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会被称为杨六郎

解密: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会被称为杨六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51 更新时间:2023/12/15 22:19:25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

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第六个儿子。与演义相同的是,《宋史》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与演义不同的是,《宋史》记载这七个儿子中,除了一子战死外,其它众子都得以善终,并未阵亡、出家或流落番邦。

那么,身为长子的杨延昭为何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这个“六郎”与兄弟排行无关。

熟悉一点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令辽军见之丧胆,其威名为辽人所畏。辽人认定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对于这一点,信史有确切记载,《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讳,改名延昭,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7年,杨延昭出生于山西太原城。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为官,杨延昭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见《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杨延昭之父、骁勇善战的杨业深受北汉君主的器重,他被任命为守边将领,与辽国角逐了很长时间,因而有着丰富的守边经验。史书载,由于他军功卓着,所向无敌,国人称之为“杨无敌”。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在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来劝降后,杨业才大哭着归降。归附北宋后的杨业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并被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镇守边关,亦成为北宋的着名将领。

杨延昭也由此随着父亲经历了不同的王朝。北宋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部辽国的威胁。此时,辽国的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实力强大的辽国频频进犯北宋边境,为此,北宋决心解除来自辽国的威胁。

杨延昭在北宋历史上的亮相,是在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伐辽的战争中开始的。这一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28岁的杨延昭为先锋。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

史籍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并最终率军顽强地攻下了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可与之硬拚,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进军。杨业哭谏,但仍未被采纳。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出发前,他请潘美和刘文裕等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

潘美等如约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杨业回来,他们以为宋军一定取得了胜利,正在追击辽军,因此决定撤兵。而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酣。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却不料根本没有见到宋军的影子。杨业孤军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

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杨业殉国后,朝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同时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荣誉表彰之余,朝廷还给予杨家以丰厚的物质奖励。

此役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之名回到河南郑州。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扛起了边关抗辽的重任。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遂城城小兵少,守军不足三千。而辽军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因此矢飞如雨,进攻猛烈。

面对辽军的猛烈攻势,军民都惶恐不安。而杨延昭却从容自若,他召集城中青壮年百姓,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登城与兵士共同作战。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杨延昭于是命城中军民大量提水往城墙猛浇,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辽军面对这样一座很容易被“修复”却无法攀爬的城池,无计可施,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

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辽军再次大举南下侵扰北宋边境。杨延昭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设下伏兵,自己率少数骑兵引诱辽军,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杨延昭与之夹击辽军,并斩杀辽国大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尽歼辽军。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羊山之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一大捷,改“羊山”为“杨山”,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再次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打到北宋腹地澶州。宰相寇准和杨延昭等将领,力主抵抗。杨延昭还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是软弱的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没有采纳杨延昭的建议,而是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对此,杨延昭深以为国耻,拒绝接受朝廷“勿伤北朝人骑、勿追契丹”之命,不断痛歼辽军游骑,并且独率所部万余骑,深入辽境,消灭了大量敌军,并一举收复重镇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

河北《南皮县志》还记载了“杨六郎摆牦牛阵”的奇事。一次,杨延昭为抵御来犯的辽军,秘密派人收购了一万多头牦牛。其后,他又下令扎了无数穿戴辽兵服装的草人,草人腹中装上饲料,然后引诱牦牛用牛角上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牦牛见到穿辽兵服装的人便猛用角挑。杨延昭觉得时机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上三天三夜,然后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此阵得名“牦牛阵”。

据说杨六郎用牦牛阵抵御辽兵的地点在南皮县的凤翔乡万牛张村。1958年时,当地人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锅台、饮牛大缸等物。

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至今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中仍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词句),都在杨延昭的管区之内。他屡次打退了辽兵的骚扰。

杨延昭不但智勇善战,而且能与士卒同甘苦。他“不问家事”,不仅将所得的薪俸都犒赏了部下,而且遇敌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杨延昭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1014年正月初七,他在边疆要塞去世,卒年57岁。杨延昭镇守河北边防十五六年期间,辽兵侵扰较少,老百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爱戴他。当杨延昭的灵柩运离时,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民间相信他是“六郎星”重返天庭,因此立祠纪念他。

史载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最有名的是杨文广,他同祖父和父亲一样,有超常的军事谋略与才能。但因为朝廷对辽采取软弱国策,他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后来杨文广终于有机会镇守宋辽边关,到任后他日夜厉兵秣马,时刻准备收复幽燕,并不断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的是,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病死在任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五大丑女婚姻美满 夫君都是卓有建树的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人所共知。古代也有著名的五大丑女:嫫母、钟离春、孟光、黄月英、阮氏,她们虽貌丑却极具贤德,颇有辅佐之功,其夫君皆为历史上卓有建树的知名人士。一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嫫母。嫫母长相丑陋无比。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云:“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但其德行却为当时

  • 让男人不惜身死为其前赴后继的古代“情人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围绕着她,亡国、灭族、身死……一系列的事情周而复始地发生,她被称为“情人杀手”,而男人们则始终前赴后继,无怨无悔。美丽的容颜,真有倾城倾国的威力?虽然有不少人质疑古代公主们的美貌。但不管如何公主是美女,这种比率应该是非常高的,最简单的理解,皇帝娶老婆都是天下美女,他

  • 揭秘:明朝皇帝陵墓除十三陵外还有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墓葬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

  • 史上最“小气”的皇帝是谁?穿草鞋办公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

  • 慈禧真实面貌揭秘:七十岁还被称为美女(照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近日对外开放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代绥远大将军署衙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陈列讲述的是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在绥远城(现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况,这一情况至今鲜为人知。将军署衙大堂西侧原为官房,是将军以外的官吏处理公务或休息的场所,目前这里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绘的两幅

  • 揭秘:五许夫家而未果却终成皇后的神奇女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这么一位皇后,她出身寒门,姿色一般,历经五次订婚而五次未婚夫都在成婚前病死,一直待字闺阁中。就这么一位“命中尅夫”的女子,却被皇帝召入宫中纳为嫔妃,并在后来成为驾驭后宫的一宫之主,她就是西汉宣帝第三任皇后、史称“邛成太后”的王氏。她,没有因为自己当上皇后、皇太后

  •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十大死不瞑目的英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是英雄啸傲的时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又是一个悲伤的时代,一个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时代。因为天妒英才,即使是像三国这样英雄辈出的时代,也会有人没有用武之地。正是因为一些英雄可以得尝所愿,而一些英雄却只能窝囊而死,或者碌碌终老一生,更使得得这些英

  • 揭秘:历史上因老婆嘴多而丢皇位的一个倒霉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公元前701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姬忽即位,是为昭公。昭公虽然能力比较强,不过君位并不稳定,因为他的弟弟姬突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青年才俊,而自己的即位则很不幸的堵塞了姬突的上升空间,所以姬突虽然被迫潜水,却时时等待出头的那一天。姬突的舅舅是宋国国君宠信的大夫,他得知外甥的心事后

  • 揭秘:唐朝美女步飞烟与邻居偷情竟被活活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步飞烟:事见唐·皇甫枚所撰传奇《三水小牍》中的《飞烟传》。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之妾步飞烟(一作“非烟”),为邻居青年书生赵象所恋。赵象买通武公业家的门房,通过门房之妻以诗寄之。飞烟原为家妓,能歌唱奏乐,素憎武公业粗悍,羡赵才貌,便以诗答之。自此两人即以诗柬互通情愫,不久,相会于飞烟室中。后为女

  • 儒家创始人孔子很理想主义 一生仕途毁于不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550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大调整的一段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看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然而,孔子的理想并没有得到顺利的展现与实践。尽管他踌躇满志,但最后也不得不转而以教育著书的形式,来寄托他一生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