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朝杀而暮犯”:朱元璋反贪为何没有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13 更新时间:2024/2/8 19:50:00

贫贱出身又当过小和尚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大力整肃吏治,开展雷厉风行的严惩贪官污吏运动,杀人之多,用刑之严,开创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之最高纪录,但是最终归于失败。他肃贪力度大却又失败,对于我们今天反腐有什么教训可以借鉴呢?

治吏,定罪从严,“刑乱世用重典”

由于出身最基层受尽了压榨,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登基之初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接着又亲自编定了《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现在来看,我们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刑乱世用重典”——这是朱元璋极力主张的,他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刑罚之酷、历时之久、杀人之多,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代朝所没有的。

综观朱元璋在明初的刑律和反贪实践,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点:一是定罪从严,凡官吏犯贪贿之罪者一律革职查办,绝不宽恕。如果查查朱元璋钦定的案例,会发现连私收一件衣服、一双袜子、一条头巾、四本书的,也定了罪;二是刑罚从重,动辄用死刑,且行刑方法严酷,如墨面身、剁指、断手、砍脚、凌迟、枭首、腰斩、阉割等五花八门,残忍至极。例如规定贪污6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五万元人民币)的,会被活生生的剥皮,再充以稻草,立于衙门口或挂在街头示众;三是大搞株连,甚至一案株连杀人逾万。搞得朝廷内外草木皆兵。他对贪官是宁可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以至于无日不杀人。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一时间,在重刑峻法淫威下贪赃枉法风气有所收敛。但是不久腐败案件还是接连冒出来,朱元璋为此感到困惑:为“朝杀而暮犯”呢?

编撰《大诰》,“人手一册”,“警戒愚顽”

朱元璋认为,出现“前腐后继”的局面,是因为元朝恶习把人心搞坏了,是道德沦丧世风败坏之故。于是,他又编撰出《大诰》,一个类似案例汇编并配着一些说教文字的东西,发布下去教训那些“不从教者”,“警戒愚顽”。他下谕旨,官吏和平民都要学习《大诰》,下发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得以惩戒而遵守之”。据统计洪武年间共印行数千万册,达到了“人手一册”。朱元璋曾亲临午门,对群臣讲解《大明律诰》的“立法宗旨”:“法在有司,民不周知,故命刑官取大法条目,撮其要略,附载于律……令天下知所遵守”。官府还在民间组织讲读大会,专人讲授,群众听讲,大造声势,“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人”。可见,朱元璋的“普法”教育也算是做得到位了。朱元璋曾命令各地城乡设立申明亭,将辖内犯罪者的名字和其罪过写上去,进行“广而告之”,以收“办一案教育一片”之效。朱元璋还将大诰三编,作为国子监的学习课程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乡里则由塾师对学子讲授(类似现在的学校开设法律知识课和招录公务员的法律知识考试)。实效如何呢?据史载效果也不太理想。

为了推动反贪运动的深入,朱元璋竟然还搞“大民主”,“昭示乡里,以扬善惩恶”。给予天下百姓对贪官造反的权利,允许百姓直接到京师告发贪官,甚至可以把贪官扭送京城;百姓有权闯入官府捉拿有劣迹的官员,如有胆敢阻挡者,则诛灭全家。以鼓励天下老百姓都来检举、监督官员。

但是,老百姓虽然对贪官深恶痛绝,行动上并不积极响应,害怕抓不了贪官自己倒霉。后来,镇江的贪官韦栋东窗事发,朱元璋怪罪市民无人举报,责罚他们都去“搬石砌城”。

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算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尤其在他死之后,腐败之风迅速反弹,恶性膨胀,使明代中后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腐败王朝。

反贪无果,“朝杀而暮犯”根在哪里?

朱元璋采取了史上最严酷的手段来惩办贪官,但是,贪污受贿还是“朝杀而暮犯”,不能从根本上铲除,是什么原因呢?是惩罚力度不大吗?是反贪制度不健全吗?都不是。

其一,朱元璋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解决官场腐败问题,原因很简单,他不触动滋生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专制必然产生腐败。

其二,朱元璋的初衷是想让百姓监督官员,可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督,由于缺乏对监督者安全的制度保障,实际上只能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一阵风”。

其三,我们再来看一看明朝官员的薪水,就不难发现,明朝官员薪俸属于历代最低一类的。明朝正五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年薪是多少呢?一般是50两银子,明初一两银子折合于现在的700元钱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最多也只有现在的3000元。

明朝官员通是一人养全家,还有家丁下人等等。如果是县官,县衙里的师爷、杂役等也要自己掏钱发工资,还不算打点各路关系的公关开支。3000块钱的月薪能干什么?可想而知。官员一个人的日常开销紧巴巴的,不贪还能怎么办?个别清官,如海瑞家里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他母亲生日也只敢买两斤肉吃,平常日子只能是青菜馒头度日。他称病回乡后,也只能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自耕度日。

据史书记载,明代官员做到退休,如果他是个清官,能存起一笔回家的路费或者死在他乡有钱将棺材送回家乡安葬就很不错了。少数道德水准高的官员可以自律,但想要全体官员都这样紧巴巴的过苦日子,不大可能。这是朱元璋反贪没有结果的另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后一个真正太史令?如何看待司马迁与汉太史令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研究中国历史,必以《史记》为宗。倒不是说《史记》里的所有记载都准确可信,这是任何史书都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因为《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他比《春秋》的作者以及后来的史书作者不但更具才略,也更可信——因为他是最后一个真正的太史令。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中国上古时期的太史令就具有特

  • 靠着士族占据荆州的刘表:为何只是守成之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的荆州集团董事长刘表,向来就被小说演义描写成胸无大志、平庸守成之人,史家对他也评价不高,“外宽内忌”、“文人”之类的头衔一个一个加在他的头上,更有甚者,与之同时代的谋士郭嘉,毫不客气的评价道“刘表那老头就是个夸夸其谈的货色了。”(表,坐谈客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坐谈客”如何能坐镇荆州长

  •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第几个儿子?李泰的母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大型历史女皇传奇剧 《武媚娘传奇》正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热播,演员任山在剧中饰演魏王李泰。此次饰演的李泰除了隋唐时期的风雅,更多了一份风流;除了皇室风度文人气质,又多了份沙场骁勇宫墙阴谋。那么历史上的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第几个儿子?他的母亲是谁?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次子)李泰(619年—6

  • 这些年被电视剧洗白的十大历史人物 真的不能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有人说电视剧只是娱乐,看后一笑且过。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辨别力,尤其是很多小朋友在最开始了解历史之前,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多多少少会给他们留下第一印象。当这些人物再以多情善良的形象的出现,被奉为人生偶像的也多的是。虽说很多历史人物不能以好坏来区分,戏说也无不可。但当今很多电视剧却在大洒狗血之余,严重背

  • “太监宰相”李辅国:拥立两位皇帝残杀皇后皇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以太监的身份爬上宰相高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赵高,一个就是李辅国。赵高阴险毒辣,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李辅国比起赵高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学就会;他翻云覆雨,落井下石,无所不能;他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从不手软。他的臭名自然也不在赵高之下。从太监到“元勋”李辅国本

  • 清廷名臣张荫桓:罕为人知的戊戌变法幕后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才俊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对于他,人们众说纷纭,但都承认他是个天分很高的人。首先文才出众。他出使多年,不仅汉语出色,英语水平也相当优秀。曾在他手下做事的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说“骈散文皆能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真奇才也”。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也说:“张荫桓的

  • 历史:明朝最后精锐部队的覆亡与孙传庭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大明劫》,电影给人的感觉很一般,讲述的是明朝末年瘟疫横行的事情。虽说主角是一个治疗瘟疫的医官,但孙传庭与李自成的潼关之战似乎比别的情节更让人期待。在明朝末年的连年征战之中,涌现出了不少名将,比如袁崇焕、熊文灿、洪承畴等,在这之中孙传庭绝对是一个佼佼者,更称得上是一员悍将。作为一介

  • 南宋词人辛弃疾:中国文坛空前绝后的第一杀人狂!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宋词分为两大流派:攻词和受词。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种词是练了健身的,充斥着肌肉和热血;后者以柳永、秦观为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 效钩弋夫人故事:咸丰帝驾崩前缘何不杀慈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十年九月初五( 1860年10月18日),英国军人纵火焚烧圆明园。此刻,大清帝国的咸丰皇帝早已不在北京城,他已较为安全地逃往塞外的热河行宫。热河(承德)虽可苟安,但帝国南方有太平军,北方有洋鬼子,烂摊子一大片。更为严重的是,咸丰离驾崩已然不足一年,他首先要考虑的是皇位继承的问题。咸丰只有一个儿子

  • 哭也是一种本事:汉高祖刘邦两哭嬴军心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当上皇帝不容,刘邦在这个过程中哭过两次,这两次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邦之心机,让人佩服,不愧是开创大汉四百多年基业的一代帝王。第一哭:哭楚王。汉二年三月,刘邦从临晋关渡黄河进入魏国,项羽所封的魏王豹投降了刘邦,并率兵跟随刘邦南出。刘邦攻下河内,俘虏了项羽所封的殷王司马卬,在那里设置了河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