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宰相吕端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他的结局如何

北宋宰相吕端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他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915 更新时间:2023/12/16 7:30:18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北宋宰相吕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窃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宋朝。赵匡胤登基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控荆湖、灭川蜀、定江南。结束了中原地区70的战乱。明太祖朱元璋曾评价赵匡胤: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在历史长河中,赵匡胤算是一位英雄。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赵匡胤的死亡非常离奇。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50岁的赵匡胤生病。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入宫,第二日清晨,赵匡胤突然病逝,皇位由赵光义继承,是为宋太宗。因为当天夜里有人遥遥看见赵光义在烛光下离席逃避,又听见有斧击柱子的声音,因此后人称此事件为“烛影斧声”,当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至今仍是历史之谜。

巧合的是,21年后,赵光义驾崩时,宋朝皇位传承又一次发生波折。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宰相吕端,吕端用自己谨慎的态度,粉碎了这次阴谋。

毛主席曾有句话叫“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能很好地概括吕端的性格特点。平时不注重小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小心谨慎,坚守底线。吕端的父亲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兵部侍郎,后来投奔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后,吕端袭承父亲千牛备身的职位,曾在基层磨炼多年。赵光义登基后,吕端升为开封府判官,而此时担任开封府尹的人是赵光义的三弟、齐王赵廷美

赵光义登基后,因为顾及“兄终弟及”的说法,对弟弟赵廷美充满猜忌。公元979年,赵光义想利用亲征北汉的机会,让赵廷美留守开封监国,故意给赵廷美一个破绽,以寻求机会打压赵廷美。圣旨颁布后,齐王府的幕僚们欢欣鼓舞,认为赵廷美的机会到了。然而,吕端和赵廷美是开封府的同僚,因此提醒赵廷美:

“陛下在外征战,齐王殿下应当跟随陛下出征,若你留在开封,非常不合时宜。”

赵廷美一听,恍然大悟,他若留在开封,必然大难临头,于是立即上奏请求随军出征。

此事过后,赵光义渐渐发现吕端是个人才,便一路提拔,不久提拔为参知政事,后来提拔为宰相,和寇准同列。此时吕端已经60岁,人虽老迈,但思维却十分敏捷。

最初,赵光义让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相印,后来逐渐发现吕端的能力在寇准之上,于是便推吕端为首,寇准为次。

公元997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病危,宦官王继恩等人认为,若太子赵恒登基,他们没有拥立之功,不如改立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于是联合李皇后企图发动政变,以废黜太子。

吕端身为宰相,正好入宫面见宋太宗,见宋太宗病情严重,身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却不见太子赵恒,他猜到太子被皇后等人故意疏远。紧急情况下,吕端偷偷在自己的玉笏上写下两个字——“大渐”(病重的意思)。然后自己拖住李皇后和王继恩,悄悄派人把玉笏送到太子府中。太子赵恒看到后,立即明白父皇病重,强行闯入宫中,来到宋太宗身边,阻止了一场政变。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宰相吕端问疾禁中,见上不在旁,疑有变,乃以笏书“大渐”字,令亲密吏趣上入侍。

宋太宗驾崩后,李皇后和王继恩不死心,吕端担心事情有变,声称有先帝废太子的遗诏,让王继恩随自己到中书画阁中去取,当王继恩踏入画阁后,吕端立即将王继恩锁在房内。然后吕端去见李皇后,李皇后见王继恩迟迟不来,知道事情有变,不得不拥立太子赵恒继位。

宋真宗赵恒登基的过程来看,吕端先送玉笏,再锁王继恩,最后劝说李皇后,这一系列操作,确保了宋真宗的成功登基,若无吕端,宋朝历史上可能会再发生一次“烛影斧声”。

有意思的是,赵恒登基时,坐在帘子后面,大臣慌忙跪拜,吕端却不急着跪,他走到帘子旁边,探着身子往帘子里看,确认帘子里是赵恒本人,才退步跪下,高呼“万岁”。

吕端为何要这样呢?因为他知道,新皇登基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要亲自确认。这就是所谓的“大事不糊涂”。

吕端身材肥胖,行动迟缓,看似笨笨的,其实他处理政务时总能提出最优的方案。“吕端大事不糊涂”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生格言,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要谨小慎微,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张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又是如何过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纯如的简介,张若虚一生经历过的事情,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三国的故事几乎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每当提起四世三公人们都会想到袁绍,因为在东汉末年,他是大军阀。其实在西汉末年天下最为乱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被称之为四世三公,这个人叫做张纯,他自伯仁,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个流传千年的一句话叫做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当然了,这两个并非是同一个,只是有着相同的名字,历史却

  • 宋朝一代文人志士虞允文如何击退金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宋末期名将,宋史虞允文传,文人的反义词

    如果不是对历史有着足够深厚了解,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虞允文是何许人也。那虞允文到底是什么人呢,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虞允文是宋朝名臣,是一代文人志士。他最卓著的功勋当属率兵抵抗金军入侵,取得了采石大捷。随着南宋日渐衰败,金兵屡屡来犯。金兵在完颜亮的带领下,一路向南挺进,直逼南

  • 咸丰不重用曾国潘竟只因一书生的一句话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咸丰曾国藩,曾国藩给咸丰皇帝的奏折,辛酉政变曾国藩

    太平军起义事件后,咸丰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让咸丰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直到曾国藩的崛起。湘潭大捷点开了喜庆的炮仗,然后岳州、城陵矶,甚至是武昌克复的捷报都接踵而来。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曾国藩当初出任时,有言在先,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授他以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署理的原

  • 奕䜣比咸丰更有帝王之才为何与皇位失之交臂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奕詝_咸丰,咸丰帝奕詝怎么读,咸丰皇帝奕欣

    恭亲王奕䜣,人称“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弟弟,虽与天子之位擦肩而过,但却位极人臣。关于奕䜣为何与皇位擦身而过说法众多,此一说以为道光本意在择立奕䜣,后因其事外泄,始改立奕詝。图片来源于网络另据《清官遗闻》所述,道光确实想立奕䜣,但最后之变化系由于奕詝之师傅教导得当,故而终于影响到道光的

  • 史上唯一一个敢戏弄大清慈禧太后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清怎么灭亡的,慈禧太后为什么是四大罪人,真实的慈禧太后遗体

    智清,众所周知,慈禧是晚清朝实际的统治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令中华大地蒙受长期屈辱,很大程度上慈禧掌控着朝廷所致。晚晴期间,关于慈禧的趣闻多如牛毛。下面,笔者为大家讲述的是慈禧太后逃亡西安的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

  • 酒色皇帝 只因一句醉酒戏言遭到爱妃弑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酒香娘子太醉人,新贵妃醉酒小说,贵妃为什么醉酒

    昏聩的帝王不但误国,也误己。误己能误到什么地步?那就是喝多了酒,胡乱说了一句让妃子不中听的话,但说者无意,听着有心。于是便出现了这因一句戏言而被杀害帝王的一幕,这帝王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策划这次行凶的便是张贵人。司马曜(362年—396年),字昌明。多么响亮的一个名字,可是就是没看到过他发

  • 五虎上将最牛的还是他 子孙跑国外统治了几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虎上将武力排名,三国五虎上将怎么排名,三国五虎上将名单

    在三国时期,刘备封的五虎上将那后世都是耳熟能详,要说在打仗,武艺方面谁最厉害,恐怕谁也说不好,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猛将。但是要论子孙,那绝对是他最牛,其子孙跑到国外统治了几百年!网络配图“四个儿子被杀死三个”这个人就是马超,绝对的猛将,曾经5000西凉铁骑打的曹操10万军队丢盔弃甲,差点惨死。但是,马超

  • 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守荆州 他到底担心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如果让马超守荆州,赵云守荆州结局会怎样,如果赵云驻守荆州

    在三国历史上,最为可惜的一战就是关羽的失荆州之战,不仅使得刘备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更使得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被残杀。后世人不禁要问,当时为什么不让同样勇猛忠诚,而且又谨慎小心的赵云来镇守荆州呢?刘备是怎么想的?这里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有何内幕?网络配图“赵云没威信”刘备率大军去打益州,只能留下很少的

  •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懿诸葛亮最后一战,诸葛亮北伐是逆天而行吗,为什么诸葛亮要北伐

    在三国后期,令后世很不能理解的是,诸葛亮每一次的北伐,司马懿手握庞大数量的军队,但是都龟缩不出,除了坚守还是坚守,最后等诸葛亮断粮自退。每次都是这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是司马懿怕诸葛亮,才智不如他,打不过?真实原因是什么?网络配图“大胜最不好”司马懿其实当时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因为,曹睿上台后,

  • 曹操终究不能一统天下 原因竟然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家一统天下原因,三国时期刘备为什么统一不了天下,三国一统天下的人是谁

    在三国时代,曹操应该是最牛的枭雄,占领先机,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统一北方,其也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但是,曹操为何在鼎盛时期,眼看就要统一的关键时刻,一败涂地,这到底是为什么?曹操终究不能一统天下,他到底缺什么?网络配图“缺士族支持”曹操能够快速的占据北方,最为基础的原因是他得到了北方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