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价蜀将魏延?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840 更新时间:2024/3/28 11:19:06

魏延是一个刚强威猛,颇有点自高自大的人物,既有勇于任事、不畏艰难的优点,也有骜不驯、任性而行的缺点。

在蜀汉立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上有刘备这个雄主统驭,左右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大将并立,魏延还不可能目中无人,他的缺点较多地受到控制,而他的优点则较好地得到发挥,在无数次的拼杀鏖战中建立了累累功勋。随着刘、关、张、马、黄、赵等人相继谢世,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大局,魏延成了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地位越来越高,资格越来越老。这时,他那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毛病就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他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韩信自许,一心要自领一军,与诸葛亮分道而出,建立吞强魏、复汉业的盖世奇功。而且,他也确实提出过直出褒中,奇袭长安的妙计。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妙计,对他分兵的要求也总是“制而不许”。这就使他常常感到不那么得志,对诸葛亮颇有牢骚,甚至认为诸葛亮过于胆小,“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只是由于对诸葛亮心存畏惧,他还不得不有所顾忌。另一方面,同僚们对他处处让三分,惟独杨仪却偏偏不买他的帐,老是同他争长论短,这当然要引起他的不快,久而久之,双方竟“有如水火”。“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蜀书·费祎传》)因此,当诸葛亮病逝,由杨仪统兵撤退,要他断后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不满的情绪,竟然失去了理智,忘记了大敌当前,三军新失统帅,亟需加强团结,稳定军心,却非要同杨仪见个高低。不管魏延可以举出多少理由,这种先小忿而忘大局的行为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当然也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尽管他一向“善养士卒”,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传》)魏延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带着儿子逃跑,终于丢了老命。半世威名,毁于一旦,铸成了千载悲剧。

魏延死后七年,即后主延熙四年(241),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

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协不和,忘节言乱,

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这段赞语,肯定了魏延“折冲外御,镇保国境”的功劳,叹惜他不能善始善终,指出根源在于他那“不协不和”的性格。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所以,人们有理由说魏延并未背叛蜀汉,但也同样有理由说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古人则一直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后人则多因此诟病诸葛亮用人过于挑剔。其实两者皆非,仔细分析魏延一生的所作所为,其成败主要还是与其自身为人处事的性格弱点有着直接关系。

一是不善于与主帅沟通、以开诚布公取得理解和支持,牢骚满腹,口出怨言,不平之气溢于言表,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魏延与诸葛丞相在军事战略上有分歧,但他不是主动与诸葛亮沟通,推心置腹地阐述自己战略方案的理由和优势,用道理说服领导,谋求谅解与和好,或是保留意见,服从大局,等待机会,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是无原则地滥发牢骚、背后嘲笑和不负责任地诋毁,难怪会招致诸葛亮对其动机和人品的猜疑。

二是不善于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和维护内部团结,孤高自傲、争强好胜、妄自尊大,缺少团队精神。魏延和陈式二人因不听诸葛号令大败而回时,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二人互相抱怨、互相指责,没有一点勇担责任的精神,往日的情谊无影无踪。有功相争、有过相推,哪里还有同僚之谊,怎能不让人对其人品产生质疑?又怎能获得大家的拥护和信任?所以尽管魏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摩,在蜀国、在军中却很难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三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形象,说话不注意分寸、做事不讲究策略,患得患失、诿过饰非、刚愎自用,难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自功高,常有布平之心,口出怨言”(董允语)

四是不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恣意妄为,私心太重,终致众叛亲离、留下千古遗恨。诸葛亮死后,蜀国上下本应精诚团结、同舟共济,而魏延却因对诸葛临死安排杨仪统军不满,公然违抗遗命,导致丞相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先起内讧。

魏延的所作所为令诸葛亮对其人品产生了疑虑,担心自己身后无人能够约束,况魏延与同僚间的不和谐关系、众人对魏延为人的不满更使他深知魏延不得人心,怎会轻易将大权交与这样一位责任心不强、恃才傲物、率性任为、口无遮拦、不能容人的人。所以,魏延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是他自私狭隘、随性妄为的性格,正是他亲手扼杀了自己超群的才干和能力。不能只要求环境适合自己,自己也要主动适应环境。否则,魏延似的悲剧还会在今天一遍遍重演。

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对于魏延善始而不能善终的悲剧,身为统帅的诸葛亮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首先,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确实不像刘备那么放得开手。刘备在世时,虽然手下良将众多,却一直把魏延视为特达卓异之才,委以方面之任,让他长期镇守汉中,屏障益州,可谓用之不疑。而诸葛亮呢,尽管北伐时良将寥寥,可与魏延颉颃者几乎没有,但他对魏延总是不那么放心,既不认真考虑魏延的重要建议,也不愿让魏延分兵而进。这种颇有保留的用人态度,自然要使心高气傲的魏延感到不快,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可悲的是,诸葛亮与魏延并无私怨,他的忠诚勤谨、光明磊落、严于律己、赏罚公平,都是举世公认的;他也比较注意选贤任能,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可能正是由于他律己甚严吧,他在衡量和使用人才时,不知不觉地比较偏爱那些稳重温驯、谨言慎行的人;而对那种颇有才干而锋芒毕露的人,对那种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对那种好提意见时有牢骚的人,总是不那么喜欢,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对魏延就是如此。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片面性,也是诸葛亮不及刘备之处。

其次,在处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问题上,诸葛亮虽然“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却一直未能采取妥善措施,眼看着二人由日常意气之争发展到尖锐对立,“有如水火”的地步。尽管他在主观上“不忍有所偏废”,但由于魏延常在前锋迎敌,而杨仪一直在身边办事,对二人倚重的程度实际上还是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他临终之时,如果把魏、杨二人叫到一起,晓之以大义,托之以后事,二人的矛盾即使不能涣然冰释,至少也可以暂时缓和一下。遗憾的是,诸葛亮仅仅把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找来安排后事,却把魏延排除在外,只是留给他一个“断后”的命令。既然魏延身为第一号大将,这样做显然是不大妥当的。魏、杨矛盾的激化,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蜀将魏延是被冤死的吗?魏延究竟为什么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在过去长期背负着一个判国的罪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个反骨贼看待的。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即魏延并不是一个判国的人,其功劳之大可比威震华夏的武圣关云长,超过了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对魏延的看法我赞同近年来提出的这个观念,即魏延是被屈死的,以下是一

  • 三国蜀汉将领魏延的墓在哪?蜀将魏延死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蜀汉将领魏延的墓在哪?魏延墓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相传蒋琬任蜀相后,以魏延前期有功,为之礼葬建墓,并雕石马于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魏延是谁?魏延,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大将,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

  • 揭秘:历史上因言而无信而遭废杀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古语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究说话算数。大丈夫立世,当以诚信为本,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正所谓一诺千金。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能一辈子说到做到?谁又能一辈子言出必行?人无完人,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如果不能兑现,只要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或解释,还是可以被谅解的;如果既不履行诺言,又对

  •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天才名将排行 谁位居首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项羽东方的汉尼巴(一样地苦大仇深、一样地使过破釜沉舟、一样地所向无敌、一样地功败垂成、一样地一生只吃过一场败仗但军事身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天才名将排

  • 揭秘:历史上赵匡胤是力挽狂澜还是谋权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唐时期之后的五代十国,该算是一次国家大分裂,它使得国不像国,战祸连连人民惨遭杀戮,生灵惨遭涂炭。然而历史总在特定的时期把天才之人推到风口浪尖,与其说时势造英雄倒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他,那么在这场国家大分裂、大动荡期,赵匡胤这位旷世奇才又是如何推到了历史风云的最前沿?传说赵匡胤降

  • 如何客观地评价三国荀攸?荀攸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

  • 为抗日殉难的朝鲜美皇后:遭玩弄后被活活烧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日军对朝鲜皇后的暴行——1895年10月8日,闵妃在“乙未事变”中被日本人暗杀于景福宫玉壶楼,她的死一直备受争议。日本军人强行深入皇后所在的房间里,在皇后的胸上狠狠地踩了几脚,然后刺了她好几刀,再玩弄她的阴部,并在她还末断气前,将她的身体浸在油中,点火烧她至死。明成皇后是谁——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

  • 揭秘:顺治帝成为真正的一国之主之路 幼年登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崇德八年(1643年,即明崇祯十六年)八月的一个夜晚,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在沈阳清宁宫内的病榻上离开了人世。年仅6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被扶位登基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三位君主,一年后明朝灭亡进驻北京而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因其年号为顺治而史称顺治帝

  • 揭秘:大清朝康熙皇帝一生所做最纠结的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悉数中国历代皇帝,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博才多学,康熙皇帝都算是数一数二的成功帝王了。8岁登基,在位61年更是此前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可以相比,如果说他的对知识的渴望在帝王中是凤毛麟角,那么他所掠取内容几乎到了无所不学、无所不及的程度。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他就是一个好皇帝,因为评价一位帝王硬性指标就要

  • 倾世皇妃:历史上迷倒过六位帝王的女人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倾世皇妃》林心如饰演的马馥雅倾国倾城,可惜是个虚构的人物,而历史上著名的打昏君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却是位不折不扣的“倾世皇妃”,先后下嫁过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身份虽然从皇后一路降到皇妃,但魅力却只增不减。在徐娘半老之年,还能迷倒唐太宗李世民,堪称历代后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