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请他回朝

刘伯温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请他回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73 更新时间:2023/12/16 15:41:19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刘伯温,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民间野史传说之中,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臣,当属刘伯温名气最大。如果说诸葛亮多智近乎于妖,那么刘伯温便是神机妙算如神,精于谋略兵法不说,天文历算更是不在话下。

但就是这样一位尽心辅佐大明国祚建立的有功之臣,建国之后只过了3年就被朱元璋赐归乡里。奇怪的是,人是他让回去的,没过多久他又把人给叫了回来。难道是想想觉得不甘心,要榨干刘伯温最后一点价值?

刘伯温出生在福地南田,从小就聪明,诸子百家学说无一不涉猎,更是潜心钻研天文、兵法。23岁的时候,刘伯温一举考中进士,他为官刚正不阿获得了很多百姓的赞誉,只是可惜生不逢时,元末的君主根本无心治理国家,他的抱负也得不到施展。

他四隐四仕,最终对这个腐朽堕落的帝国彻底失望。归隐两年之后,朱元璋派孙炎请他出山,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但是心中还是有着儒家治国理想,更何况放眼天下还有谁能够成事,于是便起身来到南京,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短短8年,就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消灭群雄,平定东西,建立起大明王朝。之后,他也没有闲着,忙着为新建立起的国家构建统治秩序。

然而事实上,刘伯温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乎其神,更没有什么神算的力量。刘伯温被传得最神的便是那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他很早之前就勘破南京有天子之气,之后朱元璋果然建都南京。

真实的情况却是,刘伯温在归隐期间曾经写下了一本叫做《郁离子》的书,里面说到当今天下正需要一个有能力的王者一统局势,严明法度,重整礼乐。纵观局势,唯有朱元璋表示出了相同的愿望,所以刘伯温选择他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不能够建功立业又怎么会答应出山。

而刘伯温之所以被传得这么神,确实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朱元璋。纵观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哪一个没有借助上天的旨意来美化自己登上皇位的合理性,更何况朱元璋还是出身最低的那一个,更加要拼命用神话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当上皇帝是天命所归。

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传》,表面上是在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奇人异士围拢在他身边,帮助他,实际上就是在吹嘘自己是上天选中的人,是绝对的核心。而作为江南第一才子的刘伯温,怎么能够不为他所用。正好刘伯温又精通天文历算,又可以大肆炒作一番。

而刘伯温的实际功劳也并没有多大,只是众多随军参谋之一,朱元璋离了他依旧可以成事。更何况论资排辈,刘伯温在朱元璋这里都排不上多高的位置。不然也不会在建国之后大封功臣的时候完全排不上名号,只是象征性地封了个诚意伯,第二年就让他回家了。

但是后来朱元璋又把他给“请”了回来,为什么呢?无他,朝堂需要有人制衡,不能够一家独大。

刘伯温这个人一身正气,哪怕是在明朝建立之后也依旧秉承自己一贯的作风,做事刚正不阿,全然不在意得罪了谁,也因此给自己树立了不少政敌。

当初李长善当宰相的时候,身边的人仗着他的势力贪赃枉法,刘伯温一点面子都不给他,在他求情之下依旧处置了他的亲信。等到朱元璋因为此事想要废黜李长善的时候,他又为李长善说好话,认为他功劳大威望高又有能力,还是不能动。

李长善辞官之后,朱元璋又问刘伯温宰相是否能够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3个人里选,结果刘伯温说这几个人气量都不行不能担当大任,事实证明刘伯温看得很透彻。但是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是相继任用了这3个人,可见对他的不信任。

等到胡惟庸当上宰相的时候,李长善、徐达、刘伯温等人都淡出了权力中心,朝堂之上胡惟庸渐渐崛起,变得一家独大。而且这个人做事滴水不漏,很难让人抓住错处,如此朱元璋就更加不放心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就需要有个人帮他制衡胡惟庸,而敢于直言进谏的刘伯温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反正朝中之人都被他得罪了个遍,朱元璋也不用担心他会结党营私。而有他在,就会秉承着“公心”二字纠察百官错漏。

所以说到了最后,刘伯温成了朱元璋手中的一把利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高澄的野心有多大?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收拢权力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澄柔然公主,窦漪房暗中掌控大局,32步一步一步分解动作

    高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封建制度的不断延伸下,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君是君,臣是臣,两者之间的礼仪是不可逾越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与臣子之间完全是上下级的关系,可以直白地说皇帝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位大臣的生死。虽然这表现得十分残酷,毕

  • 关羽水淹七军时,于禁选择投降真的是怕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水淹七军于禁,关羽活捉于禁,三国时期于禁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关羽水淹七军时,于禁选择投降真的是怕死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219年,关羽率领荆州将士围攻襄樊两城,当时曹操为避免关羽攻破襄樊,就此进军曹魏腹地,于是他一边下令让曹仁不可弃城,必须死守,一方面让于禁督七路大军共计三万人前去增援樊城。然而此时正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

  • 汉武帝独宠赵婕妤一人 汉武帝为什么还要下令杀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武帝王夫人的下场,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汉武帝宠妃

    对汉武帝杀赵婕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临死前,下了一道密旨:“我死之前,一定要杀了我的宠妃赵婕妤,要不然我死不瞑目。”没多久,赵婕妤便死在了云阳宫。可让刘彻不再雨露均沾,只独宠一人的她,为何非死不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的确令人佩服,但是,他的一生犯了很多错误

  • 探索曹文诏的从军经历,他使用的手段有多残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文诏墓,明朝曹文诏,替夫从军

    曹文诏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历史在更替,民族在不断前进,被人民称为第一武将的曹文诏,他出生于明朝末年,当时也正是处在战乱的年代,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为了让对手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畏惧,他也是以骁勇善战而闻名。曹文诏、周遇吉和黄得功都是在辽东从军的,后来的时

  • 寿安公主为什么得不到唐玄宗的公平对待?她做了什么改变唐玄宗的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玄宗退位后过得怎么样,寿安寺在哪里,唐玄宗的太子

    寿安公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我想在每一个女孩子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公主梦,毕竟在那个封建时代,每一位公主都会享受着尊贵的待遇,在不同的朝代中,公主们的生活也会有所不同。唐朝无疑是让我们值得称赞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强大,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强大,再

  • 朱满月:从宫女逆袭成皇后,北周灭亡后出家为尼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密妃娘娘每天都在变美,小皇子出生在冷宫,妃嫔的步步晋升路

    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同时拥有五位皇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是北周第四位皇帝宇文赟,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要说的不是宇文赟,而是他的五位皇后之一的朱满月,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朱满月,生于547年,从宫女到皇后,生下一儿子成末代皇帝,北周灭亡后她出家为尼,朱满月的一生经历也是挺丰富挺坎坷的。朱满月早年

  • 曹仁的真实能力如何?他在战争中有着怎样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仁守樊城,这是我的战争角色,战斗能力颇为不俗

    曹仁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曹仁,曹操从弟。三国曹魏的名将。一提起曹仁,人们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跟随曹操多年,为魏朝立下汗马功劳。攻败袁术,更是生擒吕布的部将刘何,在官渡之战中,在隐强打败刘备军、在鸡落山之战又战胜袁绍军。看了《三国志》的人大多都认为他是仅次于夏

  • 郑旦,美貌不输于西施,为何没能进入四大美女行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施的样子,为什么四大美女结局都不好,西施是郑旦

    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排在第一位的西施,汉朝时期的王昭君排在第二位,东汉末年的貂蝉排在第三位,唐朝的杨玉环排在最后一位。人们还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比喻她们的美貌。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位美貌不输于西施,但是却不被人们熟知的的美人,她就是郑旦。郑旦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非常的陌生,她是春秋末期越国美人,

  •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经历是怎样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朱祐樘张皇后,明孝宗朱祐樘年号

    朱祐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大明皇帝明孝宗乃是朱祐樘,他是明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18年,是明代的第九位国君,他在明朝中属于执政很稳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人心稳定,社会稳定,政局稳定,一切看起来都比较稳定,在他执政期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波动。说起朱祐樘的童

  • 夏原吉为什么能受到多位皇帝的重用?他负责的是哪一部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什么样的人被重用,忽必烈统治时疆域多大,夏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谁

    夏原吉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明朝日益壮大的时候,大明王朝迎来了朱棣治理下的永乐盛世,朱棣则是最敢花钱的一位国君,他在位期间,曾经五次北伐,还把自己的都城移到了北京,这无疑是得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的,尽管自己花钱比较多,但是也没有使永乐朝代垮掉。令人更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