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最残暴将军:秦名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

史上最残暴将军:秦名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530 更新时间:2024/1/7 2:21:06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降卒)。

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上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之首。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但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人魔”?人物的解读有不同角度,而史实却是唯一的。透过千年变幻的历史烟云,回到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白起,这个有血有肉的关西汉子,向我们走来……

关西大将,一战成名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句话,或许正是源于白起。白起是今陕西眉县常兴人,当年这里是秦国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力、精于骑射。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此时,距离商鞅的变法时代,刚刚过去62年。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为了夺回新城,韩国找到魏国帮忙。24万联军聚集在伊阙(今洛阳龙门),向白起叫板。

秦军人数不及对方一半,唯一的可趁之机是韩、魏两军各有私心。白起绕到了魏军的背面,突袭得手,再掉过头来,全歼韩军,俘获了主将公孙喜.

这是战国时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4万联军化为乌有,韩、魏两国被挤出了强国俱乐部,5座城池归于秦国。第二年,一听说白起又要出兵,魏军闻风而逃,61座城池拱手相让。

至此,韩、魏已不堪一击,秦国开始把主攻方向改向南方的楚国。公元前279年,对楚国的战争打响。在这个老牌的南方大国面前,白起的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先是连下5城,接着轻而易举攻陷都城。楚国的国都,一夜之间变成秦国的南郡,楚王仓皇逃走。

消息传到咸阳,秦昭王大喜过望,封白起为武安君,“以武安民”。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秦国剩下的宿敌只有一个: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和秦争夺统一权的,也是赵国。

秦国商鞅变法完成之后,赵国也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秦赵两国的势均力敌,从“战国四大名将”就可见一斑:白起战廉颇、王翦对李牧,他们分属秦赵两国,是彼此毕生的劲敌。

公元前262年,白起再度攻打韩国,夺取野王城,切断了韩国的上党和都城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和老百姓商量说:“通往都城的道路切断了,韩国肯定没法管我们。秦军逼近,韩国不能接应,我们不如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纳了我们,秦国肯定会攻打赵国。赵国受到武力威胁,必定和韩国结盟。这样一来,就能阻挡秦国了。”

上党的归附,在赵国引起了一场争议。有人预见到了祸害,有人垂涎一郡之地。最后,赵王还是决定接纳上党。

两年后,秦国的报复来了。秦将王龁夺取上党,上党军民纷纷逃往赵国。赵国在长平驻军,接应上党的百姓。这给秦国落下了攻赵的口实。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赵国派出了王牌将军廉颇。在长平,廉颇坚壁清野,三年不出,迫使秦军陷入僵持战。无可奈何的秦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反间计就此上演——秦相范雎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间谍”逢人就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有什么本事,只会守不会攻,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果然中计,立即把赵括调往前线。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却不懂临阵应变。秦国反间计得逞,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王龁调为副将。同时下令:“任何人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帅的秘密,斩!”赵括准备好的一套应对王龁的策略,完全落空了。

长平之战以白起的胜利告终。赵括走投无路,被秦军射死,40万士兵投降。白起却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为防降兵暴动,除了派240名年幼的赵国小兵回国报信外,40万人全部坑杀!

赵国震惊,七国震惊。这也成为白起在史书上留下的浓重的一笔,纵然有一生不败的战功,但坑卒40万,成了白起万世难辩的罪证。

君王猜忌,悲剧结局

长平之战过后,是秦国灭赵的最好时机,白起当然希望一劳永逸。但一报还一报,赵国也想到了反间计。

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说客苏代,受赵王委托,带上丰厚的礼物入秦,问秦相范雎:“武安君擒杀了赵括吗?”

“是。”

“秦国就要围攻赵都邯郸了吗?”

“是。”

苏代于是说:“灭了赵国,秦国称王,武安君必然位列三公,他为秦国夺取了70多座城池,就是历史上周公、召公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到时候,您就要屈居其下了。”

苏代接着说:“上党的百姓宁可归附赵国,也不向秦投降,可见天下百姓不愿做秦国的臣民。如果秦国灭了赵国,赵国北方的人会投奔燕国,东边的归入齐国,南面的跑去韩国魏国,秦国能得到的百姓又有多少呢?不如趁着赵国惊恐之际,叫赵国割地求和,别再让武安君建功立业了。”

这段话说到了范雎的心坎上,他果然劝秦昭王和谈。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后,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赵时,时机已然错过了:赵国从重创中喘息过来,白起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大败。于是去请白起,白起断然拒绝:“邯郸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何况各国的救兵纷纷开进赵国,他们对秦国的怨恨何止一日两日?长平一战,赵军虽然死了40万,但秦军也折损了一半,我们国内空虚,还要远征别国。赵军以逸待劳,各国援军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昭王不听,强行派兵。不久,第二员大将王龁果然遭遇了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白起不免自鸣得意:“不听我的话,如今怎么样啊?”这句话传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恼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阵吧!国相范雎亲自去请,但白起犟如黄牛,偏不从命。一个将军,既然不能为王所用,就只能为王所弃。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夺官、削爵、降为士兵、迁居他乡。由于病情反复,白起无法远迁。他滞留在咸阳的3个月里,正是秦军节节败退之时。颜面扫地的秦昭王,不想让他继续得意,更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决策的失败,便勒令他离开。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怀怨诽,不如处死。”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刚烈的白起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他举起了那把鲜血浸染过的战剑,刺向了自己。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解密:明朝正德年间诛杀太监刘瑾另有幕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把太监刘瑾送上断头台的他的同伙,是正德朝“八虎”之一的张永,但在幕后为其出谋划策的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名叶良辅的商人。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宦官刘瑾是个大权奸,他原是东宫的一个小太监,少年天子朱厚照登基后,刘瑾玩弄权术,窃取了司礼监及东、西厂之权,继而结党营私,废除朝纲,又罗织罪名,大肆陷害忠良,朝中数以

  • 高调的曹操其实生活很低调:死前分香料给众妻妾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曹操绝对是个人物,三国好多故事都与此人有关。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封丞相,爵位武成候,后来封为魏公、魏王,与刘备孙权鼎足三分,名声显赫,不过此人的平常生活却一点也不奢华,非常低调。曹操做丞相,丞相的工资有多少?分两部分,一是货币工资,也就是五铢钱,每月1.75万,再就是实物工资,粮食工资,17

  • 三国解密:诸葛亮的西蜀人才队伍是怎么样建设?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听过三国故事,也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能人异士,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大有人在,作者也是三国迷,看了通俗版《三国演义》,倒是对诸葛亮建立的西蜀人才体制有些兴趣,因此就其表皮开始,往下推论,聊以开阔历史趣味思维。西蜀的人才使用要从刘备说起,刘备在后汉晚期,乘天下大乱之势,借汉氏中山王后裔之名,意

  • 明朝永乐皇帝:操弄权力、阴谋和无赖行径的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明永乐皇帝朱棣,我们即刻会联系上皇皇巨著《永乐大典》的纂修与郑和七下西洋,同时也会想到朱皇帝通过发起靖难内战的形式,坐上了侄儿尚未坐热的龙椅。按儒家正统,此为叔谋侄位、篡国自专,当为逆贼。但当朱棣荣登大宝,自视礼仪为生命的儒家士子们,除鲠直而迂腐的方孝孺辈外,纷纷顶礼膜拜、效忠表诚。 自朱元璋称

  • 刘禅继位时孔明如何辅佐?彼此能配合得好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大家的面,要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

  •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朱允炆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谢贵,并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周边地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

  • 后汉大将史弘肇:因为性格关系而导致身死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郑州荣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汉名将。后梁末入禁军,后晋时为小校,归刘知远(后汉高祖),为武节指挥,领雷州刺史。治军有法,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代州王晖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军节度使、后汉乾佑元年 (948),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

  • 引发后梁垮台的重要人物朱友珪:轼父篡位引内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又名朱友球,小字遥喜,后梁太祖朱温第三子,母亳州营妓,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第二位皇帝。朱友珪初封郢王,历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年号为凤历。朱友珪继位后,大量赏赐将士以图收买人心,然众多老将颇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无度

  • 曹操是为了诅咒才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 曹操真正的动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曹操嫁女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当真为了诅咒,牺牲三个女儿嫁给皇帝?曹操为什么一下子把三个女儿同时嫁给汉献帝?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各种说法都有。其中有一个说法,在一些研究文章中经常加以引用:曹操嫁女儿给汉献帝,目的是为了诅咒,为自己

  •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简介:曾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全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全琮(?-249年) ,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