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曹睿?魏明帝曹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如何评价曹睿?魏明帝曹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06 更新时间:2024/1/20 3:59:54

曹叡,字元仲,丕长子。母甄氏,本袁绍中子熙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后,熙出为幽州刺史,甄氏留邺。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操攻克邺,甄氏为丕所纳。叡生而操爱之,“每朝宴会同,叡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延康元年(220年,即黄初元年),叡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六月,丕赐甄氏死。叡因母诛,未得立为太子。直至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丕病重,始立叡为太子。丕死,叡即帝位,是为魏明帝。至叡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叡死,共统治魏国十二年半,寿三十四岁(生于建安十一年)。

曹叡原来不曾交接朝臣,也不过问政事,平日只研读书笈。即位后,群臣想望风采。过了几天,叡单独召见侍中刘晔,整整谈了一天。刘晔出来后,众人问他对皇帝的观感,刘晔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之俦,才具微不及耳”《三国志》卷3《明帝纪》注引《魏书》言明帝: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综观叡之行事,优缺点各占一半,其优点是:

(1)善为军计。《三国志》卷3《明帝纪》载:黄初七年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攻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果然,当先时派遣慰劳边方将士的荀禹于江夏郡发所从兵乘山举火时,孙权便赶紧退走了。《明帝纪》又载:初,帝议遣宣王(即司马懿)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遂以四万人行。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群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召宣王还。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禽渊可计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2)明察断狱。《三国志》卷22《陈矫传》引《世语》:刘晔以先进见幸,因谮矫专权。矫惧,以问长子本,本不知所出,次子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曰:“刘晔构君,朕有以迹君;朕心故已了。”以金五鉼授之,矫辞。帝曰:“岂以为小惠?君已知朕心,顾君妻子未知故也。”《资治通鉴》卷71太和三年(229)载:冬十月,改平望观日“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诣观临听之……尚书卫觊……请置律博士。帝从之。又诏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劭等删约汉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于《正律》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三国志》卷3《明帝纪》载青龙四年(236年)诏:郡国毙狱,一岁之中,尚过数百,岂朕训导不醇,俾民轻罪,将苛法犹存,为之陷阱乎?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

(3)比较能客人直谏。《明帝纪》注引孙盛曰: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髪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陈寿在《明帝纪》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明帝纪》注引《魏书》亦言曹叡: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杀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这算是他的特色。

曹叡的最大缺点是奢淫过度。

虽然他在位时期,魏国疆域比较大,总的讲军事、政治、经济诸情况也不坏。但他统治的最后四、五年,即自蜀相诸葛亮死后,魏西方大患解除,他的奢侈淫佚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时大修洛阳宫室,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使百姓“力役不已,农桑矢业”。他“耽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凡数千人,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可”。“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太子舍人张茂上书谏曰:“诏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贵买生口以赎其妻;县官以配士为名,而实内之掖庭,其醜恶乃出与士……且军师在外数十万人,一日之费非徒千金,举天下之赋以奉此役,犹将不给,况复有掖庭非员无录之女,椒房母后之家,赏赐横兴,内外交引,其费半军”。高堂隆也上疏说:“今天下凋敝,民无儋石之储,国无终年之蓄,外有强敌,六军暴边,内兴土功,州郡骚动,若有寇警,则臣惧版筑之士不能投命虏庭矣。又将吏奉禄,稍见折减,方之于昔,五分居一,诸受休者又绝稟赐,不应输者今皆出半,此为官入兼多于旧,其所出与参少于昔。而度支经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赋,前后相继”。除了高堂隆和张茂以外,其他进谏的还有二十余人。曹叡对之虽不加诛贬,亦不采纳其言,照旧大兴土木,致使国用匮乏,人民困苦,而日后曹魏政权之被司马氏所取代,亦与曹叡之奢淫过度有一定关系。

曹叡的统治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误,则在确定继承人和辅政大臣方面。

曹丕即位后,对于曾经帮助他当太子有功的臣僚贾诩、桓阶、陈群、司马懿等都予以重用,其中名士世族陈群甚至被任为镇军大将军、领中领军,录尚书事,另一世族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这样,便打破了已往非曹氏亲族不能充当军事大员的惯例。黄初七年(226年)曹丕临死前,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曹叡。往后五年中,曹休、曹真相继死去,陈群只担任文职,统兵大帅惟余司马懿一人。司马懿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灭公孙渊,有很高的威望。当时曹魏统治集团内部有权势的大臣,除了司马懿以外,应推掌管机要的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在曹操时即已为秘书郎,曹丕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曹叡对二人尤为宠任,当景初二年(238年)曹叡考虑是否派司马懿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时,刘放、孙资曾加以赞助,故辽东平定后,放、资以参谋之功,各进爵,封本县侯。由此可知,掌握机要的刘放、孙资和统兵大帅司马懿的关系至少也是很好的,他们日后勾结在一起,就成为曹魏政权的隐患。

据《三国志》卷22《陈矫传》注引《世语》说: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卷25《高堂隆传》载高堂隆临终口占上疏说: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陈矫对司马懿能否忠于魏室既表示怀疑;高堂隆所说鹰扬之臣也显然是指司马懿的。曹叙在位正当魏国兴盛时,然内部已经埋下了权臣擅权的种子。可是曹叡本人对此并无深刻察觉,对个别大臣的直言微意亦未能认真思考,自然也就无何对策了。

曹叡本人没有生儿子,按理说,他应当从父、祖后嗣中择立贤而长者,可是他却收养了两个婴儿曹芳和曹询作为己子。他所以这样作,是为了自己有“后裔”可以接替帝位,而不顾国柞之能否确保。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重,始正式指定齐王曹芳为太子。《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晋春秋》言曹芳:”或云任城王楷子”(即很可能为操次子彰之孙)。当时曹芳年始八岁,如何能支撑起外对吴、蜀,内有权门势族的艰巨重任呢?所以陈寿在《三少帝纪》评论说: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托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

陈寿首先指出曹叡应择立有为的长君,以维持曹氏的国祚,是极中肯的。他又指摘曹叡对司马懿托付不专,一定要在司马懿头上加一曹氏亲族,致使两个辅臣争权相江,则用意颇为深婉。因寿为晋臣,不得不如此措词,实则寿的真意还是认为既已令曹爽辅政,就不宜再让异姓枭雄司马懿参与,以造成“曹爽诛夷、齐王替位”,使政权归司马氏的结局。对于选择辅政大臣,曹叡原来也曾产生过“使亲人广据权势”的想法,而且当他病重时,也曾拜少时与他同居相爱的曹操子燕王宇“为大将军,嘱以后事”。使宇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共辅政。这样,燕王宇等执政之后,必然要斥退久典机密的刘放和孙资。因此,引起了二人的激烈反响。他们以先帝遗诏藩王不得辅政的理由作挡箭牌,并制造了毁谤燕王宇等的谰言。这时,曹叡头脑已经不大清醒,而且其父曹丕过去排斥亲兄弟的流毒也还在曹叡脑际徜徉作祟,所以听从了放、资的谗言,而免燕王宇等官。放、资接着就推荐曹爽与司马懿共辅政,曹叡也表示同意。燕王宇的被斥退和曹爽、司马懿上台,是关系魏政权由谁领导的大事,以“凡品庸人”的曹爽而与“情深阻”、“多权变”的枭雄司马懿并肩共事,其危险性已为当时有识之士所料知。

总之,曹叡确定皇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的两项措施,都不利于其政权的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谁是真正的幸运儿?因一场天花而促成的千古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如果没有他,可能东三省早就让俄国老毛子给占了(国人千万不要为他们的现任总统到原属于小日本的北方四岛视察而隔岸观火,切记包括这位总统出海上岛的陆海区域在内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在N年之前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如果没有他,蒙古和青海可能早让一个叫葛尔丹的家伙给分裂出

  • 历史上魏明帝曹睿有几个儿子?曹睿的子女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中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与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孙。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为帝,指

  • 揭秘史上十位终身未婚的名人:哪些人终身未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圣贤,“精神恋爱”的鼻祖,认为男男之间的爱慕为世间为最高级的情感形态。他还是最早的共产主义分子,在其不朽著作《理想国》里论及婚姻时曾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共产、共妻、共子。81岁的时候,在一次婚宴上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2、达·芬奇(1452-1519

  • 揭秘:东汉末年最后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初出道的贾诩被推举为孝廉,因为害病辞去了郎官。半路上遇到了一帮活土匪氐人,这些人抓住贾诩一行人不由分说,五花大绑。后来便下令活埋,急中生智的贾诩大叫道:我是段颎的外甥,你们要是把我弄死了,有你们好受的。众人一听,居然放了贾诩一马,并且给他提供美酒好饭让他吃。吃过以后,贾诩打马扬鞭扬长而去。

  • 揭秘:历史上端午节出生的一位倒霉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在古时候的这一天,全国家家户户都贴上钟馗像,挂上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所以这一切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者伍子胥,而是出于迷信的目的——避邪。因为在先秦时代,民间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碰上五日就如同西方人认为的十三日碰上星期五,绝对是

  • 揭秘:让慈禧晚年常常为其痛哭落泪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许多人都认为慈禧作为“天下第一女人”,执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身边又有那么多伺候奉承的人,生活也一定非常满足。还有什么比作为“天下第一女人”更幸福的事情呢?但是慈禧觉得自己并不快乐,而这些不快乐也不能对别人说。到了晚年,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她开始跟一些她认为亲近的人唠叨自己

  • 朱元璋惩贪不避亲:为反腐处死亲侄子与亲女婿!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铁腕惩贪,不避亲故。朱元璋法不徇私,处死亲侄、女婿,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明朝初年吏治腐败,贿赂风行,激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与反抗,仅洪武年间百姓不堪压迫,揭竿而起者就达一百八十余次。长此以往,朱元璋弓马锋镝中夺取的江山必将付诸东流。朱元璋忧心忡忡,下决心整顿吏治,惩贪劝廉。整顿力度之大,可谓前所

  • 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人,总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或者活得更长久一些,贩夫走卒如此,王侯将相如此,皇帝更甚。历史上,因为幻想长生不老服食长生丹药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像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这样的明君;如果要追溯皇帝服食长生药致死之先河,当推东晋哀帝司马丕。从史料记载看,司马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服丹药以求长生的皇

  • 历史上的传奇女子:用美貌灭了两个国家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成为两个国家的王后的传奇女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倾国之姿的西施,原名夷光的浣纱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肉体,使得勾践的卧薪尝胆名垂千古,三千越甲终吞吴。可以说,吴越争霸的这段历史,其关键人物系于西施一人,这就是所谓的“祸国红颜”吧!但是,西施委身事敌的做法既非绝后,更不是

  • 揭秘:历史上关羽失掉荆州的七大主要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为何失荆州?七大主要原因曝光俗话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荆州之失,责任不全在关羽,也不是大意而失,有多种原因,概言之有七。一是刘备错用关羽。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规划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时,曾提出以益州为根据地,荆州为前哨,外结孙权,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则由荆州出兵,夺取中原。荆州归属关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