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41 更新时间:2023/12/13 9:26:12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无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无不显示着皇帝们的寡恩薄情。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皇帝的高压下虽历经千险却能够排除万难,给自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君臣间的斗心,其中情志交织,精微玄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萧何忍辱负重得善终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算是始有终,终老天年。

但过程却远不像结果那么平静,在萧何与刘邦的相处中起码历经了三次刀光:

最早的一次是刘邦去前线打仗,临行将他的战略大后方——关中地区完全交给了萧何来管理,但又老是假惺惺地派人回关中对萧何表示慰问。第一次,萧何可能也没在意,第二次就要怀疑,第三次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于是二人就你装我也装。萧何表面上装着什么也没有觉察,故意派了很多亲戚和子弟去到刘邦的身边工作。刘邦一看,人家萧何把那么多至爱亲朋都派到前线来效力了,哪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于是萧何顺利过了这一关。

后来在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封赏,除了被加封五千户,刘邦还给他配备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心想自己的功劳也不见得有韩信大,现在韩信刚刚被杀,皇上却给自己加封,这不是明摆着黄鼠狼给鸡拜年,能安什么好心呢?

于是萧何就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作贱自己。

他开始自己败坏自己的声誉,贪污勒索,用极低的价格去豪夺民田民宅。于是那些受害的老百姓纷纷去向刘邦控诉。刘邦知道凡有野心之人,一定要做沽名钓誉、收买民心的事。而萧何贪污勒索,腐败坠落,这正说明他没有野心。

萧何的名声臭了。果然,刘邦开心一笑,相安无事。

这是一步险棋,万一刘邦以腐败治罪怎么办?到那时只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但萧何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算定了刘邦不会,于是有惊无险地化解了这一次危机。

尽管如此,后来,刘邦仍然找了个借口将萧何抓了起来,上了刑具,下了监狱。作为一个老江湖,萧何赶紧在狱中积极写检查书和效忠信,刘邦终于确信萧何这老小子已经服了他,于是在拍拍萧何肩膀并作了一番表扬之后,还是放了萧何一马。

如此斗心斗力,想必萧何活着更累。

徐茂功死里逃生

贞观二十三年,已经病入膏肓的唐太宗突然下达了一道诏令:贬英国公李勣(音同“绩”)为叠州都督。李勣,原名徐世勣,即民间大名鼎鼎的徐茂功,因立下赫赫战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李勣平生为人谨慎,善于审时度势,深得朝廷上下赏识,这样的人竟然无缘无故被贬去穷山恶水的甘肃叠州任职,实在令人费解。

太子李治也为李勣意外遭贬感到不公,赶忙跑去向父皇求情。唐太宗望着羽翼未丰的儿子,嘱咐说:“李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你平日里对他没有什么恩德,我担心我死后你无法驾驭他呀!如今我有意贬他,他若口无怨言,遵旨照办,那么待你登基之后即可重用他,把他召回长安任宰相,他定会对你死心塌地;他若牢骚满腹,推三阻四,就是怀有异心,必须早除后患。”

李治大吃一惊,这才明白父皇所下诏令看似昏庸,实则是对李勣的生死考验——人世间最重的打击,是在风头正劲时挨一闷棍,如果李勣甘愿承受,证明他对朝廷忠心不二;人世间最大的奖赏,是在落难遭殃时遇一高梯,如果李勣有幸挨到李治登基,再被李治召回,必将对李治忠心耿耿。

幸亏李勣熟读经史,信奉“盈满则亏”的处世哲学,把得失看得很淡。他接到被贬的诏令后,连家都没回,便只身一人骑马赶赴叠州就职。没过多久,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李勣最终得以重返长安并被提拔为宰相。

宋孝宗挺过美人关

话说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底,金左副元帅宗维攻陷徐州,驱军南下,扼守在淮阳的韩世忠军一触即溃,败走盐城,金兵长驱直进,一路杀到扬州附近的天长军。一生善于逃跑的宋高宗这次跑得更狼狈,并因惊吓过度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加上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

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赵构此时也感到天命如此,于是就说,太祖大公无私,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当时太祖的后人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就用心地挑来挑去,最后挑出一胖一瘦两个小孩。其中那个瘦点的小孩就是赵昚(shèn)。高宗开始并不喜欢赵昚,而是中意胖小孩。可偏偏突然来了一只猫,赵昚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便是赵眘。

赵眘被养在宫中将近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分析来看,大致原因有三:一是,高宗赵构还抱再生个儿子有幻想,后来无果才真正死了这条心;二是赵眘和当时的权相秦桧不和,遭到阻挠;三是高宗赵构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宋高宗自然也是摇摆不定。

韦太后死去,他思前想后,终于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十名绝世美女,而且都是处女。这招很是了得,赵昚和赵琢正值壮年,生龙活虎,很容易控制不好自己。过了一阵子后,宋高宗把二十个美人召回,认真检查了一遍,发现给赵琢的那十个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十个都是完壁。于是,宋高宗最终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

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眘,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

咸丰帝奕詝一招鲜

在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准备立储,却举棋不定起来。道光皇帝共有6儿子: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按理说,选择范围是很大的,有6个选择对象呢!可事实并非如此。

此时皇四子奕詝最大,但也只有十四岁;奕誴生性贪玩,不务正业被过继了出去;奕訢这时十三岁;其他皇子又年龄太小。皇储的位子其实也就是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之间的对决。

老四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与道光帝颇为恩爱,可惜去世早,奕詝便由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养,因此两兄弟关系也比较好。道光认为奕詝长且贤,奕又聪明异常,实在是举棋不定。

正当道光踌躇不决时,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猎举行了。诸皇子在父皇面前各显才能。校猎结束后,皇子们纷纷出示各自的战绩。奕訢因一心要在道光面前显示自己的勇猛和娴熟的箭法,故“获禽最多”。而奕詝在校猎场上竟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未免奇怪,问其缘故,奕詝答曰:现在正当万物复苏的开春时节,鸟兽繁衍滋生,我实在不忍伤害这些生灵,以致干扰天生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节律,奕詝的这番话,使以仁、孝传统道德标准衡量一切是非的道光龙心大悦,称赞道,“此真帝者之言!”这件事使道光心中的天平明显地向奕詝倾斜了。

上面的这段故事见诸《清史稿》中的《杜受田传》。还有一个见诸野史中的关于奕詝得储位的故事,究其实质来说,与正史记载十分相近。

这则故事说:道光晚年衰病之时,一日将召二位皇子入见,准备藉此最后确定储位。奕詝、奕訢各自问计于自己的师傅,究竟应如何答为宜。卓秉恬教授自己的学生说:你父皇如果有所垂询,你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显然,卓秉恬企图凭借奕訢的才华,以其所长,攻奕詝所短,以此來超过奕詝。而杜受田则审时度势,决定扬长避短。于是,他教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果向你的父皇条陈时政,智识远远赶不上六爷。要取胜只有一个对策,当你的父皇在言及自己年老多病、可能将不久于帝位时,你什么也不用说,只要一个劲地伏地流涕不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你对父皇的孺慕之诚。奕詝对老师所授对策佩服得五体投地,道光召见时,遂不折不扣地依计而行。后来的事实表明,杜受田之策大告成功。道光深为奕詝的“孺慕之诚”所感动,连声称赞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这两则故事,内容情节不同,其精神实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经过几次较量,打着仁孝旗号的皇四子奕詝,终于击败了确有出众才华、而又急于表现自己才华的皇六子奕訢,成为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一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皇帝,又以传统的标准、传统的方式,最后确定了皇位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心慈手软?宋太祖为什么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的计策,将西汉开国功臣、楚王韩信逮捕。韩信言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之后韩信贬为淮阴侯,但他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诓骗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不

  • 天真的清朝官吏: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擢总督,46岁拜相国。我们认识他,是在中学历史课本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以昏庸形象为人所熟知。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之势日益急迫,僚属“请调兵设防,不许;请招集团练

  • 刘邦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 为何独独对萧何最放心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有很多大臣,这些开国功臣,有的是六国旧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闹革命的穷哥们,还有的曾是刘邦早年的上司。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连那个足智多谋的张良也退避三舍,居然装神弄鬼,搞起了隐居。倒是有一个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大汉丞相。此人是谁,就是萧何。萧何这个人早年是刘邦的上司,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的时

  • 清朝历史揭秘:从西太后坐火车看慈禧的权力意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的改革师西人而制西人,这是改革的初衷,大清并不是想真正改革制度。到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西太后等高层太领悟到光靠学西人的技术、武器是没有用的。面对八国联军,兰儿,这个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醒了,她终于明白光是西人的技术,船坚利炮改变不了大清国的落后,制度层面的变更才是根本。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

  • 历史上的狼爸张献忠,变态杀人手法堪称冠绝古今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张献忠,稍微正面点的认证,叫“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他主要的活动,是在明末。这哥们起兵的时候,明朝政府早已自顾不暇,这不,清兵厉兵秣马,要入关了嘛。后来,张献忠打到了四川这块地方,干脆称了帝,建国号“大西”,以成都为西京。四川这个地,自古出了很多的割据政权,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各代的口

  • 张良为何能躲过刘邦发动的“剪除功臣”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打击功臣。张良懂得"卸磨杀驴"的规律,便经常托病,借口练气功,装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样子,渐渐淡出权力圈。侠客胸怀的谋略大师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韩国的宰相。当韩国被秦灭掉以后,张良便一心想复仇,因此才有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举动。虽然身体不好,张良却

  • 揭秘:卧龙诸葛亮为什么难以入围千古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

  • 明朝首辅解缙为何沦落到冻饿而死?解缙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据史料记载,解缙死于冻死。这似乎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的了。但为何会被冻死,却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笔者在网络中,曾看过这样的观点,认为解缙是马屁精,后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拍马屁拍错了地方而致死。真是这样吗?笔者很想替解缙叫声冤枉。解缙(1369年-1415年),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字大绅,

  • 在三国历史上哪位猛人是让武圣关羽都惧怕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一提到关羽,人们便会想到二尺长髯,面如重枣,身长九尺,骑一匹追风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在万军之中“斩颜良、诛文丑”的英雄。关羽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受后世所敬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马超叫板称“超人才可比谁类”,对黄忠断喝“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傲视环宇的大将,内心深

  • 揭秘:三国历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十大无名悍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10,跟随太史慈无名小将太史慈神亭出战小霸王孙策,大家注意到没,刘繇军中只有一名无名小将跟随。由此可见此小将胆气过人。之后太史慈与孙策单挑,孙策这边有程普,黄盖等12名战将,太史慈这边只有无名小将一人。太史慈与孙策大战数百回合,期间程普等12将不可能全部站着发呆吧。估计与此无名小将也同时发生冲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