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官出身的枢密使狄青:以文制武的宋朝唯一一例

武官出身的枢密使狄青:以文制武的宋朝唯一一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750 更新时间:2024/2/8 13:44:37

五代的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珂,和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在当时,军队拥立皇帝,差不多形成习惯。推溯这种习惯的来源,远在唐代。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军队拥立节度使的事,真是数见不鲜,到五代,军队便进一步拥立皇帝了。五代军队拥立皇帝,和唐代拥立节度使,可说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五代的君主,名为皇帝,实际不过是势力较大的节度使而已。

宋太祖上结五代的残局,下开北宋的新局,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取得君位,虽还是由军队拥立,但他在即位之后,便努力扫除多年来纪纲废弛威柄下移的弊病。他最大的成功为收回军权,使私人武力成为国家武力。经他整顿的结果,将领再也不能专兵自恣,兵士也不敢像以前的骄横不法,军队拥立皇帝的恶习,从此就被消灭了。

可惜宋太祖矫枉未免过正,太宗以后,更变本加厉,猜忌武臣,传为宋朝的家法,重文轻武,流为社会的习俗。这种情形之下,怎能产生优秀的将才?太祖太宗时,还有几个后周留下来的旧将可用,太祖太宗全靠他们统一中国,防御异族,以后便很少能够继起的。偶尔出一个两个绝伦轶群的将领,也禁不起君主的猜忌,文臣的压迫,和世人的轻视或疑谤,而难免不幸的结局。无怪宋代对外不竞,累遭外患,终於亡国了。

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为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二人的结局,都很悲惨,他们可说是被时代和环境,屈死了。岳飞之死因,笔者将另为文分析,这里且略谈狄青之死。

狄青出身行伍,他脸上是刺得有字的。宋代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刺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表记。他由小兵累立战功,做到枢密使,自己看来,这脸上的表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

据王銍默记,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

又据孔平仲谈苑引魏公别录,狄青在定州,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系狄授意,勃然大怒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杯盘都摔掉了。他一点不动气,次日还首向刘易谢步。这又是旁人以他脸上的黥文为话柄骂他的例子。后来他由延州知州入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

(邻几杂志)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涅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孔平仲谈苑),然则他的同僚也讥笑他了。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足为当时的武臣吐气,可是不免忤旨了。

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在西北抵御赵元昊,很著功绩,他在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尤其是有不可磨灭的勋劳。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折节读书,熟悉兵法,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讨侬智高时,昆仑关一役充分表现出他的谋略过人。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干城,大家是应该钦敬的。

那知当时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囿於成见,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点轻篾或歧视,这当然在精神方面予他以很重的打击。他脸上的黥文,本极易用药除去,譬如真宗时杨妃的兄弟杨景宗,原曾以罪隶军,黥黑,至无见肤”。“既贵,遂用药去其黥痕,无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东轩笔录。)便是前例。但他宁肯违背皇帝的意旨,却不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不徇流俗,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位皇帝死后竟被葬入了太监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清朝皇帝都葬在哪里了,古代哪些皇帝的墓已经被盗

    导读:古人对于死后的墓葬,向来是十分重视。百姓家如此,皇室贵族更是如此。按理说,皇帝的墓葬,即使不是金碧辉煌,也是非常讲究的。但是,汉少帝去世后,却被随随便便埋入了宦官的墓穴。这在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令人难以理解。一代帝王,丧事为何如此不风光?可谓疑惑重重。登上帝位汉少帝刘辩,汉灵帝刘宏之子,母亲是

  • 张士诚富有江南为何输给朱元璋:自身的短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宝国和胡军演的朱元璋哪个好,张士诚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谁厉害

    大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的“小伙伴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权利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一位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荼毒,其余无一善终,有的还死得极其悲惨。这些都是后话。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

  • 清朝咸丰皇帝的那些奇葩爱好:好色嗜酒画骏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堂皇的荒唐,咸丰皇帝后面是哪个皇帝,清朝满门抄斩

    导读:咸丰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很深。概因他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让人难以忘记。一是好色。咸丰帝有“风流皇帝”之称。咸丰帝不仅在满洲大选秀女,还喜欢玩小脚汉女。他曾指使手下从江浙地区买进数十名妙龄女子,明目张胆在宫廷中娱乐。另外,他还喜欢寡妇,有一位山西的曹寡妇,备受他宠爱。还有一

  • 少数民族将领毛忠:祖孙三代一起殉国的明朝忠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近代少数民族英雄,现役少数民族将军,开国少数民族将军

    毛忠(1393--1468),字允诚,原名哈喇,蒙古族,扒里扒沙(令古浪县大靖镇)人。曾祖父哈喇歹,行伍出身,于明洪武五年(1372),率众归附明廷,官至千户,战殁。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骁勇善战任总旗。永乐中,从捕沙州(今敦煌)叛寇,进伍长,并授永昌卫(今甘肃永昌县)百户。毛忠袭父职时

  • 明英宗朱祁镇: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祁镇昏君的一生,明末藩王结局,明朝皇帝朱祁镇是昏君吗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 细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奶便是娘”的六位古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年表图,盘点中国历史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主要看哪些书

    导读:忠诚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人格。如林语堂先生《说诚与伪》里说的“诚即是真!”。自古以来,不诚、不真则大有人在。从五代的冯道到东汉的吕布、东晋刘劳之、北魏的侯景、金朝的孔彦舟和明末清初的吴三桂,都是属于“有奶便是娘”之辈。先说冯道,在唐末先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后经张承业推

  • 汉初酷吏张汤:将法律当成整治他人的工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改法为律的人是谁,管仲变法主张什么,封建士大夫

    公元前二世纪的某一天,在西汉都城长安,一个男孩连同他正在做的一场游戏,被历史永远地记录下来。男孩的游戏是审理一起盗窃案,一只被拴住的老鼠是贼,一块被撕咬过的干肉是赃证。按照汉代堂审规则,经过一番起诉、具书保证、讯问、笔录、宣读和判决等复杂程序,并使用了那时特有的酷刑逼供,最终人证物证俱全,判处鼠贼磔

  • 古代做官要会做人:易得罪人的窦婴为何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做人不要怕这怕那,做人与做官,怎样做人做事做官

    认真你就输了你如果不知道窦婴是谁,回家看电视,电视里面经常演的那个窦太后窦漪房,是他堂姑。窦婴这人,有个典型的毛病,琢磨事,不琢磨人。办事儿皇帝放心,但是说话让皇帝恶心。有一次窦太后设家宴。窦太后,当时的皇帝汉景帝,还有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梁王都在。汉景帝可能是喝高了,饭桌上就说:“千秋之后传位梁王

  • 名将王翦为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秦国灭楚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翦为何要六十万大军灭楚,王翦最后去了哪里,战国名将王翦

    秦国灭楚之战:在战国时代,楚国西与秦国毗邻,虽屡遭秦国侵犯,国势日衰,但至战国末年,尚占有江淮广阔地区,是秦统一事业的一大障碍。秦国攻取赵国邯郸(今属中国中北部河北省)后,即移师向南,对楚作战。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夺取楚国十余城。嬴政不听王翦以60万大军全力攻楚的建议,遣李信

  • 解密:为什么齐国最兴盛时期在位的却是昏君宣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国的国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是谁,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齐国

    《滥竽充数》这篇小学课文,除了对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进行了鞭挞之外,对齐宣王也暗含批判讽刺意味。一个不会吹竽的人,竟然混在王宫吹竽团里好多年没被发现,齐宣王作为领导自然难辞其咎,这糊涂官当得可够水准的。相反,对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则颇有好感,明察秋毫、雷厉风行,显然是个很不错的领导。然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