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汉两大外交官:出使西域的张骞和投笔从戎班超

两汉两大外交官:出使西域的张骞和投笔从戎班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08 更新时间:2023/12/17 7:28:37

点背的张骞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月氏等国,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西域在地图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就是帕米尔高原)以东。其实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人种以高加索人种为主,语言是印欧语系,吐火罗语,相当于印度文字。所以当时玉门关、阳关就是国境线,天涯海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正是这个。

大月氏本在祁连山,被匈奴打败后,匈奴单于拿大月氏王的脑袋做酒器,两国应该不共戴天。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后听说大月氏迁到了西域,就派张骞带了100多人出使,这就是通西域的目的。张骞也点儿背,刚一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虏了,因为当时玉门关被匈奴控制着。匈奴让他在这儿娶亲生子,断绝他回中原的念想,不过张骞不负皇命,不忘故国,十年之后有一天看准机会跑了。他还接着找大月氏,最后在阿富汗阿姆河流域真的找到了大月氏王,月氏王说都哪辈子的事了,我们在这儿很好,不想报仇。后来月氏人在中亚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张骞没辙,只好回去复命,路上又被匈奴人逮着,扣了一年多。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匈奴人不知道这是之前跑的张骞,要不上网一查就麻烦了。总结起来,张骞这一趟出使13年,被扣11年,没有完成任务。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西域30国最大的乌孙国人口62万,最小的楼兰1万4千人,这些小国都想跟汉朝往来,于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那时是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神爵三年。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公元前60年,到现在是两千多年了,怎么能说是东土耳其斯坦。后来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接着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国家乱套。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鞭长莫及,西域才又被北匈奴控制,但和东土耳其斯坦八辈子不搭界。

班超号航母

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又开始加强。班超一家子都非常牛,他哥哥班固是史学家,写《汉书》的;他妹妹班昭是皇帝嫔妃的老师,后来写女四书,就是《女诫》,很了不起;他爸爸班彪也是史学家。他自己一开始给官府抄抄写写,用的也是笔,后来想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在疆场,于是弃笔从戎,带了36个人通西域去。

第一站到了鄯善国,国王对他特别好,大汉来使,五星级宾馆,美女服务员。过了几天,五星级宾馆改招待所,美女改老妈子了。班超一琢磨,这是匈奴来人了。就揪住服务员问匈奴人住哪儿。服务员不禁吓,以为汉使什么都知道了呢,就全吐露了。匈奴人有300多,驻在何处,全盘托出。班超一听,那不行,得把匈奴人干掉。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于是趁着月黑风高,一部分人在匈奴驻地放火,另一部分人手持弓箭,等着没烧死的跑出来射,36汉人杀了300多匈奴人。鄯善王吓坏了,这哥们儿真厉害,不听他话我也得完,我的军队你拿去用吧。如此,班超等于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巩固在西域的统治,拿鄯善的军队一国一国打下去,把各国都打服了。

班超做西域都护期间几次上表“乞骸骨”,即希望有生之年能生入玉门关,皇上也几次批准,但是西域各国人民极力挽留他。于阗国军队总司令为了拦他的马头拔刀自杀,死他跟前,班超一看出人命了,没法走,所以他一待就是30多年。可为国尽忠了这么多年,也得尽孝,得死在家乡、埋回祖坟,所以最后皇上把他召回,他死的时候70多岁。班超死后,儿子班勇接着在这儿干,父子俩代做西域都护50多年。

东汉有两位名将,一个是班超,另一个就是平定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这两位名将为中国的领土的完整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它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到五代十国的时候才独立的,在明朝一度又被并入了中国的版图,叫安南布政司,后来30多年又独立了。

班超和马援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英雄代表,唐人有诗“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马革裹尸”就是伏波将军提出来,定远侯是班超的封爵。蔡锷将军病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给他写的挽联就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用班超和马援来比喻蔡锷。这两人可说是民族英雄,而且是成功的民族英雄。中国人好像是同情弱者,崇拜的英雄大多是失败的英雄,比如岳飞、文天祥,这些英雄宁死不屈,没几个能真的救国,往那一死没用。其实应该多崇拜成功的英雄,这种人宣传得太少,像班超平定西域,薛仁贵平定朝鲜。

有人说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应该命名为岳飞号,岳飞号、文天祥号意义多不好,都是失败的英雄,不如命名为班超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小说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提拔卢俊义做二把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宋江此人精通厚黑学,不仅面皮黝黑,而且心肠更歹毒。看其提拔卢俊义做二把手,便可见此人手段不凡。宋江想做梁山的老大,还想以此作为晋身的条件。无奈自己杀了阎婆惜此是一宗罪,此后屈身梁山暂避风头。宋江到了梁山,晁盖当即让位,以晁盖的秉性,必须是宋江坐头把交椅。因为宋江是自己的就命恩人,而且很有学问,但是宋

  •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谁最厉害 林冲能敌卢俊义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卢俊义“棍棒天下第一”,但他却不是水浒中的吕布,吕布虽然是三国第一将,但是并不比关张赵马黄高出多少,屡屡同对手大战数十合,乃至百余合而不分胜负(记得有一场战张飞就有一百合);卢俊义是施公刻意塑造出的鹤立鸡群的人物,很难见到他和某某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的情景,巨牛逼的人物往往三二十合内莫名其妙地就被他

  • 揭秘:在水浒传中有多少人是被梁山逼上梁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种种需要,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曾经设计逼迫十二位好汉加入梁山。玉麒麟卢俊义:卢俊义名头够大,武艺够强,在江湖上又无根基,是宋江破解晁盖遗嘱和为日后招安争取优厚待遇的最佳筹码。因此,原在大名府安享宝贵的卢俊义毫无征兆地便坠入到了梁山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最终,家业尽毁、难归正途的卢俊义只得违心投

  • 水浒探秘:梁山的一二把手的女人为何都偷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之路。按照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在梁山聚义厅上的排座次,及时雨宋江和玉麒麟卢俊义是梁山的第一和第二把手。然而,这两位梁山领导层的最高当权人物在家庭生活和私人感情上似乎都有同样的经历,他们的媳妇都曾经与别的男人上床偷情,成为红杏出墙的

  • 水浒传六大神箭手都是谁?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TOP6曾头市教师史文恭晁天王遇刺案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大悬案,其跌宕起伏的过程和山重水复的曲折足以与后世的林肯遇刺案、肯尼迪遇刺案相提并论。相信此案一旦大白于天下,许多人的善恶形象将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此案虽为悬案,但也必须有人为此谢罪于天下,曾头市教师史文恭就非常不幸地成为此案的最大嫌疑人,并因

  •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举措:怎么来为后世做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类似360安全卫士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系统。政治方面:第一,他建立了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天子称什么?称王,文王,武王。王是最古老的一个汉字,甲骨文

  •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铁牛李逵的“可爱”与“可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节选了《水浒传》第七十三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中的一段,命题为“李逵负 荆”。主要内容是:李逵元夜闹东京后,和燕青两人与梁山大队人马走散,投宿荆门镇不远处一个大庄院时,听到主人刘太公说宋江强抢民女的消息

  • 水浒传梁山好汉之中谁是“卓尔不群”的凤凰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并不能说都是鲁莽无文之辈,单就人物性格和人生经历来说,可谓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燕青就是在众好汉中与众不同的一个,他的卓然不群的男神气质,以及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从屌丝到“凤凰男”的华丽逆袭,让他与众好汉们相比,没有了半点的鲁莽之气,相反却显得异常风流俊俏。且看书中原文是这

  • 中国古代历史上打仗最凶猛的文弱书生:陈庆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居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凶猛的人,而且每战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武官出生,本身并无万夫莫敌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期间的南梁将军陈庆之。他终身身经数百战,没有一场败绩,而且没有一场不

  • 谜一般的太子李建成:真实的李建成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殁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中,死时年仅38岁。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历来不高,许多史书都把他描写成一个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之人。一度是唐朝太子的他,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产生了怀疑。隋朝末年,隋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