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江夏王李道宗究竟是如何陷害薛仁贵的?

江夏王李道宗究竟是如何陷害薛仁贵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265 更新时间:2024/1/29 22:09:18

江夏王李道宗字承范,爷爷是毕王李璋,父亲是东平王李韶。论辈分江夏王李道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叔父,但是他的年纪却又跟李世民相仿。高祖李渊登上皇位后,封李道宗为略阳郡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唐朝守军和贼寇刘武周在度索原交战,守军裴寂不敌,于是刘武周的军队就一直向河东城逼近。当时李道宗只有十七岁,跟在李世民身边一同讨伐刘武周。一日,李道宗与秦王一同登上城楼,观望对面的敌军,李世民对李道宗说:“那些个贼寇想要邀请我跟他们决战,你觉得该怎么办?”

李道宗回答说:“刘武周一路打过来都是胜仗,他的士兵们一定士气很高,我们要避其锋芒。而且他们这群乌合之众团结不了多久,我们只要在坚持几日,他们的士气必定下去了,而且他们的粮食应该也坚持不了几天了,这样我们就能不战而胜了。”秦王也正有此意,后来敌人真的因粮食耗尽退兵了。

李道宗因为有退敌之功,于是被高祖封为了任城王。后来同李靖一起率军征讨突厥,大胜,并且还擒获了颉利可汗,于是被改封为江夏王。一生中参与了许多场战争,包括唐朝的统一战争,对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丽的多次开拓疆土战争,为大唐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晚年因为与长孙无忌等人不和,被诬陷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的谋反有联系,于是被流放象州后病死。

李道宗如何陷害薛仁贵

在小说《薛家将》中,李道宗被塑造成了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一直陷害忠臣薛仁贵的主力。在小说中,李道宗也不再是江夏王,而是叫做成亲王。在唐太宗李世民召薛仁贵回京之际,开始了陷害薛仁贵之路。那么李道宗是如何陷害薛仁贵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十分想念薛仁贵,于是在长孙皇后的建议下,将薛仁贵从山西调回长安,常伴左右。薛仁贵听到这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激动。赶到长安后,薛仁贵骑马往皇宫方向赶去。忽然一人拦住了他前进的道路,原是成亲王李道宗的家丁。家丁自称成亲王想与薛仁贵见见。薛仁贵听后,心想成亲王身份尊贵,不去恐怕不妥。于是只能随家丁一起前去拜见李道宗。

李道宗一看见薛仁贵,就对他嘘寒问暖,还硬要将他留在府中吃饭。薛仁贵称自己赶着要进宫面见圣上,下次再吃。李道宗就说自己让人带个信给皇上就行了,于是薛仁贵就留下来喝酒。可是才喝了三杯酒,薛仁贵就觉得头昏昏沉沉的,他开始觉得不对劲,想要站起来,却突然眼前一黑,昏倒了。

那么李道宗要如何陷害薛仁贵呢?这时李道宗的第九位王妃张美人,就怂恿李道宗将昏倒的薛仁贵抬到翠云公主的床上,再让翠云公主将自己弄得蓬头垢面一点,跑到皇上那里去告状,说薛仁贵强行无礼。但是翠云公主为人正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争执间,李道宗失手到死了翠云公主,于是就顺水推舟,将翠云公主之死推到薛仁贵的身上。进宫去告状。唐太宗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恼怒。立刻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将他开刀问斩。

李道宗的女儿

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唐朝初期重要的将领之一,一生中为大唐的江山立下了无数的功劳。那么他的后代是否也是与他一样,为家族争光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道宗的女儿。据说李道宗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大家到底为什么会做这个猜测呢?大家所找出的依据是:李道宗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负责护送文成公主进西藏,松赞干布到青海来迎接时,见到道宗,“执婿礼甚恭”。就凭借这五个字让许多人都深信李道宗的女儿就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前来唐朝求亲时,被作为唐朝的和亲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唐朝皇室远支的宗室女。公元641年的正月十五,唐太宗李世民将宗室女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的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虽然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是在吐蕃还是有很高的地位。吐蕃书籍《贤者喜宴》中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为吐蕃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气。

吐蕃人传统要用赭色制土涂在脸上,因为这样可以驱邪避魔。将这个土抹在脸上,实在是十分的不方便,还阻挡了人本身的面貌。于是,文成公主有一次委婉地向松赞干布提出这个事情后,松赞干布就下令取消了这项习俗。一开始,还是有许多人反对这个提议的,但是渐渐习惯了,觉得反而轻松方便了许多,于是,都感谢文成公主帮他们取消了这一条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太监是谁?被判凌迟3357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谁死得最惨,被凌迟的太监,历史上有没割的太监吗

    明朝末年是一个宦官当权的年代,故而有很多历史著名的权监涌现于那时。同时,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史上死的最惨的太监也是出于这个时代。明朝正德年间,北京城的金銮殿上出现了一个千年未有的现象:在龙椅上坐着的是明武宗朱厚照,在一旁垂手侍立的,是另一个“皇帝”——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刘瑾。这种怪象的出现,要从武宗刚

  • 同治皇帝纵欲身亡 是谁把他带到邪路上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第二次附体求解脱,李世民附体说了什么,同治帝死因之谜

    慈禧此人擅弄权术,对于亲情较为淡薄,虽然同治帝是她的孩子,但实际上两母子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同时,慈禧对于教养的事情也并不感冒,因而同治帝“得纵恣自由”,玩得比较野,甚至养成了惯性,也有人说,有其母才有其子,同治“跳荡游冶”是得了慈禧的遗传。同治好玩,凡是那些蹴踘、弄舟、演剧之类的事都玩得不亦乐乎。

  • 揭秘:刘邦收服“汉初三杰”的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邦的黑历史,刘邦笼络人心的手段,刘邦的女人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在推翻暴秦之后,两支义军逐鹿中原,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帷幕。当时,楚强汉弱,但最终,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却打败了强大于己数倍力量的项羽集团,取得政权,建立了大汉王朝。造化弄人,但绝非无缘无故。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之后,刘邦有天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刘邦有些得意,就问手下群臣,“

  • 秦始皇的一生杀过多少人 想想都觉得可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曝光,秦始皇为什么只活了49岁,秦始皇的女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森森白骨之上,但是秦始皇所“杀”掉的人远远比其他朝代的多,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秦始皇所“杀”掉的人数。1: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此期间秦始皇共发动战争22次,在这22场战争中死去的人有多少呢?网络配图 据记载当时是死了166万人,但这也只

  • 朱元璋火烧功臣楼 为何徐达没有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和徐达,徐达简介,朱元璋为何要杀徐达

    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有许多功高的大臣,是朱元璋非常忌惮的,他们随着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但是朱元璋怕这些功高盖主的大臣们,起了反心,如果自己活着他们不敢做什么,如果自己死后,我的子孙当了皇帝,也驾驭不了这些大臣,为了庇护自己的子孙,朱元璋便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功臣楼,表面上为了表彰这些有功的臣子,其实朱

  • 明宪宗畸恋万贵妃 奇特的恋情总有奇特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观,明神宗宠爱郑贵妃典故,雨化田和万贵妃

    明宪宗朱见深一生中最宠爱的女人是万贵妃。万贵妃是诸城人,四岁就被选入宫中养育。这个年纪,对于故乡、对于家人的记忆基本是零,万贵妃可以算是生在皇宫之中,长在皇宫之中。最早她是在孙太后的宫中做宫女,问题在于,为什么万氏这么早就被选入宫?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子在宫里能干什么?令人困惑。网络配图万氏长大以后,再

  • 光绪帝要挨打,见大臣像复读机问“丰熟否”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折子批复,光绪帝死因,康有为和光绪帝对话

    清朝的皇帝中,活在慈禧太后阴影下的同治帝和光绪帝比较尴尬,终生没有掌握过实权。相比之下,光绪帝尤其凄惨,不能御宇天下也就算了,连做皇帝形式上的尊严也荡然无存。按照慈禧的安排,光绪1889年大婚后开始亲政,实际上,一切朝中大事,仍取决于慈禧。光绪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根本做不了主。

  • 崇祯皇帝没有杀袁崇焕,明朝的命运会改变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袁崇焕不死能保住明朝吗,袁崇焕是好的还是坏人,崇祯该不该杀袁崇焕

    大家都知道明末著名儒将袁崇焕,初出茅庐第一战,就在宁远城打败了“百战百胜”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都说袁崇焕是明朝最后的支柱,也不知道崇祯皇帝朱由检是脑袋撞墙了还是进水了,反正是一时疑心就杀了,皇帝就是这么任性,也没办法呀。网络配图我是说如果崇祯皇帝朱由检忽然变的心胸宽阔了,不计较袁崇焕的傲气和当年皇太极

  • 揭秘唐朝奸相李林甫为相19年不倒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什么样的人,唐朝宰相被杀案,郭松龄的真实为人

    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大权独揽,居相位19年,专政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我认为李林甫为相19年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需要李林甫那样的小人替他办事!图片来源于网络稍微懂事一点儿的君王,都懂得为君者要识人,要“近君子,远小人”的道理。但是,历代君王多会重用一些“是鬼不是人

  • 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义府和李林甫,李林甫研究,科举考试第一名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图片来源于网络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