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代好宦官大盘点:揭秘明朝史上六大贤德太监

明代好宦官大盘点:揭秘明朝史上六大贤德太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76 更新时间:2024/1/21 22:58:20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宦官王国,被视之为历史上太监祸国殃民的巅峰时代,有人甚至说大明江山是在宦官的祸害下,民穷财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其实不然,明代宦官中有珠玑,除却祸国殃民的坏太监外,也有力图救正时弊缺失的正直太监,并不全是毒瘤。

最有名的当属郑和莫属,除此之外,还有太监张永和张敏,都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六位明朝贤德的太监!

1、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英雄

朱元璋和朱允炆在位的时候,为了朝政的稳定都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可朱棣起兵的时得到过宦官的支持,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太监们又趁机重返了政坛。永乐三年(1405年),宦官郑和奉朱棣之命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表面上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强大,实际上却是为了消除朱棣心中的疑虑,出海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郑和一行人顺着中国的海岸线南下,一直到了南洋的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都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为了不白走一趟,郑和决定征服周围的小国,让他们给明朝进贡。郑和首先到了三佛齐岛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这个小国本是广东人王道明一手创立的,但后来被爪哇国征服改名为旧港,没过多久,海盗陈祖义又占领了这块地界,在当地称王称霸。

陈祖义一开始听说明朝使臣送来了大礼,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好酒好肉款待郑和,但当郑和提出每年给明朝进贡的要求时,陈祖义却一口回绝。堂堂大明难道还怕他一个小小的岛主么?于是明军两三下就制服了陈祖义,并让周围的小国通通俯首称臣。

郑和载誉而归,朱棣兴奋异常,所以没过多久,郑和又再次出使海外。郑和这一次突发奇想,他带着船队一直朝西航行,首先到达了锡兰国(今斯里兰卡)。锡兰是一个岛国,岛上土著人的酋长叫做亚列苦柰儿。亚列苦柰儿起初见到郑和也是满脸笑容,但当郑和说明来意后,亚列苦柰儿立即沉下脸来,打起了坏主意。

亚列苦柰儿平时喜欢畜养一些猛兽,岛上的居民只要惹他不高兴,那么这些豺狼虎豹就有机会美餐一顿。过了几天,亚列苦柰儿邀请郑和参观猛兽打斗,郑和起了疑心,装病不去。亚列苦柰儿知道计谋败露,于是带了千把个士兵前去袭击明朝的大船。明军船坚炮利,打得亚列苦柰儿的部队鬼哭狼嚎。亚列苦柰儿不死心,又放出一群猛兽朝明军冲来,这时,只见火箭和炮弹雨点般地落在地上,把这些禽兽炸得东倒西歪,最终,郑和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锡兰。

出使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郑和不仅使得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突飞猛进,而且还开拓了远洋贸易的线路,所以郑和对航海事业的贡献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哥伦布。

2、张永——搞垮刘瑾势力的重要人物

元老李东阳参见朱厚照,请求他停止征收军粮,安抚民心,朱厚照顾不得刘瑾的反对,当即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派遣泾阳伯神英和太监张永,前去镇压叛党……可大队人马刚走不久,京城就接到了破获叛党的消息,朱厚照便让泾阳伯神英返京,并命令张永和杨一清到宁夏安抚军民。

杨一清在前往宁夏的途中和张永谈得很投机,二人说起刘瑾的罪行都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杨一清叹息道:“刘瑾是我朝一大祸害,可谁也拿他没有办法,这该如何是好啊!”张永小心谨慎地回答:“刘瑾今非昔比,他现在羽翼丰满,爪牙遍地都是,要想铲除他的势力并不容易啊。”杨一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小声地告诉张永说:“你也是皇上的宠臣,这次回京,你趁汇报工作的时候,将一份伪造的书信交给皇上。信中就写,朱寘鐇其实是想联合刘瑾一起造反,才害得天下大乱。我认为皇上英明神武,一定会将刘瑾绳之以法,到时候你就是流芳百世的功臣了!”

张永忽然皱起了眉头,他担心这样做行不通。杨一清接着劝说道:“其他人指责刘瑾,皇上未必相信,但你的话皇上是要听的。如果皇上不信,那么你就大声哭泣,以死相威胁。如此一来,皇上必定会被你打动的。”听了这番话,张永当即坚决地说道:“好!为了报效皇上,就拿我这条老命,同刘瑾拼了!”。

3、张敏——挽救明孝宗的功臣

孩子诞生后,纪淑妃知道自己无法抚养,所以就忍着心痛把孩子交给了太监张敏,让他将孩子处理了。张敏知道这是皇帝的骨肉,所以没有下毒手,他将孩子藏在了密室中,独自喂养。被废黜的吴皇后偶然听说了此事,也经常到安乐堂替孩子喂奶。

一无所知,所以他将唯一的儿子朱祐极封为太子,可朱祐极实在命短,没多久就身患重病而亡,使朱见深悲痛欲绝。当时宫廷里的很多人都知道,朱祐极的死和万贞儿有必然的联系,但万贞儿势力庞大,爪牙众多,因此让知情人都成了哑巴。

转眼间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太监张敏冒着生命危险,告诉朱见深,说他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就住在西宫。朱见深喜出望外,急忙跑到西宫,抱着自己的骨肉泪流满面,给他取名为朱祐樘,并封纪氏为淑妃。大学士商辂担心朱祐樘会遭万贞儿的毒害,所以上书朱见深,建议让纪淑妃亲自抚养朱祐樘。

此后,宫内喜讯不断,邵宸妃生了朱祐杭,张德妃生了朱祐槟,还有姚安妃、杨恭妃、潘端妃和王敬妃也陆续生了男孩子。此时,最伤心的人莫过于万贞儿了,她气急败坏,竟然用毒酒杀害了纪淑妃。张敏听到纪淑妃的死讯,知道自身难保,最后吞金自杀。

此外,《明史·宦官传序》也明确指出:明代宦官,“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

4、怀恩——稳定政局的重要人物

怀恩是苏州府人,本来姓戴,宣德中入宫后,才赐姓怀。另说高密(今 明宪宗属山东)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由于任事恭谨,成化时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当时汪直掌管西厂,梁芳、韦兴等亦很得宠,但怀恩辈分比他们高,性情又耿直,识义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来进谏;又廉洁不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怀恩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如有个叫阿九的宦官,他的哥哥因犯罪被官员刘大夏笞打责罚。阿九向宪宗诬告,捕刘大夏入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释出。员外郎林俊因触怒宦官,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怀恩于是冒死力谏,宪宗用墨砚掷他,使他头破流血,但怀恩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宪宗后来还是让步了。

怀恩在用人上也极为严格。有个叫章瑾的向他行贿请求做锦衣卫镇抚。但是怀恩说“镇抚掌管诏狱之事,怎么能够以贿用人”,拒绝了这人的要求。怀恩还有过人的胆识,不迷信怪异。据说京师曾经出现一种怪物,此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窗,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以至京城惊扰。一天宪宗上朝,侍卫见怪物而哗,连皇帝都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的护持皇帝。在古代,立太子是关系国家根本的大事。怀恩在这一点上也能坚守正义,保持了太子地位的稳固,稳定了政局。后来怀恩死后,皇帝赐以“显忠”的祠额来褒奖他。纵观怀恩一生的所作所为,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5、李芳——敢于直谏的太监

李芳,明穆宗时内官监太监。因忠言进谏,惹怒明穆宗,下狱。

在隆庆年问,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倾陷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一次,工部尚书徐杲等人在修理卢沟桥时,贪污了官银数万。李芳查明属实,上书劾奏,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徐果审讯,追赃发遣。穆宗这个皇帝挥霍无度,每年要从民间征发粳米4500石,白青盐30000斤,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李芳上奏皇帝,要求减少征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赞扬他能够知道节俭费用爱惜百姓。其实对于爱财如命的穆宗来说,表面上对李芳赞赏有加,而内心却是恨他的,因为李芳影响了自己的享乐。后来又由于李芳公正无私得罪了其他一些宦官,他们在皇帝面前说李芳的坏话。终于穆宗借口李芳在内事上无礼而把他逮捕入狱。其实,只不过是李芳敢于直谏,违背了皇帝的心愿而已。

6、陈矩——力图纠正时弊的权阉

陈矩(1539—1607),字万化,号麟,北直隶安肃县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二十六年(1547)被选入宫,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在司礼监服役,当时年仅九岁。

明神宗时期的太监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陈矩兼掌东厂,权力很大。但是陈矩为人正派,自称要谨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在万历十一年,出现了“妖书”大案。此案涉及到宠妃和太子,皇帝下令要穷究,许多官员想乘机陷害异己者,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陈矩负责办这个案子,他顶住了权臣的嘱托,只抓了有罪的生光便结案了,拯救了大批被无辜牵连的人。他掌管东厂期间,是东厂抓人最少,京师秩序最平稳的一段时间。他生活俭朴,淡于名利,但雅重学术,爱好诗文书画。终观其一生,陈矩是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权阉。

由上可以看出,在明代的宦官史上,确实出现了一部分以修身重道、匡济天下为立身处世宗旨的宦官。他们或者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或者在政治上为明代的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或者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他们虽身处残疾,却能够不随波逐浪,不趋炎附势,而能廉洁自律,耿介忠诚。往往在文官集团整体腐败的过程中,一些被视为宝贵的道德信条竟然是由宦官来体现和坚持的。

他们同时期正直的官员能够身处其中而头脑冷静,对当时宦官的所作所为、为人品性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在审视明代宦官的过程中,决不可因部分宦官的窃柄弄权、纳贿行恶而忽视了另一部分宦官在那样的环境中能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决不能因部分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恶劣行为而使我们形成某种僵化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到我们对明代整个宦官阶层的正确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史上唯一被老婆挤兑得离家出走的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中国,皇帝肯定是个最风光的职业,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却受不了家中老婆的气,甚至连自己最最心爱的东西都保护不了,这不,有一天真想不开了,伤心之下骑着一匹千里马独自离家出走,这事肯定是闻所未闻的,这个可怜的男人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自有史记载以来,最著名的“母狮子”恐怕要算独

  • 揭秘:中国历史上因请客死在酒桌上的荒唐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叫做“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可谓无奇不有,其中就包括“革命因为请客吃饭”!《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中山国的国君大宴宾客,司马子期在座,席间中山君为宾客们分食羊羹,但是“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没有分到。于是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以一杯

  • 揭秘:玄武门唐太宗李世民杀兄与李渊脱不了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安于享乐,不再对政治事务像以前那么关心了,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他作为父亲,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

  • 揭秘:农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靠杀人取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

  • 揭秘慈禧另一面:像个小姑娘 化妆品香水一大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太后总是先梳头后洗脸,她就像年轻女孩儿一样精心打扮,如果太监梳得不合适,她就会像个小姑娘一样大惊小怪地指出来。她有几十种瓶瓶罐罐,装满了各种香水和香粉,还有很多香皂。等洗完脸,她先拿一块软毛巾轻轻擦干,然后再洒上用蜂蜜和花瓣制成的花露水,扑上一种味道浓郁的粉红色香粉。入住宫中正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所

  • 揭秘“谋圣”张良的千古之谜:张良为何不称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张良。张良被誉为“谋圣”,他的名字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的14位圣人。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在张良身上涂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张良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

  • 揭秘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

  • 揭秘:中国历史上“功败垂成”的五大草莽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各式各样的英雄。而在这些英雄中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接下来小编要来说的这五位呢就是最后功败垂成的。一、道人张角东汉末年,一场被后人称为“黄巾”的大暴动如疾风暴雨席卷中原。组织者张角,翼州巨鹿人,太平道的教主。建宁年间(168---172),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

  • 是情敌还是姐妹:揭秘咸丰死后慈禧迫害丽妃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过电影《垂帘听政》的读者一定对电影里慈禧残酷迫害咸丰帝的另一个妃子丽妃的情节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与丽妃是一对情敌。丽妃千娇百媚,能歌善舞,深受咸丰的宠爱,根本不把慈禧放在眼里。一心想要承宠、费尽心机往上爬的慈禧对她妒恨不已。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实现垂帘听政,成了大清皇朝的实

  •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卖身为奴的公主的悲惨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