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却不受妒嫉的大唐名将

千古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却不受妒嫉的大唐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128 更新时间:2024/2/19 20:59:26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 但是,日渐式微的唐王朝国运却因为一位旷古绝今、力挽狂澜的英雄之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形势急转直下的大唐得以继续颤颤巍巍的曲折前行。这位青史留英名的不凡人物犹如夜空中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因遭“安史之乱”浩劫而变得日益衰朽的大唐颓局中晦暗不明的夜空。 这位谦谦君子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风,超拔流俗,激浊扬清,过滤沉淀着集聚日久诸多的浑浊与污秽。 史载此人寡言少语,却心细如发,以绝世之才华,满腹之韬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奋力扭转乾坤。此人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千古名将————郭子仪

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曾富甲宇内、威震四方的唐王朝也逃脱不了这一无情历史规律。因口蜜腹剑的权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权柄,祸乱朝政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胡将安禄山、史思明在其辖地涿州范阳起兵反唐,给唐朝造成很大打击的“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唐玄宗任命骁将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部兵马东击安史叛军。郭军很快收复被叛军占据的云中、东陉等十余州郡,临危受命的郭子仪初战告捷,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李光弼也是当时一位成名已久的虎将,其人勇冠三军,名闻天下,但他与郭子仪一向不和,于是军中渐有二虎相争不能并立的传闻。天宝十五年叛军攻城拔寨、屡屡得手,气焰变得十分猖獗,一时间天下扰动,局势纷乱不安。 值此用人之际,玄宗遍求良将,寻访赴河东、河北驻防御敌的最佳统帅人选。玄宗问计于郭子仪,郭子仪大局为重、襟怀坦荡、毫不迟疑的推荐与他一向有隙的良将李光弼。 危难之时,郭子仪不计前嫌,兼公泯私,举荐英才,说明此人心胸宏阔,人格高洁,朝野之人皆赞之有高义,他得到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誉。

天宝十五年六月,名将哥舒翰为叛军攻败,素有长安门户之称的潼关失守,京城告急,人心震动,玄宗逃往四川,是为“明皇幸蜀”之由来。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名为新君,手下却无可用之兵,身边都是一群四处搜罗来的劣将溃兵。 这些人军容不整、缺衣乏食、草木皆兵、士气低落,乃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而占领了长安、洛阳的安史叛军,声势愈发浩大,气焰更加嚣张。有道是“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又是郭子仪、李光弼挺身而出,屹立潮头,振臂一呼,众望所归,随即率师勤王。大军来到灵武,早已人心惶惶的唐帝国临时首都萎靡之气为之一振,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成为众人眼里恢复两京的中流砥柱。为褒奖郭李二帅忠义之心,肃宗诏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亦有封赏。

随后,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动出击,连战连捷,克复潼关要津, 接着光复蒲州、永丰、咸阳等失地,随后将叛军赶出长安 。安史叛军被打得丢盔卸甲,望风披靡,狼奔豕突,抱头鼠窜 。自此以后,陕西境内再无安史叛军一兵一卒。十月,朔方军乘胜追击,在今天的河南陕县一带大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迫使安庆绪率残部渡黄河逃回安阳;郭子仪率部雄赳赳、气昂昂的列队进入洛阳,洛阳居民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王师,郭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不啻于给失望沮丧已久的大唐军民打了一剂强心针,也极大的鼓舞了军心士气,意义重大。郭子仪居功至伟,被封司徒、代国公、食邑千户。

收复两京后, 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他,并缓缓抚着郭子仪的背部感叹地说道:“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 这话虽有嘉勉鼓励之意,但也确实发乎内心,更道出了实情。然而,几乎就在此时, 李光弼部却惨败于邙山,鱼朝恩督帅之军被叛军击溃于陕州,本已大好的形势顿时逆转。 凶信接踵而来,河中军哗变,变兵杀死主帅李国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原军亦闹饷哗变,乱军杀死太原节度使后溃散逃亡,一部分亡命据险自守,以抗官军。肃宗很担心哗变军队与安史叛军合流,后果不堪设想,派谁去安抚弹压呢?一般的将领没有威望,不能服众,只有老将郭子仪深孚众望,深得军心,是“ 招降纳叛” 的不二人选。是年三月,郭子仪来到绛州任所,他以雷霆之势果断地擒拿杀害河中军主帅李国贞的主谋王元振等十几人,一边宣布只杀兵变主脑,与其他人无涉,一边迅疾将王元振等人当众正法,以示惩戒。太原主将章云京闻讯,亦效法郭子仪诛杀叛兵魁首,余人不问 ,迅速稳定军中秩序。从此以后,诸镇官兵令行禁止、军纪肃然,兵威复振。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尝尽颠沛流离苦楚、饱经忧患的唐肃宗死于中风之疾,代宗即位。 宦官程元振拥立有功,备受代宗宠信,他把持朝政,猜忌排斥元老重臣,对立有大功的老将郭子仪尤其防范,奏请代宗削夺郭令公兵权,召回长安, 命他专管肃宗陵寝事务。那掌有兵权的郭子仪倒是不恼不怒,闻诏即回,将管理陵墓的事务被他处理的井井有条。 得便时,他又将肃宗写给他的20卷密诏呈给代宗,使其洞察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和耿介无私之意,代宗阅后大感羞愧。他对郭子仪说:“朕不德不明,使大臣产生犹疑之虑,深以为愧,望勿以为怀。”彼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庆绪杀死,不久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后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杀父篡位,盘踞洛阳,苟延残喘。朝廷派雍王李适为帅前往征讨,代宗准备重新用郭子仪,拟以作战经验丰富的郭子仪为副帅辅佐李适。 此时宦官鱼朝恩、程元振权势熏天,扰乱朝政,故意阻挠,此事被搁置起来,没了下文。宝应二年,朝廷借回纥兵平叛,史朝义兵败自缢身亡, 历时七年零二个月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上最大度的皇帝是谁?被摔趴被扇耳光竟有重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庄宗李存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骁勇善战、生猛无比。庄宗喜欢自由搏击,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他有个侍卫王门关在这个圈里小有名气,庄宗就总想和小王较量较量。小王哪敢啊,输了说明水平差要丢饭碗,赢了弄不好就得丢脑袋。可庄宗相当墨迹,还总冷嘲热讽,后来又郑重承诺:你小子赢了就封你节度使,输了也绝不究。小王

  • 中兴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

  • 刘秀的昆阳奇迹:以一敌十击败了王莽的42万主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更始帝刘玄高调称帝,新朝王莽的目光被吸引过来了。原本,王莽是要一门心思先消灭赤眉军的,但既然绿林军要喧宾夺主,那他也不能不镇压。改革改不下去,起码镇压要镇压下去吧。王莽任命王邑、王寻为统帅,集结四十万重兵杀气腾腾直扑昆阳。此时的昆阳只有差不多一万的汉军,刘秀领导了其中的几千人,也算是主力干将了。当

  • 南宋抗金大将刘琦:一位数次击败金兵的南宋支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南宋抗金将领。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刘锜去世。刘锜死后,朝廷赐谥号“武穆”(一说谥号“武忠”)。宋孝宗追封为吴王,加太子太保。死后被尊为

  • 死得太憋屈了:揭秘那些被小药丸害死的大明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吃药很重要,吃错药能要人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明朝的光宗皇帝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药丸被害死了,一时间事件扑朔迷离,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据说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明朝的光宗皇帝叫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他的母亲是当时地位极低的宫女王氏,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

  • 大禹能够取代舜的政治基础:大禹能带来更多利益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舜没有想到,让禹去治水,反而成就了他。纵观历史,通过诸多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是如何在短期内快速集中到某一个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程。打仗和做工程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这件事的主事者,决定着这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支配权,他就能够借此来做成排除异己、提拔心腹、收买人心、拉

  • 汉灵帝在位22年大肆敛财 两次颁布诏令卖官鬻爵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灵帝刘宏(157年-189年),章帝刘烜的玄孙。由于桓帝刘志无子,建宁元年(168年),刘宏年仅12岁,被迎立为帝。汉灵帝在位22年间,为了满足个人的奢侈生活,先后两次颁布诏令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光和元年(178年),首次在宫苑西园开设邸舍,公开卖官。《后汉书》:“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

  •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因舜的压迫而被迫不能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丹朱以外,舜要坐稳这个位置,还得清理掉许多对手。《尚书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也就是说,舜在尧的时候,就把竞争对手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另一个部落长驩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部落赶到了“三危”也就是最差的环境里,最后,把另一个竞争对手鲧杀死在羽山。鲧的死曾

  • 商朝“贤臣”伊尹另一面:竹年纪年证实他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成汤在“郑”这个地方大兴土木,修建了一个比原来夏都更庞大的都城,叫郑亳,再把原来摆在夏王宫前面的九口饭锅子,也就是九鼎,搬到了自己的王宫里,表示从今往后,大家吃饭的事归我管了。这叫“桀有昏德,鼎迁于商”。从那以后凡是改朝换代的事,一定会照这一套规则来:凡是刚过期的那个皇帝,必是昏德的,于是那九口饭锅

  • 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饿死印度的“六不总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汉阳人,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很长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