击李明睿,留守派的气焰盖过南迁派的风头,于是李明睿被杀,南迁派的主张也就被否决掉了。

为什么崇祯既不敢与清议和又不敢主张南迁?

网络配图

一般人认为是崇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且好面子,希望文武百官请求皇帝迁都,然后皇帝再借坡下驴,迁都南京。事实上没这么简单,这是当时的文官风气决定的。文官集团以宋朝为前车之鉴,反对与敌妥协与南迁,认为这是朝廷耻辱,无形中也影响了整个明朝风气,这也是北京百姓闻袁崇焕通敌被斩后分其肉的原因。在当时的风气下,与敌议和就是叛国,崇祯也不敢犯众怒。可是,除了所谓的民族大义外,文官集团却拿不出有效措施,最为讽刺的是,所谓的民族大义他们自己却没做到,随着清军入关,他们纷纷降清。

三、法统的完整性考虑

京师象征着法统,坐守京师无疑可以让崇祯皇帝的法统处于完美,一旦强行南迁,面临的不是简单的骂名,而是丢弃疆土百姓的罪名,作为皇帝的法统和神圣性就会大打折扣。而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军队、官员、百姓都会开始藐视皇帝的法统权威,整个王朝瞬间可能土崩瓦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皇帝执意拍板南迁,面临的后果就会是,众叛亲离,官员们甚至会在北京拥立他的儿子,而让崇祯提前退休。历史上唐朝、宋朝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一幕。这也是李邦华建议皇帝固守京师,同时让太子前往南京的建议遭到崇祯否决的原因。

网络配图

但是法统也不是就得死板的坚守,法统的弹性取决于文武官员的支持度,正因为如此崇祯才希望由这些文官来提出迁都建议,但是,崇祯害怕的大臣们也一样害怕,他们也不敢承担丢弃疆土这个责任,有了前车之鉴,如果南迁成功,为了平复风气,自己势必为成为替罪羊,而万一南迁失败,他们一样是替死鬼。此外,京官的庄园产业都在京畿一带,南迁就意味着损失相当大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纷纷反对迁都,并且一致认为,大敌当前,不能畏敌逃跑,不能扔下祖宗基业。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不可能力排众议,自己拍板迁都南京,只能无奈的表示,自己要跟国家共存亡。

崇祯南迁失败,自杀于煤山对后来清朝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同时由于正统的不复存在,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最终被清朝各个击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因皇后偷情出轨而被气死的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盛产皇帝的国家。皇帝多了,死法自然就五花八门了:有被活活饿死的,有吃错药死的,有被老婆用被子闷死的,更倒霉的是还有被出轨的老婆气死的。说起来这位皇帝还是一代少年有成的明君,他就是那位把鲜卑族进化为汉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网络配图孝文帝一生共有两位皇后,都姓冯。第一个皇后因为抵制孝文帝的

  • 顺治帝出家之谜:顺治帝真的当和尚去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1657),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

  • 李广是司马迁吹出来的?战绩总和不如卫青一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学生时代,读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力挽强弓的英武形象便深深印在脑海里;次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对飞将军敬重万分;再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由得替李将军委屈愤懑。但后来知道汉武帝的故事后,开始对偶像李广产生怀疑。汉武帝时期是武人各显其能的时代,武帝的用人原则是拔贤选

  • 西汉王朝汉宣帝刘询:在在监狱里长大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七月,长安城未央宫,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在此接受以大将军霍光为首的百官朝拜,成为西汉王朝的新一任皇帝!他就是汉宣帝刘询,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嫡孙。不幸的童年岁月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汉武帝晚年,长安城爆发了被后世称为“巫蛊之祸”的政治风暴。不久,风暴就波及到了太子刘据。

  • 索尼和康熙之间除了君臣还有亲属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赫舍里索尼简介中曾经提到过他的父亲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带领整个部族前来归顺,使得赫舍里家族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围绕权力中心成长发展。索尼通晓多种文字,精通汉文化,在对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索尼从侍卫的基层岗位做起,一步一步走向了清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为整个赫舍里家族争得了荣誉。图

  • 议政大臣赫舍里索尼在朝廷中的地位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赫舍里索尼简介中曾经提到过他的父亲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带领整个部族前来归顺,使得赫舍里家族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围绕权力中心成长发展。索尼通晓多种文字,精通汉文化,在对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索尼从侍卫的基层岗位做起,一步一步走向了清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为整个赫舍里家族争得了荣誉。图

  • 汉朝辅政大臣霍光 敢废昏庸皇帝的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霍光做人沉静详审,行事细致周密,甚至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有人特意记下他的行事,发现他每一次进出宫殿的时候,迈出脚步的起始点都在同一个位置,几乎分毫不差。霍光的工作也不曾有过一丝马虎或疏漏,处理问题干净利落、细密周详。这样的性格,自然被汉武帝看在眼里。汉武帝十分欣赏他的为臣之道,认为霍光是一个可以托以

  • 大明第一奇人 平定叛乱后他爹写了副对联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有一个文武全才的高人,他生前名声极大,被人称之为“圣人”,死后几百年还是天下文人士子的偶像,连日本人都对他崇拜不已,他就是王守仁王阳明。网络配图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后世称之王阳明。王阳明不仅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且领兵打仗也很在行。王阳明曾经在明

  • 朱元璋因没文化用白话文发圣旨 内文“搞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是贫下中农,小时候朱元璋给地主放牛,根本无法读书,他的人生第一堂课基本就是苦难和凄惨。那时候大家都叫他“朱重八”,整天跟在老牛的屁股后头抢着捡粪蛋,就连如此情形也没坚持几年。网络配图 没多久,他家那里干旱得连蛤蟆也死了,遭遇了大灾之后,又来了严重的瘟疫,这次他的父、母、兄、姐、

  • 张萱在担任宫廷画师期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张萱是唐朝的一个著名的画家,汉族人,出生于名门贵族。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奉献在了画画上,并且也担任过唐朝的宫廷画家,作品也事非常有珍藏性,接下来就是张萱简介。图片来源于网络张萱在历史记载上创造的画有数十幅,但是到现在已经是没一件在人间了,在历史上也是很多人去模仿张萱的画,最终留下里两个作品第一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