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璟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并在此成为朱棣朝的重臣的?

杨璟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并在此成为朱棣朝的重臣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32 更新时间:2024/1/15 22:44:21

右副将军胜居常遇春下,偏将军汤和居胜下,偏将军杨璟居和下这段话出自《明史冯胜传》,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写给北伐的明朝将士们的。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朱元璋在圣旨里提到了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

当时,徐达、常遇春正带领着明朝众将士北伐元朝,随着战争不断取胜,战线也被拖得很长,徐达不可能及时指挥每一支部队。朱元璋下这道圣旨,意思是:

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大家都要听徐达(大将军)的。但是,如果徐达不在附近,就听常遇春(副将军)的;如果常遇春也不在附近,就听冯胜(右副将军)的;冯胜之下是汤和(偏将军)、杨璟偏将军),以此类推。

这五个人是朱元璋钦定的五位军事统领,其他将领都得听他们的。

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这5个人被朱元璋单独列出来,可见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非常不一般。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这四人,都是明朝初年家喻户晓的名将,排名第五的杨璟名气似乎不大,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听过这个人物。要知道,当时参加北伐的还有许多名将,例如邓愈、李文忠、傅友德、王弼等人,可是,朱元璋却让杨璟来做北伐大军的五位军事统领之一,意味着杨璟可以就近指挥这些名将,可见,杨璟绝对不是小角色。

其实,在明朝初年,杨璟是一位资格非常老的将领,只不过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他在政治上没能再进一步。最骇人听闻的是,传闻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杨璟为了躲避屠杀,竟然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杨璟竟然“死而复生”,重新出现在朱棣身边,并且成为靖难的大功臣。

本文,笔者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认识杨璟,以及分析杨璟“诈死”之谜

一、红巾军元老,朱元璋战友

《明史·列传第十七》把杨璟和冯胜、傅友德 、廖永忠列为一传,书中记载:

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

杨璟是合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名叫杨政,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以“红巾军”的名义起义,杨璟便跟随父亲投奔了郭子兴。杨璟父子在郭子兴麾下担任参将,也算是中级将领。

同年,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得到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此成为郭子兴的心腹。

也就是说,在濠州红巾军的队伍里,朱元璋和杨璟最初是战友。四年后,郭子兴病逝于滁州,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杨璟便归朱元璋麾下。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和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曾爆发过很激烈的矛盾,这导致朱元璋根本不信任当初濠州的那一批“元老”。因此,在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他麾下真正的濠州红巾军“元老”只有寥寥几人,除了马皇后外,还有三人比较出名,他们分别是汤和、邵荣和杨璟。

(一)汤和自不必说,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一直紧跟朱元璋的步伐,算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

(二)邵荣这个人也比较特殊,朱元璋和郭天叙分道扬镳的时候,邵荣是支持朱元璋的,因此,他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一度和徐达平起平坐,后来因为叛变被杀,《明史·常遇春》中有提到这个人。

(三)最后一个就是杨璟,《明史·杨璟传》记载:

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

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占领后为其更名为应天。这里说杨璟曾跟随朱元璋攻打南京,而朱元璋攻打南京之前,正是和郭天叙决裂之时,由此可以推断,杨璟当时必然是支持朱元璋的。这也是他能得到朱元璋重用的原因。

还有点需要注意,杨璟跟随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被朱元璋升任“总管”,而根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意思是占领南京后,常遇春的职位是“总管府先锋”。可能因为常遇春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杨璟晚,因此,这个时候,杨璟还是常遇春的上司。不过因为常遇春实在太过优秀,不久就完成了逆袭。

关于杨璟早期的战绩,《明史·杨璟传》云:

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以此为据点,开始向东南进军,杨璟在常州之战和婺州之战中,都立下大功,因而被提升为枢密院判官。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攻打常州的主帅是汤和,而攻打婺州的主帅是胡大海。即,这两场战役,杨璟虽然立功,但他并不是主帅。换句话说,杨璟虽然是红巾军“元老”,朱元璋并没有让他担任主帅,而是让他辅佐汤和和胡大海。

上文说过,杨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行军打仗的能力,或许没有汤、胡等人在行。

综上所述,关于杨璟,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朱元璋的军中,杨璟资格很老,但随着朱元璋麾下不断有新的军事人才涌出,杨璟或许逐渐淡出核心圈子。

二、功勋老战将,北伐肱股臣

1360年,龙湾之战爆发,陈友谅被朱元璋引入河道狭窄的龙湾,四面设伏,杨璟率领一路伏兵对陈友谅穷追猛打。三年后的鄱阳湖之战,杨璟再立新功。此后,朱元璋把战略重心挪至苏吴,打算对付张士诚。而杨璟则被朱元璋派往湖南,扫除湖南的“蛮寇”。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派汤和、廖永忠平定方国珍;派杨璟由湖南方向攻打广西。广西之战,杨璟的军事才能被全面展现出来,史载:

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

在杨璟攻打永州的时候,永州守将邓祖胜兵败后,选择死守。杨璟取兵围城,接下来,滞留在南方的元朝大军来援,元军声势浩大,杨璟连续攻破敌人七座营寨,势不可挡。

接下来,廖永忠、朱亮祖由广东前来和杨璟汇合,三人联手攻打靖江。朱亮祖和廖永忠都是虎将,连续攻城几日,都不能取胜。不曾想,杨璟悄悄找到了办法,他带兵绕到上游的叚口关,杀掉守坝士兵,连续掘开五条堤坝,洪水迅猛地涌入靖江城,一举破城。事后,朱元璋对杨璟称赞不已。

杨璟麾下有一位叫张彬的参将,此人性格暴虐,在南关之战中,张彬屡屡受挫,攻下城池后,张彬要屠城。杨璟知道后,立即阻止了张彬的行径,他出榜安民,广西大定。《明史·杨璟传》记载:

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此后,杨璟带兵攻克了南宁和相州,把整个广西纳入明朝的版图。

广西之战,杨璟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因此,待杨璟、汤和等人班师回朝后,朱元璋立即让二人带兵北上,协助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因为当时北伐战线太长,朱元璋于是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道圣旨。命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杨璟五人成立北伐的“五人统帅小组”,朱元璋之所以把杨璟列入五人之内,一方面是因为杨璟在广西证明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杨璟是红巾军“元老”,他在邓愈、傅友德等名将面前,有他特有的资历。

洪武三年,众将北伐归来,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被封为公爵,汤和被封为中山侯,而杨璟则被封为营阳侯,赐免死铁券。

三、假死诈太祖,死后复又生

杨璟在洪武朝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差点招降了明升。元朝末年,南方红巾军将领明玉珍进入巴蜀后,因为其上司徐寿辉被陈友谅弑杀,明玉珍因此在巴蜀自立为王,建立“明夏”政权。

明玉珍死后,他的儿子明升继位。朱元璋最初不愿对明升动武,派杨璟出使重庆,想劝明升投降。《明史》云:

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

意思是,杨璟到达明夏后,劝明升投降,明升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几乎被杨璟说服。但因为明升当时年龄尚幼,大权在太后和诸臣手中,大家最终不同意投降,杨璟只能悻悻而归。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兵分两路攻打明夏,杨璟便跟随汤和来到巴蜀,但因为江水暴涨,汤和在瞿塘峡兵败,汤和、杨璟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责罚。

此后的几年,杨璟跟随邓愈征讨定辰,跟随徐达北伐。到了洪武十五年八月,杨璟在北平练兵的时候,突然病逝了。《明史·杨璟传》记载:

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杨璟去世,朱元璋念及他的资历和功劳,追封他为芮国公。并且让杨璟的儿子杨通继承营阳侯爵位,但不久 ,杨通也战死了。

不要以为杨璟去世了,他的故事就结束了。事实上,杨璟的死亡,另有阴谋。《明史·杨璟传》在最后记载:

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谓以瞿塘之败被责,有异谋云。

也就是在杨璟去世8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生前曾参与胡惟庸逆案,并且查出,当年瞿塘峡之败后,朱元璋责罚杨璟,杨璟内心不服,曾有谋反的举动。

但斯人已逝,杨璟已经去世了8年之久,他的儿子也死了,朱元璋不可能掘墓戮尸,所以只是象征性地褫夺了杨璟的爵位。

然而,朱元璋可能被杨璟骗了,因为在若干年后,杨璟竟然死而复生了。

四、所言非巧合,家谱揭疑云

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杨璟去世的17年后,由于建文帝急于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决定“清君侧”。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挥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军中竟然又出现了一位“杨璟”。

对此,《明史·杨洪传》记载:

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

意思是说,靖难之役时,有一位叫杨洪的将领,他父亲叫杨璟,祖父叫杨政,由于父亲杨璟随朱棣南下的时候,战死在了灵璧,杨洪袭承了父亲的职位。朱棣登基后,杨璟竟然以百户之身,被追封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可能有人会说,世间重名重姓的人多,朱元璋麾下的杨璟,和朱棣麾下的杨璟,或许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这里面,有三个微妙的地方:

第一,两个杨璟的父亲,都叫杨政;

第二,两个杨璟的谥号,竟然都是“武信”;

第三,朱棣麾下的杨璟,以百户之身战死于灵璧,最后竟然能被追封为公爵。要知道,即使千户、万户战死,也未必能被追封爵位,此人不但被封爵,还被封为公爵,十分不合理。

其实,这个根本不是巧合,此杨璟,就是彼杨璟,两个杨璟,乃是同一人。杨洪在宣德年间,曾在亲笔信中承认,他的父亲靖国公杨璟,实际上就是洪武朝的芮国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找到了瀛西杨氏的族谱,族谱中有一则《璟国公略传》,文中曰:

洪武十五年,因胡惟庸案,杨璟在燕王朱棣、魏国公徐达安排下诈死隐遁。靖难之役,随燕王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直逼京师。建文四年为救护燕王星陨灵璧。追赠芮国公(洪武十五年),璟国公(永乐元年),双谥武信(洪武15年、永乐元年),追封杨王。

文种说,洪武十五年,因为怕受胡惟庸案牵连,杨璟在朱棣、徐达的安排下诈死。从此隐遁。后来朱棣南下,杨璟随朱棣战河北、战山东、战江淮。但在洪武四年,为了救燕王朱棣,杨璟战死于灵璧。后来,朱棣追封杨璟为璟国公,谥号“武信”。

在历史研究中,家谱资料仅仅是辅助证据,并不可全信。然而,我们来看看这则《璟国公略传》是否有合理之处。

众所周知,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此案发生于洪武十三年,但此后数十年,不断有人被查出牵连此案,例如李善长是在十年之后才被查出涉及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余波很广,前后有20多位勋爵被杀,被处死者多达上万人。

考虑到杨璟诈死于洪武十五年,彼时胡惟庸案仅仅发生两年,而洪武十五年,杨璟确实在北平练兵。朱棣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此时北平正是朱棣的地盘,而明朝魏国公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因此,徐达和朱棣帮杨璟诈死,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关于杨璟诈死,笔者有一个思路:

胡惟庸案爆发后,杨璟深知自己涉及此案,又看到朱元璋对其他涉案人员严惩不贷,杨璟心虚,于是趁在北平练兵的机会,找到徐达和朱棣,请求二人帮自己诈死,从此消失于众人的视线中。由于杨璟是“死”在北平,朱元璋不可能亲临查看,因此,杨璟的诈死,成功骗过了朱元璋。

八年后,朱元璋查出杨璟和胡惟庸案有染,但考虑到杨璟和儿子已死,朱元璋只是褫夺了杨璟家族的爵位。杨璟诈死17年后,燕王朱棣挥兵南下,为了报答朱棣之恩,杨璟再次带刀上阵,在灵壁之战中,杨璟为保护朱棣战死沙场。朱棣登基后,不便公布杨璟的真实身份,但为了感念杨璟的救命之恩,于是封名义上只是百户的杨璟为“璟国公”,仍旧赐谥号“武信”。不仅如此,朱棣还提拔杨璟之子杨洪,杨洪后来在明朝屡立战功,被封为昌平侯。

虽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但笔者认为,杨璟诈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考虑到杨璟和朱元璋曾同在郭子兴麾下当兵,年龄应该相仿。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是71岁,等到建文四年,杨璟怎么说也约有75岁了,如此高龄,还能在灵璧救朱棣一命,可谓宝刀不老。

洪武朝名将如云,开国时朱元璋封了6公28侯,都不是泛泛之辈。然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为了稳固孙子的江山,开始屠戮功臣,这是王朝的不幸。

朱元璋驾崩后,仍活着的开国功臣,仅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长兴侯)两位。殊不知,在遥远的北平,当年的营阳侯杨璟还活着,这种结果,简直是对洪武大帝的讽刺。

人们都说,洪武晚年,信国公汤和的情商颇高,在朱元璋屠戮功臣之际,汤和处处守拙,侥幸逃过一劫,善终而死。如果杨璟诈死属实,那么,杨璟显然比汤和更加高明。

史海汹涌,弹指千年,杨璟也好、汤和也好,就算立下不世之功,只要封建社会有朱元璋这样的君主,谁又敢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棣是因为被骂才灭方孝孺十族的吗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灭方孝孺十族,朱棣被谁灭了,方孝孺被灭十

    你真的了解方孝孺十族被灭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棣为什么要灭方孝孺十族?仅仅是因为方孝孺骂人吗?朱棣真的有那么小气吗?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于1402年6月,率领燕军攻破帝都南京,成功地夺取了天下。紧接着,朱棣立即下旨颁布了一份奸臣榜,建文朝

  •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有获胜的可能性吗?他需要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官渡之战的人物是谁,官渡之战后袁绍活了几年,袁绍官渡之战败的原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当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与田丰等人认为袁绍军刚刚经历战事,将士疲乏,应该以逸待劳,通过不断骚扰,打持久战的方式与曹操对决。然而袁绍认为自己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因此他打算与曹操展开决

  • 刘邦终结乱世、夺取天下,他又是如何白手起家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在谁的帮助下,乱世王者刘邦搭配谁,乱世王者刘邦怎么样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一触即发,率先起义的便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但在当时天下各路义军之中,却仍然是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然而即使如此,最终终结乱世、夺取天下的,却是曾经的泗水亭长刘邦。那么,刘邦真的是个没有知识、没有背景的

  • 朱元璋死后将沐家军留给朱允炆 朱棣造反时为何不见他们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是朱元璋死后几年谋反的,朱棣为什么不敢造朱元璋的反,朱允炆杀的叔叔都有谁

    对朱允炆沐家军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当初建立的沐家军那么厉害,朱元璋死后将军队留给了朱允炆,朱允炆为什么不见其使用?他们又去了哪里?朱元璋因为起义而成为皇帝,而沐家军的第一个领军人便是在起义中遇到了朱元璋。早在元朝末年,因战乱以及当时的元朝皇帝原因,百姓

  • 汉朝重臣周勃会落得卸磨杀驴的下场,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如何对待卸磨杀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卸磨杀驴的真正含义

    周勃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名将周亚夫之父。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吕后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欲危刘氏”,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陈平枉为帝国丞相,却无权处理政务。太尉周勃名义上是汉廷最高军事长官,却被二吕排挤得“不得入军门。”周勃与陈平密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打算是什么?对他有何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三桂在哪里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故事,明朝皇帝为什么都命短

    吴三桂一个典型的万事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前,崇祯下诏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害怕损失实力,想着先让唐通等人和李自成鹬蚌相争,他坐收渔利,既得勤王之功,又能保存实力,所以一路上磨磨蹭蹭。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他还在半道上,李自成就已经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这

  • 16岁因母杀父的北魏皇子跋绍,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跋踄,北魏杀母立子,历史上杀父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作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有的雄主,他的的战斗力那是毋庸置疑的。拓跋珪在称帝之后虽然大力推行了汉化改革向封建帝国过渡,但北魏内部却很混乱,同时他推行的一些政策也埋下了祸根。而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要将的主角便是他的次子拓跋绍,他究竟为何要弑父?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拓跋绍(394年~409年

  • 张士诚得了民心最后却输给了朱元璋,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友谅如果赢了朱元璋,张士诚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九四,是元朝末年江浙地区割据势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孝宗弘治年间,明朝文人陆容辞官还乡,写了一部《菽园杂记》,书中第三卷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高皇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

  • 董卓迁都长安的真相是什么?与关东联军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董卓进京事件的始末以及影响,董卓被打败后迁都至哪里,汉献帝迁都长安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当时董卓派出胡轸与吕布攻打孙坚,然而胡轸与吕布两人心存芥蒂,因此仗还没打,士兵们就涣散逃离,孙坚见此情形,当即出击,胡轸与吕布就此大败而归。当时董卓见孙

  • 揭秘小乔为什么救诸葛亮 小乔喜欢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借东风后是小乔救走的吗,小乔为什么救诸葛亮,小乔是不是喜欢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能混出名气的女人也不过几种可能:自己美貌无敌,嫁了个当时很有名的人;自己家的背景很厉害,自己也是个上阵杀敌的女中豪杰。小乔的话,明显是属于第一种的。况且在三国时期,赤裸裸的男人争权夺利凭谋略的年代,女人一般都是作为一个礼物被送来送去,可想而知那时候女人的地位有多低。小乔剧照这小乔在当时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