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挽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25 更新时间:2023/12/31 2:20:11

于谦,祖籍河南省考城县(今兰考县堌阳),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24岁时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

黄河河务是当时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于谦在河南巡抚期间对此十分重视。于谦在河南的18年中,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当然这和于谦重视堤防,沿堤广植树木,加固堤基,加强巡查是分不开的。

当然黄河在开封没有溃堤并不代表没有险情。有一年黄河水势上涨,逼近开封城垣,形势十分危急,于谦亲临第一线,组织和指挥人民抗洪斗争,并把皇帝亲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稳定了人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池。就在这次大水之后,于谦加紧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和铸造了一尊镇河铁犀。

于谦巡抚河南后,体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构筑土堤抵御黄水的基础上,以工代赈,发动民工和征调士兵,参加修筑开封护城堤的巨大工程。堤从开封城西修起,至城北,再至城东三面,经过正统五年(1440年)那场大水的考验,于谦对开封护城堤的建设更加重视,城西、城北、城东三面护城堤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胜利完工,全长20余公里,堤宽六丈,高两丈余。有效地保卫了开封的安全。堤上五里一亭,派有专人看守,护堤巡防。堤两侧则广植树木,防止堤土流失。每至春夏季节,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护城的绿色屏障。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荥阳姚村决口,经中牟、开封城西之杏花营、城东之陈留,向东汇涡河后入淮,这时的开封城处于黄河北岸,城南变成了泛区,连续三年患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河南巡抚王暹,接续于谦开封护城堤之未竟工程。在开封城南筑护城堤15公里许,东西两端与原来的护城堤接轨,至此一条周长40公里完整的环行护城堤终于全部完成。

明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主流再次改道,从开封城北10公里左右处向东流去,开封段沿黄河两岸筑起了新的黄河大堤,开封护城堤退居二线。但作为历史遗迹,作为城市外围不多见的护城堤防,仍应受到保护,并发挥其在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中的独特作用。

开封镇河铁犀最初被安放在开封回龙庙里。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回龙庙被黄河水荡平,铁犀深陷泥淖之中。清顺治年间被人挖出保存了下来。开封沦陷期间,侵华日军将铁犀强行拉至开封城,准备销毁熔铁制造军火,后经铁犀所在地——铁牛村村民奋力抗争,铁犀方躲过劫难,仍然矗立在铁牛村边之堤上。开封铁牛村的居民尽管与铁犀世代相守,只叫铁牛村,而不肯改叫铁犀村。

于谦在巡抚河南、山西期间的施政方针:主张薄赋安民,宽济贫寒,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他个人重名节守情操,为官清廉,不贪不敛,上不攀附权贵,下不卖官鬻爵,既不请客送礼,更不贪污受贿。在他被调回京,离开河南、山西任所的时候,轻车简从,两袖清风。他有一首绝句是这样写的:“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另外,他未仕前的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脍炙人口,既可看作是他对自身廉洁奉公的期许。

于谦离汴赴京供职的第二年(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瓦剌入侵,于谦奉命署理兵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一役,王师50万人马全军覆没,瓦剌掳帝北去,京师震动。群议南渡以避其锋,于谦“定策固守,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力主另立宣宗子朱祁钰为景帝(代宗)改元景泰。于谦擢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保卫京师,获大捷,深为帝所倚重。每有赏赐辄不受。辞让不掉,便封存起来,不敢妄用。其所作所为,被人目为“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的一代名臣”。后于谦组织兵力击退瓦剌,并力劝景帝迎回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石亨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景帝崩。

英宗朱祁镇复辟,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同时遇难的还有王文、范广等人。

谦等“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前往于谦府第抄家的官员惊奇的发现,堂堂兵部尚书家里除了书和日用生活器具以外,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唯有一座正屋被封闭甚固,封视之,均是皇上所赐物件,封识记载分明,一丝未动,见者无不泪下。后人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确确实实实现了他自己《石灰吟》中所期许的话“要留清白在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三国演义》中所忽视的历史名将能臣大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演义中所有的文臣武将,三国时期隐藏的猛将,三国演义武将排名前十

    导读: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期蜀将。成年时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进攻郡县,县令弃家而逃,张嶷背负夫人,冒着白刃冲开贼围,因此扬名。建兴年间,广汉土寇作乱,其势猖獗,张嶷用设宴计,在席上亲率伏兵,斩贼首五十多人,旬日平乱。其后任马忠部下牙门将,北讨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蛮夷,筹

  • 史上变态皇帝石虎:带数千美女观看亲子凌迟全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通常的历史资料里都认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队伍是最庞大的,这种认识源于两件事。其一,他曾在统一全国后,下诏要求天下女子全部做好成为他老婆的准备;其二,他的后妃因为数量庞大,为了方便临幸,他就驾着羊车每天晃悠,羊停在哪位宫妃的门前,晚上就住哪位家。其实,司马炎充其量也就算个色胆包天的级别,他的后宫

  • 李世民一生中四大极品女人!李世民妃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无垢、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

  • 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皇后竟是她!古代“五大艳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大艳后”:古典“四大美女”,尽管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客观地说,其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她们身上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人文负荷,掺杂着诸多后世附会的演义色彩。其中的貂婵即是一个文学形象,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而古代的“五大艳后”,则大抵是中国古代真正“横绝千古之丽”,又贵为皇(王)

  • 大唐废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为何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承乾(618—645年1月5日),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恒山王。唐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承乾特加宠幸十馀岁、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

  • 建文帝鲜为人知的皇后马氏:明朝第一位殉国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明朝马皇后,人们耳熟能详,但大家熟悉的,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亦即民间津津乐道的“大脚马娘娘”。孰不知,明朝还有一位不为人知晓的马皇后,她就是马秀英的孙媳妇——死于“靖难之役”中的建文帝皇后马氏。马皇后,明朝孝愍让皇后,名恩慧,明惠帝朱允炆的皇后。其父是光禄少卿马全。明太祖洪武二十

  • 中国历史上六大复辟皇帝:那些曾经复辟的皇帝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皇帝599人(柏杨统计),绝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结局基本都是正常死亡(少),不正常死亡(多)。没有死亡,能够安全下课的,就算是奇葩了,而能够保全自己下课后,再上课的,那就是奇葩中的珍稀品种。今天为您盘点一下中国历史的珍稀品种。一、晋惠帝司马衷——白痴皇帝传奇经历:白痴—太子—皇帝—戴绿帽子—被废

  • 史上“八仙”故事并非传说 皆有真实的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我国民间,几乎人人都熟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这8位神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应当说,大部分神灵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而产生的,所谓“八仙”自然也不例外。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

  • 中国历史上最大牌的“医闹”:魏太祖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近些年来,中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比较紧张的。令人费解的是,医生和患者,原本联系二者的温情脉脉为何屡次转为兵戈相向,相濡以沫的愿景为何总是演变成相“恨”于江湖的尴尬。其实,放眼整出中国历史,也许我们也就平静地释怀下来:原来中国历代的“医患关系”,一直如此。譬如,战国时期有位叫扁鹊的名医,就曾遭遇类

  •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姜维这个人?蜀汉最后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被拔高了一点。《三国志》里的姜维,却通常是被低估了。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