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谦坚持让朱祁钰登基,背后有何原因?

于谦坚持让朱祁钰登基,背后有何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580 更新时间:2024/1/18 20:27:50

当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惨案”爆发,大明二十万大军(实际数目)全军覆没,满朝文武重臣尽没于战阵,“御驾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沦为战俘。“靖康之耻”眼看就要百分百复制时,临危受命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谦,做出的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即位,遥尊身陷敌营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个决定,也为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杀身之祸。而许多的“事后诸葛”,也发出个啧啧叹息:人家明英宗“御驾亲征”前,就立了两岁儿子朱见浚(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顺手“扶正”不是更方便?两岁小孩不能理政?那不还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于谦死心眼”的说法,也因此一度极有市场。

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丢掉半壁江山,提前变成“南明”。

首先一个原因是,当时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当时面临危机的大明王朝,一条十分麻烦的枷锁。

封建时代皇权专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别是对于边关将士来说,哪怕这帝王已经做了俘虏,说出来的话依然是圣旨。而帝王的一句话,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足以捆住前线将士的手脚。

放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的各路城关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个“皇上”捆在手里,挟持着“天子”在边关前溜达一圈,叫天子喊几句话,明军将士们是听还是不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坑国。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军就押着明英宗来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着宣府喊话,命令守将们“开关来迎”。八天后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样命令守军开门,“积极”的明英宗还在城外发飙,明英宗的亲信“以头触城门”大呼,场面十分热闹。

可这两城的守将呢?却是齐齐躲了猫猫。这事儿怎么“奉旨”?一旦“奉旨”了,这两座生命线一般的雄关,就会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里。长驱直入的瓦剌大军接下来会干什么?简直细思极恐!靠着躲猫猫,这次算是叫瓦剌人无功而返,可他们要再来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边关将士们打都不敢打,怎么保家卫国?

而且,当时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无功”,单是俘虏明英宗后的半个月里,他们就在大明边关一路转悠,敲诈了大笔金银绸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也是瓦剌人打着“送明英宗回京”的旗号,打算带着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担起保卫北京重任的于谦,也是一下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要想痛击瓦剌保卫国家,就先要换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这张“肉票”在瓦剌手里,彻底贬值!

那么,就非要换成朱祁钰吗?难道不能换个小皇帝,由皇太后监国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想要打赢北京保卫战,大明朝,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朱见浚即位,法统上固然没错,但如果“皇太后监国”,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以及妻子钱皇后,可是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担的女强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刚传来,这“两宫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驼金银去瓦剌赎人。结果钱没了,人也没赎来,白白办了桩蠢事。这么个办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拧成一股绳?怎么保卫北京?

这类事情,前朝不是没有教训,比如北宋靖康之变前,大宋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可宋徽宗甩锅做了太上皇,宋钦宗遇事犹豫不决,大臣们拉帮结派,一人一个主意,然后就是一顿胡乱操作,赔光了大宋的精兵,还闹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参考后来北京保卫战爆发后,那京城外近乎惨烈的血战,一旦高层指挥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大战来临前,大明王朝必须有令行禁止的指挥体系,要实现这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国有长君”。时年二十一岁的朱祁钰,才是最好的人选。而这时的皇位,更不是什么香饽饽,相反是天大的责任。所以当时的朱祁钰,一开始吓得连连拒绝,甚至躲进王府不出来。直到于谦一句掷地有声的“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后君臣密切配合,打赢这一场大明国运之战!

值得一说的的是,于谦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对于帝王的心思,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当北京保卫战胜利,群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却遭景泰帝朱祁钰怒怼时,又是于谦关键时刻一声“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才打消了朱祁钰心中的顾虑,动了“营救明英宗”的行动。没有于谦这句话,明英宗别说后来“复辟夺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终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驾崩,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惨遭清算的于谦含冤入狱时,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辩也死,不辩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剧结局,但为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这背后的一切,或许,才能真正看懂,一个慷慨担当,值得国人数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操在历史上上的贡献有哪些 曹操为什么不是三国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不三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饥荒、瘟疫如同噩梦一般无时不刻困扰着芸芸众生。但这又是一个渴望英雄的时代,多少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一个群星辈出的时代,无数人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个时代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 朱棣封赏的功臣李景隆真的是个草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论功行赏是每一个从战乱中走出的帝王必不可少的一步,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毫无战功的草包竟然成为第一功臣,而他甚至还是敌军的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丧失先机的建文帝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

  • 李自成攻下洛阳后,就把福王朱常洵杀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641年,李自成的大军攻破洛阳,一举将这座豫西重镇并入大顺军版图之中,消息传来,明廷震惊,崇祯不禁担心起福王朱常洵的安危来。洛阳是福王朱常洵的地盘,城破后,朱常洵缒城而出。他本想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可惜却在半路被李自成的兵马抓获处死了。不过,福王朱常洵虽死,民间却仍有他的传说。其中,流传甚

  • 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对手 两人谁更加强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出生于乱世,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精通军事战略,胸怀谋略。再说诸葛亮,诸葛亮亦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自幼丧父丧母,经历的坎坷较多,自幼才华出众,常自比管仲,但并不被人赏识,只有身边的徐庶、崔州平等好友认可,故

  • 史上最残忍的十大帝王 中国竟3人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历史上有过很多很多的帝王,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这些帝王有的生性善良,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嫉恶如仇,有的残忍霸道。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世界历史上最残忍的十大帝王。第10位。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10月至公元705年2月,武则天作为在位女皇统治中国。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手握皇权,公开统治国

  • 史上哪个王朝25年中换了36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25年中( 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了36个皇帝。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

  • 千古之谜:诸葛亮写过《后出师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出师表》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中学课本里曾学到过。《后出师表》提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己”,这是诸葛亮心迹的表白,以后又演变为一个成语,专门用来赞美那些献身国家和民族伟大的“仆人”。但是,诸葛亮真的写过《后出师表》吗?或许人们头脑中似乎会常常跳出这样一个“常识”:蜀汉政权在刘备亡故后,由诸葛亮主

  • 历史探秘:荆轲刺杀秦王前究竟在等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荆柯刺秦王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故事,虽然最终荆轲刺杀失败,但是他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在这一事件中,有一处细节令人十分费解。荆轲刺杀秦王前,在等一个人,因太子丹催促才先行出发。那荆轲等的人究竟是谁?《史记》之《刺客列传》,司马迁写荆轲刺秦之前一直在等一个人:“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后悔了吗?崇祯皇帝的兴国梦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崇祯杀魏忠贤,崇祯该不该杀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明朝就灭了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死前他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皇兄信任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撤销魏忠贤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不久,又下令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锦衣卫派员对魏忠贤严

  • 古人认为烟草可“还魂”:崇祯帝曾两次颁布禁烟令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新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已经开始施行,其禁烟范围之广,处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说起“控烟”,这件事绝不是现代才有。在古代明清两朝都曾不止一次地发过“红头文件”,还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公共场所内吸烟……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古人曾认为此物可“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