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沈括简介: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

沈括简介: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28 更新时间:2024/1/16 23:24:49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沈括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沈氏家族,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并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地,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强烈兴趣和敏锐观察力。

沈括自幼体弱,加上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

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今宁波市),沈括借居苏州母舅家,从舅舅许洞的著作与藏书中得益甚多,开始对军事产生强烈的兴趣。

步入仕途

皇祐三年(1051年),父亲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遂治理沭水,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工程结束后,沈括辞去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宁国县,准备科举考试。

嘉祐六年(1061年),沈披主持芜湖万春圩工程,沈括有治水经验,遂献计献策并作了详细记录。

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进士及第,因排名在前六名之外,按制守选。次年,沈括守选期满,授扬州司理参军,负责一州刑狱。

治平二年(1065年),经淮南路转运使张蒭推荐,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并在闲暇研究天文历法之学。

熙宁元年(1068年),沈括升任馆阁校勘,有机会接触皇家藏书,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学识。八月,母亲病逝,沈括辞官护送灵柩回钱塘。

参与变法

熙宁四年(1071年),沈括守丧期满,进京述职,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熙宁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七月,加官史馆检讨。沈括便考察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沈括按照新礼仪办事,所省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八月,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显成效,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农田水利。两浙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沈括建议出钱雇用饥民兴建水利,得到神宗的赞同。九月,沈括升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沈括遂改革机构,改进仪器,召请卫朴修造新历法,并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十一月,朝廷登记民间车辆,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井以阻止四川私贩井盐,民议纷纷。沈括进言:民间都是太平车,不利于机动作战;小盐井很多,填封私井势必要加强警戒,得不偿失。神宗赞同,次日诏停此二事,擢升沈括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处北疆,沈括上任后,将工作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返京后,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多数都被神宗肯定与采纳。九月,沈括兼任判军器监,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沈括对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并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到次年五月,军器监上报朝廷时,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沈括奉命修订“九军战法”,分九军为九营,各自为阵,背背相承,面面相向,灵活多变,名之为“边州阵法”。九月,编撰城垒、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

出使辽国

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宋辽边界冲突,辽要求以黄嵬山为分界线,宋廷不同意。沈括就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遥,遂上表呈报朝廷。神宗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

四月中旬,沈括从汴京出发时,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宰相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谈判先后进行六次,杨益戒无言可对,就威胁说,以数里之地、绝两国之好,不利于和平。沈括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廷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七月,沈括起程回国,据沿途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画撰为《使契丹图抄》,献给朝廷。因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十月,权发遣三司使。次年十月,拜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弹劾被贬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罢相,吴充继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括到丞相府汇报政务,吴充问及免役法,沈括建议减免穷人的役钱,吴充赞同并上疏汇报给神宗。十一月,沈括再次上书要求减免下户役钱,并建议朝廷将旧有的差役法和现行的免役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差雇并行”。

熙宁十年(1077年),侍御史蔡确以依附大臣(吴充)、越权言事(免役法归司农寺负责)、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打算起用沈括为知制诰、知潭州,蔡确再次上书,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诏命被撤回。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沈括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

戍守西夏

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抵御西夏。

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数万人进攻边关要塞顺宁寨,沈括派少将景思谊、屈理带三千兵马进攻蕃军;接着命前锋李达领千人出击,携带十万人的军粮,宣称鄜延路总帅沈括将亲自率军督战。蕃兵不知虚实,军心涣散。宋军乘势进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万人,牛羊三万。

十一月,奉命西讨的河东兵十二将率军东还,经过鄜延,沈括抓住时机,命部将在绥德城炫耀武力,声称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领河东十二将的兵力,不日即兴兵西讨。驻守的西夏军闻讯前来打探,果见大队人马聚集,声势浩大,信以为真,连夜弃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浮图、吴堡、义合。

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边事有劳”,升为龙图阁学士。

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招兵买马,攻打鄜延。沈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副总管曲珍率军两万进军东川,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机攻下金汤。接着,沈括又用同样的策略攻下了葭芦。

兵败永乐

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与副使种谔奉诏条陈制夏方略,提出进取横山以筑城、以地理优势直接威胁西夏的战略主张,宋廷派给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节制军事,共同申议。

七月,沈括建议筑城石堡、种谔提议银州、徐禧主张永乐埭,终定为永乐城。

八月,神宗降诏徐禧总领筑城事宜,命沈括将帅府移到边界,以接济军用物资和救援。十四日后筑成,徐禧令景思谊领四千人镇守,率余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徐禧统兵两万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宋军失利,夏军乘胜围城,截断水源,永乐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万前去支援,被夏军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万袭击绥德,沈括权衡利弊,决定舍永乐而保绥德。种谔因反对筑永乐城遭徐禧排挤,心怀旧恨,遂以守延州为名拒绝出兵解围。二十日,永乐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举等殉国,折官两百三十人,损兵一万两千有余(永乐城之战),谋取横山的计划宣告失败。

归隐梦溪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内迁,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沈括的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遂专心于学问,开始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

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沈括编订完成《天下郡县图》,被特许到汴京进呈。哲宗赐绢百匹,准许沈括在秀州境内自由行动。

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准于外州居住。接到诏命后,沈括就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在此隐居,创作《梦溪笔谈》。

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是个怎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是个怎样的女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老婆是皇后独孤伽罗, 独孤皇后还真的不是那种不问世事的皇后,她对于杨坚帮助很大,尤其是在杨坚建立隋朝以及一统天下的过程中, 出力很大。独孤伽罗是鲜卑族,是家世显赫的洛阳独孤氏,绝对的名门望

  • 邓艾最终成功灭掉蜀国是怎么做到的?他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邓艾这个名字,乍听有些陌生,但是他却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和司马懿衡量的优秀将才。他可算得上三国末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了,有些许口吃的他,做起事情来可不含糊,从来都是条分缕析,深谋远虑。在和姜维的多次交战中,

  • 王十朋简介:南宋著名政治家,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十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

  • 元朝历史上的元顺帝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历史上的元顺帝是个怎样的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元朝的末代皇帝是元顺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其实客观说他并非一无是处的昏君,他也曾经打算励精图治,挽救危局,可失败了。到了后期他又逐渐怠政,沉湎享乐,让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而且不得不说,元顺帝挺有个性的,其实

  • 历史上朱元璋能战胜陈友谅建立明朝,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说句公道话,大元虽然属异族统治,却与早期大蒙古国不同,后期虽然高层倾诈严重,对底层平民还是非常宽容的。自从一统华夏后,元朝的大本营就在北方,南方只保留着象征性的存在,可元末一乱,便给了陈友谅,张

  • 吕雉为什么会放过薄姬母子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吕雉为什么会放过薄姬母子俩?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吕雉将戚夫人折磨得生不如死,却放过了薄姬母子。她这么做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薄姬母子不受宠,不是吕锥的威胁,也没有影响过她什么。第一,薄姬安分守己,不受宠薄姬与戚夫人不同,戚夫人非常受宠爱,刘邦甚至还动过立她的儿子刘

  • 历史上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元璋是农民出生,从农民到皇帝,他的经历很丰富,早期的日子过的比较贫苦。因为他从小的经历,他特别讨厌贪官污吏,对贪官污吏的处罚也十分严酷,抄家灭族甚至凌迟处死剥皮实草都有可能。朱元璋脾气不好,对贪官污

  • 康熙六次下江南 康熙最后为什么都住在曹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康熙和曹家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六次下江南四次都住在曹家,为何他明知花费巨大还要住曹家?乾隆十四年,34岁的大诗人袁枚从官场隐退,花300两纹银买下一座废弃的园子,没想到竟一下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当得知这园子的来历时,百姓们都慕了,真是太有眼光了!

  •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哪个的结局更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卫子夫和钩弋夫人哪个的结局更惨?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卫子夫和钩弋夫人都是汉武帝的女人,两人的结局都不太好。相比较之下,钩弋夫人死的比较惨。卫子夫出身卑微,能够成为皇后非常不容易。而且她的弟弟卫青以及外甥霍去病都是西汉有名的将领,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她的儿子刘据也是汉武

  • 韩桓惠王: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他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韩桓惠王,姬姓,韩氏,名然,韩厘王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在位共34年。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韩桓惠王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