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何不称王

揭秘“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何不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66 更新时间:2024/1/31 1:16:28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

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在张良身上涂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张良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张良的籍贯众说纷纭;张良“拾履得书”的故事流传了千载,他的智慧真的来自于神助吗?身处英雄辈出的乱世,张良为何不称王……2000多年来,张良的历史谜案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但时至今日,张良的身上依旧迷雾重重。也许,这就是张良的魅力所在吧!

五世相韩:

张良籍贯在何方

虽然张良是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古籍对张良的籍贯却无明确记载,张良的身世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不但其出生年月不详,其籍贯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所谓“神州处处张良祠”,出于对历史俊杰的膜拜心理,人们都喜欢与名人“攀亲结缘”,古往今来,全国各地兴建的张良祠竟然达上百座之多!不但安徽亳州等地宣称是张良的故乡,在我们河南,郏县、新郑两地对此也有争议。前不久,省会的一家媒体还发表了大块的专访文章,言之凿凿地称张良的故乡在禹州市的张得乡,因张得是张良的爹,所以此地名叫张得……

谈到张良的籍贯争议颇多的“热闹”现象,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明白:“(张良)父平,相王、悼惠王”,因此,张良的故乡在禹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郑中智先生推断说,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5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41年,父亲张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而新郑当时系韩国的国都所在地,张良家当在韩都新郑。张良的父亲张平卒于公元前250年,当时张良应当还很年少,因此,张良的出生地当在韩都。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始皇消灭了,此时正值张良的父亲张平死后20年,郑中智先生据此推断,在韩国灭亡时张良至少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了。韩国灭亡了,张家的大厦也随之轰然倒塌,因此张良对秦始皇无疑结下了国仇家恨。

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张良终于以重金求得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动60公斤的大铁锥。等秦始皇出巡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埋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锤偷袭秦始皇的銮驾,可惜误中副车,没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上下连续10天大肆搜捕刺客。

壮志未酬的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江苏的下邳躲避了9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聚集了百余人参加了反秦的农民战争,投奔了刘邦。精通兵法的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最终消灭了秦国,为韩国报了灭国之仇。夺取天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成为名垂青史的不朽人物。

根据史实,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编辑赵宪立也认为:既然张良是韩国五世相门之后,张良的先世必然世居于国都所在地新郑,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居住。韩国灭亡时,张良家仅家僮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只能在韩都才有。据此推断,张良的出生地在韩都新郑。

拾履得书:

传说张良智慧来自神助

投奔刘邦后,张良辅佐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烧栈道瞒项羽,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楚汉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英布、联络彭越、倚重韩信、共同抗楚的计谋;有意与项羽的叔父项伯交友,以财物贿赂项伯,通过项伯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鸿门宴”,使刘邦免遭杀身之祸;鸿沟议和后,谏议刘邦乘项羽依约退兵之机追击楚军,勿使纵虎归山……

逃到下邳的张良后来成为一代杰出的谋士,他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传说张良是得到了仙助,《史记》等史籍对这个传说有详细记载,智慧来自神助的传说使张良的身上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有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游玩。经过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白发老人面前时,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吩咐张良:“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闻听此言,张良很气愤,但见老人年纪比较大,就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又得寸进尺地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强压怒火,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后老人笑着离去,但走了一里多地后,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小子有培养前途!5天后,你还来这里见我。”

5天后的一大早,张良依约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满脸怒色说:“年轻人和老年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回去!5天后再来!”

又过了5天,张良鸡鸣之时就前去赴约,但还是迟到了,老人又让他5天后再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出发,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张良的真诚经受住了老人一连串考验,老人高兴地说:“这样做才对!”然后拿出一本书说:“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为帝王之师!”说完飘然而去。

天亮后,张良发现老人送的书竟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后,张良手不释卷,果然成为智谋奇才。

谈到“拾履得书”一事的真伪,郑中智先生笑着说,此事应当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当初,张良曾经是个“愣头青”,年少气盛,血气方刚,史籍记载,直到“居下邳”时,张良依旧“为任侠”。不过,在“居下邳”的几年中,张良实际上处于反思学习阶段,可能学习了姜太公的很多军事思想,渐渐走向成熟。在封建社会,某些人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利用群众的迷信思想,杜撰出一些神话为自己服务,在当时这种手段相当管用。张良可能杜撰出这个神话,借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

性格决定:

张良因何不称王

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辉煌的汉朝,张良功不可没。刘邦曾赞扬说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汉初三杰”。有句名言道,“不想当元帅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细读历史,很多人不免生出这样的遗憾:张良为何只是老老实实地屈居人下做谋臣,而不去称王?他的主子刘邦系痞子出身,为什么却能当皇帝?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不是没有为王的雄心,实际上他也有称王的机遇。陈胜起义之初,张良也曾聚众百余人,为何他不去称王,而一心要去投奔刘邦呢?因为在古人的脑子里,忠君忠主的思想比较重,这种思想也可能统治着张良。

郑中智先生说,张良的城府很深,就像下橡棋一样,常人只能看一步,张良却能看三步。张良对时事看得很透,历代君王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坐上王位的,而张良却不是这样的人。张良还有自知之明,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做王的政治手腕,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充其量就是块做谋臣的“料”,他与刘邦只能是“帅才”与“将才”的关系。如果勉强为之,不一定会成功。

赵宪立认为,张良的胸襟也决定了他不会称王。当初,张良投奔刘邦的目的在于报国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秦朝推翻了,张良目的也就达到了。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刘邦封侯,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作为封邑,但张良只要一万户,张良还说了一通肺腑之言,《汉书列传》记载的张良的这段话就足以说明问题:“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兔死狗烹:

张良为何能独善其身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包括韩信、张良、萧何在内的7个异姓功臣为侯,委以重任。但过了没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开国功臣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局。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迷。 郑中智先生介绍说,在功成名就之后,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张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老却激流勇退,称病不上朝,过起了闭门谢客的隐居生活。在封侯之初,张良便向刘邦表示,从此以后想学习“辟谷”、“轻身”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以求修道成仙。此后,张良便借口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不再过问政事。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封侯之后,张良“乃学辟谷”,声称从此之后要追求修道成仙。“辟谷”就是不吃饭。刘邦的夫人吕后当年就很不理解张良的行为,劝张良说:“人生那么短暂,你何苦自找罪受呢?”

郑中智先生分析说,张良的这些作为都是表面现象,其实是“明哲保身”之举,这也是张良的一个计谋。以张良的聪明劲,他早就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明白这样的历史规律:历代君王在创业打江山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他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在此时会得到尊重和重视,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难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后,君主们却不能和功臣们一同分享胜利的成果去坐天下了,他便会怀疑昔日的功臣“功高盖主”,怕功臣会威胁他的王位,“卸磨杀驴”是必然的。历史上开国功臣大多数结局都很悲惨,善始善终者能有几人呢?

郑中智先生认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良也早就看透了。所以,功成名就之后,张良见好就收,聪明地“拍屁股走人”,去学道,去游玩,闭门不出,逐渐“名正言顺”地从官场中退出,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种超脱之举,才使得张良与众不同地落得善始善终的结局。 当初,张良曾劝韩信也要功成身退,可惜的是韩信不听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韩信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在被杀之前,韩信曾发出了那句流传千载的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应当说,“兔死狗烹”的结局张良早就心明眼亮了,这说明张良想得高远,看得透彻。张良之举虽说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张良也只能如此。

张良能安然无恙,刘邦的老婆吕后也起了很大作用。郑中智介绍说,有段时间,刘邦欲废掉吕后的儿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想保住儿子的王位,却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她找到张良求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刮目相看,就不会废掉太子了。”吕后按照张良的计谋而行,果然使儿子的王位得以保全,吕后当然对张良十分感激。通过这件事情,颇有计谋的张良自然又多了一把“安全锁”。从这一点上说,还是张良的智谋救了他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

  • 揭秘:中国历史上“功败垂成”的五大草莽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各式各样的英雄。而在这些英雄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接下来小编要来说的这五位呢就是最后功败垂成的。一、道人张角东汉末年,一场被后人称为“黄巾”的大暴动如疾风暴雨席卷中原。组织者张角,翼州巨鹿人,太平道的教主。建宁年间(168---172),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

  • 是情敌还是姐妹:揭秘咸丰死后慈禧迫害丽妃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过电影《垂帘听政》的读者一定对电影里慈禧残酷迫害咸丰帝的另一个妃子丽妃的情节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与丽妃是一对情敌。丽妃千娇百媚,能歌善舞,深受咸丰的宠爱,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里。一心想要承宠、费尽心机往上爬的慈禧对她妒恨不已。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实现垂帘听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实

  •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卖身为奴的公主的悲惨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

  • 冒辟疆简介: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冒辟疆的传奇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他在南通历史上颇有名气,作为明末著名的“四大才子”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数十年如一日赈济灾民的善行义举,以及他始臻完善的水绘园及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都为后人所颂扬。简介——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

  • 曹魏五大将之首:谁是三国正史中曹魏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五大将之首是谁?按正史记载,作为浴血沙场能征善战的将军,张辽当为曹魏阵营的第一人。《三国志》将张辽列为曹魏五大将之首。王歆更赞曰:“曹魏多名将,而张辽为第一。”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县人(今山西省朔州)。《三国志·张辽传》中曾提到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张辽的先祖聂壹

  • 揭秘三国中让枭雄曹操真心痛哭的几个牛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世人皆云刘备爱哭,殊不知曹操也常流泪。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向以硬朗、苍健、气势恢弘的姿态处世,并卓尔不群地屹立于历史长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吞天吐地之志的铁腕人物,也常常为他人潸然泪下。在记载三国时期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本)中可见一斑。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最荒唐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金星又称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在古代它是一颗让人恐惧的行星,当它出现在不该出现的轨道或时间点上,解释星相的官员便认为灾祸将降临人间。据《旧唐书·李君羡传》载,贞观初年,刚夺得皇帝宝座的李世民听到太史令奏报“太白频见昼”这一可怕消息。太史令解释道这次金星昼现预示着“女主昌”,加上京城谣言“

  • 盘点:中国历史上那些因误服春药而亡的皇帝们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徐福为秦始皇寻长寿药,一去不复返,不知是借机跳槽,不跟嬴政合作了,还是发生了海难,或者是寻不到长寿药怕回来杀头?或者是寻到了,却自己享用起来?徐福如果真的寻到了长寿药,让嬴政吃了,嬴政就不会暴毙吗?他可是严刑酷法,杀了不少人。人是可以杀死的,他就想不到自己也有可能被人杀吗?服了长寿药,再服刀枪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遭到人民公审的皇帝周厉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商朝末年,天资聪颖的商纣王精神失常,他不但在宫廷中大力提倡浪费光荣的消费观念,搞起了酒池肉林,还特别喜欢把人剜心掏肝,剁成肉酱什么的。没多久,纣王的行为便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和民怨的沸腾,西岐境内的周武王姬发趁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伐纣大革命运动。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姬发神采飞扬的建立了大周王朝,定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