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索苏洵的一生,为什么说他是因为儿子才变得那么厉害的?

探索苏洵的一生,为什么说他是因为儿子才变得那么厉害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47 更新时间:2024/1/18 22:58:28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时期文学家,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三人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苏洵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这天,一位二十多岁的已婚青年游荡归来。日间闲暇无趣,看着妻子做针线时教两个儿子读书。

青年自知自己旅游这段时间对家庭疏于照料,对孩子疏于管教,于是想趁机考验下他们的学习情况。

这一考不知道,原来俩孩子的“水平”已经快赶上他了。青年心想:这还了得,这么下去他俩得给我当“爹”了。不行,必须得迎头赶上。

这位青年时年二十有七,正是我们的主人公苏洵。

说起苏洵这个名字,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字经》里的那段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不得不说,王应麟这诗编的好啊,不仅有刘晏谢道韫这些神童,还把这位少年不读书的苏大学生编进去了。不知苏洵看到后会不会气得吐血。我想应该不会。那些人多有人教,而苏洵这位老学生,却是真真正正的自学成才。

苏洵见两个儿子学业这么好,一扫往日游逸之态,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发奋读书。

关于苏洵当时的情况,他在后来欧阳修的信中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不读书,整天思游闲逛,自视同辈之人皆不如我。后来想写一点东西却抓耳挠腮,思维停滞,方觉自己是书读得太少了。我把以前写的那些文章拿出来看,感觉都是垃圾,于是一把火烧了。从此以后只读韩愈、孟子的文章。”

只读韩愈等人的文章,那也就注定了苏洵与科举考试格格不入。众所周知,韩愈是倡导古文的,反对骈体。但当时的考试还没到欧阳修说了算。所以苏洵尽管读了不少书,但是在科举这条路上,始终是无缘的。

等到三十七岁这年,第三次考试失败了。苏洵想:我已经浪费了二十年时间在这件事上,如果再这样耗下去这辈子就算完了。于是,他云淡风轻地回到老家后,认真做好两件事,那就是读书和教孩子。

02

提到教孩子,苏洵原来是有六个孩子的,最后夭折得只剩下这两个。在苏轼头上还有个哥哥。读者可以假想,如果他其他几个兄弟姊妹健在,凭借老苏家的基因,那在后世留下的佳话,恐怕就是“五苏六苏”了。

孩子们接连夭折,苏洵更加重视对幸存者的教育。因为,光耀门楣的事就全靠他们了。

老苏对孩子,那是相当友爱的。有一首诗叫《题三游洞石壁》,是这么写的: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天冷得不行,老苏想待在家里,俩孩子非闹得不行,最终这位大学生不得不迁就两个小学生,父子三人一同去寒洞里踏冰。看看,这像不像你家那调皮的小孩儿。母亲陪儿子放鸟窝,父亲冰天雪地里陪孩子游荡,这种教育模式,就问你羡不羡慕?

因为没有什么好的素材,苏洵想:算了,直接拿你俩开涮吧。谢安是大雪天把孩子们叫来联诗作句,老苏呢,胡子一摸:“你们俩听好,我给你们取的名字都是有寓意的。轼者,我害怕你不懂得掩饰自己,最终遭来祸端。辙者,车毁人亡也怪不到你头上。”

老爹这一通训话,兄弟俩点头称是:您老人家说得都对!开涮完毕,兄弟俩接着读书。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1056年(嘉佑元年)。

蛰居了这么久,老学生苏洵终于再次出山,奔赴京城。不过这次不是为了自己,而且带着俩孩子去见世面。这令人不由想起了送孩子上的大学的父母。苏洵怎么也想不到,这次进京,是苏氏家族历史光耀的开始。

03

父子三人到了京城,俩孩子该干嘛干嘛,父亲老苏将自己这几年写的几篇大作拿出来,投给欧阳修。欧阳修这时已经是翰林学士了,名副其实的文坛盟主。

苏洵给他写了封信,说他的文章已经到了一定境界,不是第二个韩非、孟子,而是第一个欧阳子。历代的大儒中,勉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也就数李翱还有几分神态。

老苏做了多年农民,这次为了俩儿子的前途命运,一番吹捧在所难免,并无多少吸引读者之处。只是他后面又给欧阳修吐露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读韩愈、孟子等贤人的文章有七八年,兀然端坐,一天读到晚。慢慢地,觉得胸中丰盈明朗,开始想写一点儿东西了。这就是我写的几篇文章,请您查收。

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权书》十篇,大为赞叹,转发朋友圈,并配文道:此当代之贾谊刘向也。

这话是不是名副其实?暂且不必理会。只不过从这时开始,苏洵的才华正式得到了主流文学的认可。一大批学子们整天追向他学习写文章。甚至后来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也说:“我要是见到,恨不得给他跪下,请教作文的方法。”可见,苏洵这十多年的苦读,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文章结构巧妙,浑厚通达,就连骂人也骂得很有趣味,传闻是他写了一篇《辨奸论》。

文章开头,老苏说了写很有意思的话,列举了王衍、卢杞的事,把这两人作乱之事归因到皇帝的昏庸无能上。又说:现在有这么一个人,嘴里整天说着孔老之言,装成伯夷、叔齐的样子,喜欢招纳名士。大家都以为是颜渊、孟轲复生了,但其实他是一个阴险狡诈,将王衍、卢杞合而为一的人。这人是谁呢?就是王安石。读罢全文,骂人是很有艺术,但颇与事实不符,因此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四个字:囚首丧面!这是说王安石不洗澡,也不洗脸,样子忒难看。

苏洵的文章没用多少的典故,也写得从不晦涩,读起来明白充实又带着思考。闲暇之时,我可以一口气读半本。

04

苏氏父子在京城滞留了一年,盘缠用了不少,但也确实没白待。嘉佑二年,二苏兄弟一同中了进士,这时苏轼二十一,苏辙十八,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年华。老苏抚摸着俩儿子头笑道:这下终于不会愧对祖宗了。

然而,就像苏轼后来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悲喜交加。父子仨人高兴之余,眉州突然传来消息: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们极速返回,一路上痛苦不堪,喜庆全无。

对于苏轼兄弟来讲,母亲是他们读书之初的蒙老师;而对于苏洵而言,妻子也是他读书路上的引路人。原来这父子三人如此伤心,不仅是失去了亲人,还是因为失去了老师。

苏洵伤心之余,写了篇祭文,哭道:

子之逝,内失良朋。

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少年不学习,像教孩子一样启迪你,现在呢,想再受到启迪却失去那位鞭策者了。苏轼的母亲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可能没有多少文化,但从苏洵的笔下娓娓道来,其品性风貌,完全不输给他后来的那几个儿媳。苏洵在文章最后写道: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

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永远是有今生没来世。观苏洵的心境,我以为可以和潘岳的悼亡诗相比了。

05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脱有病,不肯前去。关于其中理由,不外有三:

第一,朝廷既然已经读了我的文章,还设置考试,那不是质疑我的能力吗?

第二,俩儿子都考上了,然后我去考,万一没考上,那脸面往哪儿搁。

第三,我已经彻底厌倦了考试,您还是找别人考吧。笔者以为厌倦考试,称得上是最正经的回答。

后来朝廷没有举行考试,而且直接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都是韩琦的功劳。当然,也是因为老苏想做官。他已经是个大学者了,那么做做官有什么要紧的。于是,他在给韩琦的诗中写道: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和韩魏公》

这时苏洵已经年近五十,写出这首诗来确实令人怜惜。但这就是科举制的现实。不过好在他最终如愿得到了官职。受命与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

等到治平三年(1066年),《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也因病逝于京城,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让苏轼写完他留下的《易传》。随后,兄弟二人扶老父灵柩,走水路南下,返回眉县后与母亲合葬。

苏洵死了几百年后,有一个明代学者茅坤将他纳入了“唐宋八大家”。而茅坤也是对他文章评议极为重要之人,几乎大部分文章都带有肯定的箴论,说是铁粉并不为过。

回看苏洵的一生,读书是晚了点。但就如中国人对于《红楼梦》一样。读书也是一样。我们从不过多担心没有人会去读那些经典名著,因为它就像在我们基因中放置过的GPS定位一样,早晚有一天会引领我们去读,或迟或早,不一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自比乐毅?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诸葛亮集忠、孝、义、谋于一身,是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曾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说明诸葛亮眼中值得学习的“先贤”

  • 曹魏五子良将于禁为什么能在其中 曹操为什么对于禁如此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五子良将于禁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于禁污点不小,功劳又不是很大,于禁为什么能够得到曹操的器重?于禁成为五子良将的原因是什么?历史演义灿星河,小编斗胆鼓唇舌,咱们继续侃三国,品生活,《三国演义》的主流势力当然是魏蜀吴,但小说是从汉末群雄纷争开始讲的,所

  • 宋皇后在赵匡胤去世后的生活如何?赵光义是如何对她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直以来,宋太宗赵光义的名声都不太好,那么赵匡胤死后,登上皇位的赵光义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嫂嫂宋皇后的呢?按理来说,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光义皇位到手,宋皇后已经无法对其产生威胁,然而宋皇后的最终

  • 三家分晋晋国灭亡 原本的晋国国君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晋国国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家分晋之后,原本晋国最后一个国君怎么样了?这位国君又去了什么地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被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发生在晋国的韩、赵、魏三大卿族瓜分晋国事件,史称“三家分晋”。韩、赵、魏为何能瓜分晋国?三家分晋后,

  • 否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做?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所谓子午谷奇谋,即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划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 为什么说关羽遇到甘宁时不敢出战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是三国里一等一的猛将,他斩杀过很多名将,那为何有人说关羽面对甘宁时不敢出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羽的光辉战绩大家都是知道的,从温酒斩华雄时,关羽就已经是名扬天下了。即便是面对袁绍手下猛将颜良和文丑,关羽也是几刀就将他们斩杀。关羽斩杀华雄、颜良、文丑三个名将,也没有怕过谁,

  • 董卓废立皇帝时出来反对的大臣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风云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必然是董卓。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之间爆发了直接的较量。当时,大将军何进征召董卓来到都城,以此帮助自己除掉宦官。但是,董卓还没有到,何进已经被宦官谋杀了。愤怒的将士们攻杀宦

  • 从普通人都走向走向权力 董卓是怎么一步步坑害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董卓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董卓当初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人,董卓是怎么成为令人畏惧的诸侯的,董卓又是怎么挖坑自己坑害的?图片:董卓走向权力中心剧照一、野心乍起传说董卓少年的时候在乡间转悠,从一个偏僻的地方捡到了一把刀,刀面没有雕刻任何文字,可是上面的云雾却十

  • 贺兰敏之是什么人?武则天为何要处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处死的人,武则天为什么要同李治合葬,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贺兰敏之

    说起武则天,那可真是妇孺皆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秒杀旁人不说,更是名垂青史,也是不少电视剧的大IP。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则天的父亲名为武士彟,武士彟最早娶相里氏为妻,生下了武元庆、武元爽。之后武士彟又娶了杨氏,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武顺,嫁给了贺兰

  • 婉嫔:14岁进后宫,却独守空房78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独守空房下一句,静妃入宫20年靖王31岁,什么叫独守空房

    今天小编来说说清朝的婉嫔,她是乾隆的妃子,14岁入后宫,在一次宠幸之后却独守空房78年。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婉嫔从小就是一个美人,在长大了之后更是姿色出人,而婉嫔的父亲也是朝廷当中的一个官员。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婉嫔的父亲在婉嫔14岁的时候将婉嫔送给了皇帝,认为婉嫔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