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禹能够取代舜的政治基础:大禹能带来更多利益

大禹能够取代舜的政治基础:大禹能带来更多利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4/2/20 0:46:24

舜没有想到,让禹去治水,反而成就了他。纵观历史,通过诸多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是如何在短期内快速集中到某一个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程。

打仗和做工程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这件事的主事者,决定着这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支配权,他就能够借此来做成排除异己、提拔心腹、收买人心、拉拢势力等事情,最后达到登上政治高位的目的。

当然,在大禹治水这个案例之前,人们只知道前一种是快速得到权力的方法,所以舜就是通过以自己的好人缘积蓄各种人脉,直到他被推荐给以前,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的无良亲人都百般容忍的老好人。

同舜不一样,禹的崛起并不是在当权者的眼皮底下,而是在远方。但是在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当禹被迫走上他父亲曾经失败的路时,他就已经带着脑子,带着思考去了。当时是采用筑坝围堵的方法,其实并不算错,但是这种方法,在洪水不算太大的时候,或者是临时发洪水的时候有用,一旦遇上全球千万年不遇的大洪水,甚至因为这股洪水已经让原来的泄洪渠道堵塞改道失去作用的时候,结果就是失败和灾难。

所以禹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这话说来容易,但是事实上,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进行大量实践和试验的,他又是如何说服其他部族帮助他进行工作的,这就是属于治水之外的智慧了。

禹?早采用的方法是联姻,他的妻子就来自东夷大部族涂山氏,涂山氏不仅是东夷的大族,舜集团长老皋陶也出自涂山氏。这门婚姻不仅使禹的治水事业得到了助力,也得到了皋陶的政治后台。

凡事都难在第一步,因为只要见到第一步的效果,后面的人们就会逐利跟上。所以,当禹的治水事业一步步见到效果的时候,跟从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常说洪水之害,但其实任何事都有利弊,洪水固然摧毁了一切,但也带来土地的生机。在现代埃及,著名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虽然阻止了洪水的泛滥,但是失去河水冲击的土地渐渐变得贫脊,人们不得?使用化学肥料,同时由于支流失去补充,干旱增多,生态破坏……

当然,我们再回到禹时代,从反面来说,当洪水被引流改道之后,被洪水冲刷过的土地意外的肥沃,跟从禹的人们获得了大丰收。当泛滥的洪水逐步清退时,禹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

这时候舜才惊异地发现,他的对手已经由小毛头成长为巨人了。

而禹,也在开始他权力争夺之路。他向舜提出,要征伐三苗。舜用鼻子一闻就知道他什么意思,而此时的舜正在策划让自己的儿子商均继位,当然不肯让禹有机会通过战争建立更强的实力,于是一口拒绝了。

同舜当初很恭敬地表现出一个孝子贤婿的面貌不同,回到中央的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舜分庭抗礼的态度。当舜拒绝禹时,禹并没有放弃,而是发动各部族首?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了攻打三苗。

当然,禹此次攻打三苗并没有获得成功,据说,是舜在背后扯了他的后腿。但是经历过十三年治水的禹,又岂是能够被这一次失败所能击倒的?

于是禹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先在阳翟定居下来,借着他治水的成就和丰富的出产,逐步由近及远,对各个部族进行驯化。禹的手段是帮助这些部族进行转制,让这些部落内部由推举制变成世袭制,包括这些部落内部的管理人员,但是这种制度又要经过禹的认可。换而言之,当这些首领当到头了,想传位给自己儿子的时候,只要请了禹家兵马往那里一站,那些原来想换岗的人一?,就摸摸鼻子不响了。

当绝大多数的部族开始臣服后,禹带着人马回到舜的中央权力所在地安邑。于是在进行了一场相对“和平”的交接以后,统治了三十三年政权的君主舜被流放,十七年后,死在了流放地苍梧。

在这个过程中,禹得到了皋陶的大力支持,《史记》说皋陶首先提倡向大禹领导致敬,并且制造了刑法,如果有谁不服从禹的领导,就十大酷刑侍候。于是,大家都跟着禹领导走了。

此外,禹还得到了另外两个强大部族首领益和稷的支持,这两个也曾经是舜领导下的重量级部族首领。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跟舜走跟禹走了呢,那是?为——跟着禹有肉吃!

当舜年老的时候,已经不能再通过征伐带来掠夺性收益,同时又在极力削减其他部族的权力以防对自己的儿子商均的继位造成威胁。相比之下,禹的示好显然更有吸引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舜当年上位后所做的一些事,也引起了许多部族长们的警惕和不满。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与其说舜是被禹拉下马的,倒不如说,是部族长们对尧以来权力越来越集中的联盟首领们为所欲为自私利己的行为的反抗。

这是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争夺,总有一天会走向白热化。那就是当禹吸取了尧舜失败的教训后,?采取了更加强势而血腥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灵帝在位22年大肆敛财 两次颁布诏令卖官鬻爵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灵帝刘宏(157年-189年),章帝刘烜的玄孙。由于桓帝刘志无子,建宁元年(168年),刘宏年仅12岁,被迎立为帝。汉灵帝在位22年间,为了满足个人的奢侈生活,先后两次颁布诏令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光和元年(178年),首次在宫苑西园开设邸舍,公开卖官。《后汉书》:“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

  •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因舜的压迫而被迫不能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丹朱以外,舜要坐稳这个位置,还得清理掉许多对手。《尚书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也就是说,舜在尧的时候,就把竞争对手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另一个部落长驩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部落赶到了“三危”也就是最差的环境里,最后,把另一个竞争对手鲧杀死在羽山。鲧的死曾

  • 商朝“贤臣”伊尹另一面:竹年纪年证实他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成汤在“郑”这个地方大兴土木,修建了一个比原来夏都更庞大的都城,叫郑亳,再把原来摆在夏王宫前面的九口饭锅子,也就是九鼎,搬到了自己的王宫里,表示从今往后,大家吃饭的事归我管了。这叫“桀有昏德,鼎迁于商”。从那以后凡是改朝换代的事,一定会照这一套规则来:凡是刚过期的那个皇帝,必是昏德的,于是那九口饭锅

  • 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饿死印度的“六不总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汉阳人,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很长一段时

  • 震惊:西汉历史上丞相张苍靠食人乳活了一百多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日本人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奉为盛典,结果真的让“小日本”形象彻底改变,据说现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中国还高出两厘米。牛奶强壮人的骨骼和身体,效果真的很神奇,可是还有更神奇的,我们来看看两千多年前古籍记载的一个例子吧。张苍是西汉时期的丞相,他父辈以前的身高都是不足五尺而张苍却身高八尺有余长得高大肥

  • 揭秘:战国史上因不愿献出美女而被灭国的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年春天,周恭王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出游,他要体会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清新滋味,于是从镐京一路来到泾水边上,当时泾水属于密国,密康公自然要陪同。周代的仲春是男女幽会交合的季节,《周礼·地官·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仲春的时节,国家命令男女相会,私奔也不加禁止。说来也巧,就在这时

  • 抗金名将岳飞的另一面:两度面对敌人临阵脱逃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自幼喜读《 左传 》和孙武、吴起的兵书。后从军,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历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年),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45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

  • 揭秘:管宦官叫爹妈的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建宁元年(168年)正月的一天,在百官隆重的迎接仪式下,一辆豪华的青盖小车载着一个12岁的孩子缓缓地驶入皇宫。这个孩子名叫刘宏,他是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汉章帝的玄孙,即将成为东汉的第十一个皇帝,这就是汉灵帝。说起来,汉灵帝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一个意外的幸运。刚刚死去的汉桓帝没有儿子。他的窦皇后及其

  • 李牧实力到底有多强 李牧不死能挡住王翦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牧和王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会是他的对手吗?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

  • 历史上李思训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难避免的,只不过在很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减少差距罢了。而对于那些聪明并且努力的人,我们只有望尘莫及。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便有这样的一个人,此人名为李思训。李思训是唐代著名书画家,字建睍,陇西成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