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为“荣国公”的和尚?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为“荣国公”的和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4/4/4 13:54:03

导读:提起“荣国公”,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红楼梦》,会联想到开创贾府百年基业的“荣国公”贾源。但《红楼梦》毕竟是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些人和事儿,包括“荣国公”的封号,多是作者的虚构和杜撰,所以不能等同于历史来看。历史上真实的荣国公为数不少,像唐朝的樊兴、高满政,明朝的梅殷、张玉,都因为战功被封赐为“荣国公”。而历史上以僧人身份获此殊荣的,却只有明朝永乐年间的道衍和尚一人。

无论是在明朝历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道衍和尚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深通谋略的奇人,一代参透世俗的高僧。如果说玄奘法师和鉴真高僧在佛学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话,那么道衍和尚则改变了明朝政治格局,进一步说,他改写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其个人成就,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决不亚于三国时期谋划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和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刘伯温。

道衍,俗名姚广孝(1335—1418),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出身医家,博学广识,精通儒、道、佛等诸家之学。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法号道衍。三十岁时,前往径山随师习禅。期间,他游历四方,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四十八岁时,经人举荐,入燕王府开始辅佐野心勃勃的诸侯王朱棣。

如果没有道衍的煽动,朱棣未必敢举事;如果没有道衍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尽管燕王朱棣觊觎帝位已久,尽管北平集团的实力雄厚,但以一隅反天下,以王府北平挑衅国都南京,朱棣心里终究还是没底,更不敢轻意的付诸实施。朱棣最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夺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说,道衍和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朱棣来说,道衍和尚在他心目中的份量,远不是一个普通的军师或者谋士,而是“靖难之役”的总智谋和总策划。说白了,是道衍和尚最终促成了整个“夺宫事件”的大功告成。

单从对时局的判断和对战机的把握上来看,道衍的大局观念和军事谋略就让人称奇,更让当时身处“温柔富贵乡”的建文帝措手不及。朱棣起兵之后,“靖难军”与“中央军”曾有过近三年的军事拉锯战,虽然双方各有消耗,但总体形势对朱棣一方更为不利。如果再这么耗下去,吃亏的肯定是朱棣,必须要速战速决,否则功亏一篑。认清了这一点,道衍突出奇招,建议朱棣轻骑挺进,直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这一招,比起当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径取乌巢之举,毫不逊色。这种派出尖刀部队直插敌军心脏的战术果然奏效,朱棣很快就“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混战中,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捡起侄子丢在地上的帽子,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永乐皇帝。

从坚定信心的煽动,到缜密周详的策划;从造反前的充分准备,到举事后的战略调整,道衍与朱棣如影随形,寸步不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直到朱棣顺利渡过长江天堑,一直充当着北平集团“主心骨”和“总指挥”的角色。对于这样一位辅佐自己成就帝业的元勋人物,朱棣没有亏待他,不但“论功以为第一”,封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而且还“复其姓,赐名广孝”,道衍的祖父也被追封为大官。就连新皇帝朱棣与他说话的口气和称呼,都有了极大变化,“呼少师而不名”。

对一般人来说,分享成功后的成果和喜悦,乃人生大快之事。然而,贵极人臣的道衍却不这么认为,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例子,以及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场景,使他不得不选择了在人生巅峰时的急流勇退。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干;送他两个漂亮姑娘,他不要;赐给他一套豪华别墅,他不住;最后,让他管理全国佛教事务,仍旧入朝议事,他同意了。于是在永乐朝,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光头和尚,上朝时穿着制式官服,回家后便披上袈裟,那自然就是姚广孝了。姚广孝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但实际上仍然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与心腹,朝中重大事务,朱棣都要找他商量。正是那件袈裟,才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正是抽身自退,才博得了皇帝对他的信任;正是低调检束,才得以与皇帝善始善终。

虽然选择了远离官场,但姚广孝对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却没有丝毫改变和半点停歇。晚年,他承担皇太子、皇太孙的辅导讲读,主持了《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因积劳成疾,在庆寿寺病逝,享年八十四岁。朱棣知道后“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并“以僧礼葬”,以尊重姚广孝生前意愿。同时,还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明成祖朱棣亲制神道碑志其功。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生前荣极一时,死后无上荣光,对于以和尚身份受封“荣国公”的道衍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千古荣耀,这也是《红楼梦》中的贾府之“荣”所望尘莫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

  • 揭秘:中国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

  •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逼孙子当太上皇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亲,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杨侑尊祖父隋炀帝为太上皇,唐代李显尊母亲武则天为太上皇,西辽屈出律尊岳丈辽末帝为太上皇,明代朱祁钰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或祖孙,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虽然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但均是低辈尊高辈为太上皇,还能说得过去。西晋时,篡位称帝的司马伦竟然逼

  • 刘备生命中最爱的一个女人是谁?刘备有多少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八月刘备与甘皇后合葬于惠陵,至此,刘备心中的最爱昭然若揭,糜夫人也好,孙夫人也好,都没有享受这一特殊待遇。谁是刘备最爱的女人?刘备人生的一大特点就是丢东西,不仅丢的东西种类很多,而且一样东西可以重复丢很多次。作为枭雄,他丢过徐州、荆州等好几块地盘;作为兄长,他丢过关羽、张飞两个最好的兄弟;作为丈夫,

  • 历史上真有包拯吗?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

  • 曾国藩“王牌”水师惨败之谜:疲敌计取重大成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湘军水师惨败时的曾国藩,乃45岁盛壮,官场老经验,而予他致命打击的对手石达开,时年24,风华正茂,恰似周瑜重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石达开的转败为胜西征太平军节节败退之时,石达开指挥的湖口战役和九江战役,大胜克捷,一下子扭转了整个战局。取得湘潭和田家镇两次大胜,曾国藩大受鼓舞,萌发出一股“灭此朝食”的

  • 揭秘:史上第一长寿皇帝乾隆养生的三大法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自秦至清共有封建皇帝259位,其中可查出生卒年月的有209位,但平均寿命只有39.2岁。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长寿皇帝仅有8人,他们分别是:汉武帝刘彻,寿70;梁武帝萧衍,寿80;唐玄宗李隆基,寿78;武后则天大皇帝,寿81;宋高宗赵构,寿81;元世祖忽必烈,寿80;明太祖朱元璋,寿71;清高宗乾

  • 揭秘:明孝宗朱佑樘为何被称为中国第一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导语: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一个文件夹,上面都署名为“臣安进”—是万安的奏折,每一件都是向皇帝推荐“房中术”的秘方。孝宗派太监怀恩带着这些奏折前往内阁,传达他的口谕:这是大臣应当做的事吗?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人从小在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娶一个“小三”当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语:据说“红娘“郭山甫把朱元璋和郭宁莲的见面安排在一间古色古香的颇有情调的房子里进行。见面之后,朱元璋一看郭宁莲的相貌,一个字美。就在郭氏兄弟祭出“两板斧”,和朱元璋的关系紧张渐渐处于公开状态时,一个人看在眼心急在心里,接着再使出一招,凑齐了“三板斧”再说。这个人便是小张氏,郭子兴的小老婆,马秀英

  • 揭秘:林则徐为何死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路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太平天国整死的第一个大清朝钦差大臣竟然是“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太平天国闹事后,咸丰帝对广西叛乱是极度关切的,他先后派了数位名臣去平定。第一位钦差大臣是林则徐。他不顾病体上了路,但走了17天,还没到广西境内便溘然长逝——被太平军搅得焦头烂额时,不知咸丰帝奕詝有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从道光八年到道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