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在西游记中二郎神为什么有功而不被提拔?

揭秘:在西游记中二郎神为什么有功而不被提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21 更新时间:2024/2/4 9:03:00

二郎神从血统上论,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可以算是皇家的至亲了。从能力上讲他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精通变化,与齐天大圣孙悟空大战三百余回合愣是分不出胜负!后来二位赌斗变化,一度还让孙悟空落在下风。按理说二郎神要能力有能力,要背景最大的老大玉帝是他舅舅,要功劳他抓住了孙悟空,维护了天庭的形象,二郎神作为佼佼者应该在天宫里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码也是一个高级领导,但是为什么二郎神仅仅是在灌江口的小庙里每天数数香火钱,管管看病生孩子之类的小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为什么这么一个牛B的人,没有提拔呢:

一,不懂领导心理。二郎神不得提拔,这就要怪他自己的表现了,第一是二郎神整天和背景有问题的黑社会在一起,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作为一个公务员,这样的人提拔到天庭,有损天庭形象,第二,这些黑社会是介于玉帝之外的势力,只听二郎神一个人的,提拔到天庭,造反起来不好控制,而且二郎神能力也有,人马也有,玉帝深为忌讳,权力面前无父子,况是侄子呢。第三二郎神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从来不走动,很少沟通感情,造成之间的不信任,不了解,自然不敢提拔,担心有预料不到的风险,宁愿提报庸才听话的,也不提拔人才不听话的。第四是二郎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说明二郎神个性孤僻,自视甚高,领导和你套近乎是看的起你,也是考验你,提拔你的前奏,你直接把领导撂在一边,对领导没有应有的重视,领导又不欠你的凭什么提拔你!

二,人际关系不好。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二郎神的出手,天宫才把孙悟空绑上了斩妖台。当二郎真君大驾光临捉拿妖猴现场的时候,竟然对苦斗了孙悟空多时的四大天托塔天王和那么多天兵天将放出话来说:“我要是输给了猴头,不必列公相助,自有我的兄弟们扶持;我要是赢了猴头,列公也不必绑缚,自有我的兄弟们动手。这没你们老几位的事儿了,你们歇着去吧。”这句二郎神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可能自己也没有留意,但天上的神仙们往往是很细心的,他们看到了从二郎神额头那第三只眼里流露出来的锋芒,你小子来了,我们老哥儿几个就全都没什么事儿靠 边站,只剩下看热闹啦?你个年轻人也未免太狂点儿了罢!刚要用你一次就把大家都放一边了。这分明有点仗着自己有两下子就不把众位神仙放在眼里嘛?怎么这么不会做人呢?还说什么“听调不听宣”。说话太没分寸!简直是恃才傲物嘛,你现在还没有提拔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等你提拔了你不得天天欺压我们,这样的人一定要扼杀,一定要把潜在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二郎神毁坏公物,有案底。《西游记》中略微提到过,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关于杨戬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你没有得罪人时,这样的问题是小事,当你得罪人时,别人肯定要拿出这个问题来说话的,即使别人想帮你,也张不开嘴啊,谁愿意提拔一个有案底的人,不能服众啊!

当孙悟空从八卦炉跳出来,瞪着火眼金睛,举着金箍棒第二次大闹天宫的时候,玉帝并没有再次调自己的外甥来捉拿妖猴,宁愿丢面子派人不远万里去请另一个教派的教主如来佛祖亲自出手,因为他轻视其他神仙,不能平和地待人,这样人缘儿不会好,不符合天宫里的氛围,留在天宫做官是万万不成的,那样他早晚会制造麻烦,顶多可以让他在外面立个小庙,何况对二郎神来讲做小庙里的大神仙比整天在天宫里劳神更合适。这一点点自由度大概也就是看在是自己外甥的情分上玉皇大帝才容忍他的,要换别人还不一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小说《西游记》中最痴情的妖怪:奎木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游记的狼妖叫什么,西游记中最惨的妖怪,西游记中最义气的妖魔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一句被用惯了的老话。但是多数时候我们用来形容那些中了情花之毒的痴男怨女们。今天我要把这个14个字扣在一个妖怪的头上。这个妖怪,就是《西游记》中最痴情的妖怪,他原本是上界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为了爱情,他成了宝象国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奎木狼是天庭在编的公务员,他本来

  • 揭秘:传教士汤若望为何能在明清两朝游刃有余?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韩世忠为什么可以善终,历史上复国成功的,历史上杀良冒功的事

    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

  • 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太子石宣:父子仇恨的典型代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顾命八大臣为什么不堪一击,历史上哪些太子最惨,最悲剧的太子

    在我国的历史上,太子被害、被杀、惨死的现象非常之多。要说起历史上哪位太子死的最惨,那就非石宣莫属了。、后赵武帝石虎(295-349),字季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334年-349年在位。333年石勒驾崩,由太子石弘继承。第二年,石虎废杀石弘,自称为

  •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有什么本事让顺治称其为爷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德是什么代表人物,摩西极其谦和比世人的众人,汤若望的贡献

    谁是历史上在中国做了高官的欧洲人呢?是汤若望。顺治皇帝对他言听计从,甚至直呼他为爷爷。怎么会是这这样呢?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生于 1592年(壬辰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逝世,德国人,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

  • 顺治六大功绩和六大弊政:顺治在位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三大功绩,改革弊政,政教一体的利与弊

    顺治帝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顺治在十七年的工作中,为老百姓办了哪些实际的好事呢?请看——在顺治十年五月的时候,他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天下初定,疮痍未复,频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而为盗。魁恶虽多,岂无冤滥,胁从沈陷,自拔无门。念此人民,谁非赤子,摧残极易,生聚綦难,概行诛锄,深可悯恻。兹降殊恩

  • 真爱还是真荒唐?在棺材里陪死去皇后的奇葩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梦到打开死去亲人的棺材,魏璎珞宁愿三跪九叩跪完整个皇宫,历史上奇葩的皇帝死法

    历史上的皇帝奇葩很多。皇帝荒淫也不是什么怪事,皇帝与皇后相爱的也不少,但在皇后死后还要爬进棺材与其同房的皇帝还真是少见,但后燕君主慕容熙就是一位,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 慕容熙是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少子,惠愍帝慕容宝之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主。最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

  • 中国女相:上官婉儿如何成为史上巾帼首相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上官婉儿是丞相吗,历史中的上官婉儿,唐朝女宰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上官婉儿是陕州人,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后来因忤逆武则天而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

  • 左宗棠留给儿孙多少财产?仅相当于其一年工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父母想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怎么公证财产留给孩子,为什么父母的财产会留给儿子

    左宗棠乃清末重臣,历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等职,封二等侯,死后送赠太傅,谥“文襄”。他任高官二十余年,每年养廉金二三万两银子,另外还有例规等灰色收入。按理,他死时留给儿孙的财产不会少。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书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

  • 历史悬疑:诗仙李白为何给他的次子取名颇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贬谪经历,诗仙李白的老婆叫什么,李白为什么叫李拾遗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 史上既可怜又可恨的太子爷胤礽 一生两次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穿越太子胤礽,康熙的太子胤礽为什么被废,历史上胤礽为何被废

    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康熙时期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