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林党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

东林党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44 更新时间:2024/1/4 16:57:05

东林党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屹立三百年的王朝灭亡了,皇帝以身殉国,这位皇帝便是明朝最后一名皇帝崇祯帝。崇祯帝励精图治,铲除了荼毒明朝内政的魏忠贤政党,把控住了朝政,之后废寝忘食,励精图治,但是在这明君作为之下的人事却高频率的变动着,崇祯在位时间不算长,但是在位期间却换了54位内阁大臣,崇祯帝到底是没有亲信还是无人可用呢?其实不然,明朝人才济济,在崇祯帝在位时兴起了另一个政党,东林党,但由于早先崇祯帝除掉魏忠贤后,又扶持了另一位太监,所以这群文臣显得十分多余。而恰恰这一群文臣在李自成势头正劲时,竟然毫无纪律的无人上朝议事,无人谏言,留下一位皇帝自缢。可以说,明朝时典型的文臣误国,那么明朝的这群东林党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东林党的本和道义。对于大臣们来说,自己的生死大权不在自己手里,但是可以通过掌握别人的荣华富贵来铸造自己的势力,最后成为皇帝手里不能轻易动的人。作为一个深刻影响着明朝政治的集团,东林党既不想西方那样由制度做支撑,也不像中国传统的政派斗争。明朝的东林党有很大的地域性,明朝的东林党多来自于苏南地区,这个地方农业发达,多地主和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支撑,此外乡党意识也让这群有钱人抱团取暖。当他们走入政治时,肯定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人带在身边,他们有共同的欲望,表面上用同乡情分做皮囊,肉里却是利益共存的集团。

所以,在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时候,他们其中一些人将眼光放在自己的近处,却没有看到皇帝一个人束手无策,见树倒了,他们也就各自溃逃。虽说主流评价认为东林党误国,但是小人结党为名利,君子为朋,在欧阳修的口中,东林党是遵循道义、心系天下的君子朋党。在崇祯帝期间,东林党、齐楚浙三党并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这个时候,而且被魏忠贤压制的东林党一派在魏忠贤死后便竭力地膨胀着,但是仅仅因为自己的信念而将触手放在了少数区域。

明朝夕阳下的党争。上一段我们说过,东林党大多是同乡人抱团取暖,具有地域性的。其中有一部分人仍保持着士大夫的品格,在为民伸冤、平叛地方政乱起到一定作用,他们之间有些人或忠诚,或道义,在明末的最后统治岁月里发挥过自己的创见。再从宦官角度来看,我们大多认为一旦宦官干政,这个朝代就完了,但是我们细想如果皇帝不放权给这些宦官,他们有怎么会膨胀,君主给的权力是一定的,宦官专权那么士官必然不得势,所以在士官的笔下宦官多奸邪,也不能否认有些宦官心理缺陷言行过失。还要说的一点便是东林党在媒体宣传上一点也不亚于当代,他们的爪牙控制着整个国家的舆论,所以我们不免想他们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黑化''一些人。就算有部分东林党由报国之心,但是宦官专政的前提下,又怎么大施拳脚,最后落入了先清内政,后驱外敌的怪圈里。

党政这一现象从明朝就有,像崇祯帝一样希望中兴王朝的唐文宗曾感叹:''驱赶河北的奸贼容易,去除党政难''。在崇祯帝这儿也是如此,明知道党政的局面不可逆转,崇祯帝还妄想着他们能够与自己同仇敌忾,可知,如何对待李自成的进攻,是进攻还是议和就已经让这些人极端化,连两个观点背后是两个政党的势力争夺,要想毫无顾忌的处理外敌,必须夺到这场争斗的发言权--宦官和士官的共同意见。耐不住,皇帝将一位太监封为九门提督,这不是摆明了让士官在政场上喝西北风吗?

不可用的东林党。明末内忧外患,崇祯帝在这个既成亡国结果的国家里不断地施展着自己地救国之道,但是由士官组成的东林党人似乎在这个时候集体失职,不能提出什么可以救国的道路,最后任凭大明王朝没落。刚登上帝位的崇祯帝立志要中兴明朝,看到了魏忠贤等人乌烟瘴气的统治,于是干脆利落地铲除了他们,并且压制着宦官,到后来却发现先士官不可以全然信任,便重新重用宦官。在崇祯帝的意识里,宦官甚至比士官强些,虽然所有人在皇帝眼中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人,但他唯独坚信着这一点,宦官尚可用。这不是可悲吗?对所有人抱有疑虑,那么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当天平倾向一方时,便手动按压,为什么非要对某一方抱有幻想呢?

这一群由相同地域聚在一起的人,为了共同的认知,有的践行着君臣之道,有的谋求着自己的利益,无论得到不得到重用,他们都艰辛地走着路。宦官压制,皇帝怀疑,让东林党们在夕阳里的大明王朝苟延残喘,想要施展自己的倾向,却坚信着只有除掉宦官才能伸展这一条路,却忽略了取得皇帝信任的另一条路。纵使最后东林党居于宦官之上,但是让崇祯帝改变士官不可信的观念也是难的,因为东林士官已经跳进了''于己''的怪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晋侯燮:晋国第1任国君,他为何将国号改为“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晋侯燮,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一任国君。唐叔虞死后,晋侯燮继任君位。晋侯燮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晋侯燮死后,其子晋武侯继位。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改国为晋晋国在晋侯燮前称唐国,晋侯燮即位前后才改国号为晋。此

  • 唐叔虞的一生存在哪些争议?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成王幼冲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

  • 唐叔虞执政期间有哪些成就?司马贞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成王幼冲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

  • 朱灵是谁?为何说他的他的结局比马超还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灵,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马超是汉末割据诸侯之一,也是三国蜀汉名将,马超是马腾的长子,在马腾入京师任职期间,马超起兵造反,导致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被杀,非常惨烈。而三国还有一位猛将,和马超一样,因为自己的一个决定

  • 唐叔虞: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三晋文化的创始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成王幼冲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

  • 历史上宇文化及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化及,代郡武川人,隋末割据势力首领。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人世间,凡事都是相对的,有善便有恶,有好便有坏。而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长,倘若你想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在后世留下自己的足迹,便需要用自己能力做出一定的事情。一般而言,能够流传后世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善良而又正义的人

  • 越王翳:越国第39任君主,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越王翳,姒姓(一说芈姓),战国时期越国第39任君主(前410年-前375年),勾践的玄孙,鹿郢的曾孙,不寿的孙子,朱勾的儿子。生子五,三子被弟弟豫谋害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越王翳七年(前404年),以田和根基不稳讨伐齐国,灭亡缯国。越王翳二十年(前391

  • 康熙为什么不肯立八阿哥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为什么不肯立八阿哥为太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首先要说的就是,胤禩并不是庸才。但是母身份低微,胤禩从小由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抚养,因此胤禩与胤禔感情比较特别。胤禩少年的时候,文武两方面在众兄弟之中都属于佼佼者。如此优秀的胤禩,怎能不得到父皇的喜爱?前太子被废,太子之位悬空

  • 有哪些与勾践相关的轶事典故?如何评价越王勾践?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姒姓,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在位共32年,“春秋五霸”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

  • 在军事方面,越王允常是如何增强兵力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允常,一作元常, 姒姓,他是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后裔,春秋时期越国君主,继位者为勾践。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允常在其父夫谭死后,继任越国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后,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曾命欧冶子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