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最强硬的皇帝 却害怕一恨之入骨的小国

最强硬的皇帝 却害怕一恨之入骨的小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42 更新时间:2024/1/24 18:38:00

众所周知,日本最服的就是隋唐帝国,对隋唐帝国那是毕恭毕敬,连倭国改名日本,都要请求我们的女皇武则天批准。然而,对明朝他们是立而不拜。不过据此判断日本对明朝轻视,那也太武断了,在日本论坛上,很多年轻人说:“太祖朱元璋是中华史上最高的英雄。”“光复中国的圣人皇帝,天下的楷模”,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反应了在日本年轻一代的心中,对明朝的朱元璋甚至对整个明朝的历史,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肯定。那么为何明太祖朱元璋对日本满腔怒火,说日本是他生平最厌恶的国家呢?

网络配图

说起朱元璋对日本的鄙视,用深入骨髓也不为过,他经常对大臣和子孙说,日本是反复无常的跳梁小丑,其心可诛。就连在一首夸赞日本进贡的折扇的诗中,都不忘骂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梁小丑,并在结尾写道:“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异常动向。洪武初年,日本国王两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贡,竟都被朱元璋拒之门外。朱元璋不仅不接收日本的贡品,还把前来出使的日本使者软禁在四川、陕西的寺庙中,令他们没法回国复命。日本竟然要中国册封他们,朱元璋置之不理,一直到朱棣即位,才颁赐给他们一块金印,正式册封为“日本国王”。

值得奇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上列出了十几个“不征之国”,日本就赫然在列。对这些“不征之国”,朱元璋的说法是这样的,吾恐后世子孙,仗着中国强盛,贪图一时之功。说明太祖是很谨慎的。而且那几个国家对于中国而言,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不值得耗费兵力去攻打。但是,不派兵攻打是一回事,内心接受与否又是另外一回事,除了日本之外,朱元璋对其他国家的朝贡都是接纳的,唯有日本,好几次将他们关在大门外,任他们把嘴皮说破,都不会给点好脸色看。而对于朝鲜呢,朱元璋的态度又是不一样,不仅仅给他们赐予国号,而且他的后宫还有10多名朝鲜后妃,与朝鲜的关系可见一斑。琉球国就不用说了,明太祖派使臣带诏书亲自去,赐给他们国号,还赐给他们汉姓,让他们成为明朝的藩属国,置于明朝保护之下。

网络配图

太祖为何如此反感日本?日本不也诚心诚意来朝贡吗?原因是太祖并不是一般人,他能洞悉日本民族的劣根性,说实话,日本跟匈奴有点像,都是欺软怕硬并且反复无常,没有常性,没有骨头,“力”字当头,没有道义可言。谁打的过他们,他们就服谁。之所以对明朝存有几分畏惧,是因为明朝的实力远非他们可及。

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时期,倭寇一边请求上贡,一边在东南沿海作威作福,无恶不作。当时称之为“倭患”。洪武十四年时,入侵次数竟高达每年两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剿灭这帮害虫,朱元璋绞尽了脑汁。早在洪武二年的时候,明太祖就想震慑日本人一下,他派使者送去一封措辞很严厉的信,日本的执政者并不知道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他们一直以为是蒙古,大家知道,日本是很讨厌蒙古的,一直是亲宋而反蒙的,所以他们态度极其恶劣,斩杀使者五人,其余的都关起来了。太祖非常震惊。但以大局为重,第二年,他还是派使者去日本。可怜的使者赵秩经过九死一生,才没被怀良亲王一刀宰了,还送去一些土特产让他拿给明太祖,并且把之前抓的人放了。

后来朱元璋了解到,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日本另有天皇。于是太祖很失望,觉得自己想通过外交来缓解“倭患”不太现实。洪武十三年,日本来朝贡,没带任何正式文件,只带了一个征夷将军的书信,文章写的嚣张至极,朱元璋大怒,拒绝接见日本人。第二年,他们又恬不知耻的来了,朱元璋推辞不过,只得让礼部写一封回信给那个征夷将军,回信措辞严厉,但他没想到,日本也回了一封文采斐然,措辞强烈的信,看的朱元璋血气上涌,越发痛恨不已。然而明朝此时刚刚建立,虽然当时有大将军劝他率军东渡,攻打日本,但为了明朝基业的稳定,他还是没有同意。

网络配图

而且日本孤悬海外,又生性狡猾,明朝对日本就像老虎咬刺猬,就算胜了,也得不着太大的好处,如果只是“教训”一下,却要付出明朝许多将士的性命,亦不值得。何况海上风高浪急,一有不测,会出现忽必烈征讨日本时的惨败情形。换句话讲,他汲取了蒙古穷兵黩武终至亡国的教训,暂时忍下这口恶气,也不失为一个有胸襟、有战略眼光的帝王的策略。

史载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对蒙古皇室并没有采取杀戮的策略,而是优待,对投降的蒙古骑士编入军中,对于一般的蒙古人,太祖发出告示,说他会一视同仁,当然,前提是必须成为“顺民”。其实明初,太祖是搞了一次大屠杀的,据说塞北地区某个城市,10万人被杀,城市被焚毁。而在北驱蒙古的途中,仇恨的汉人一路劈杀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分投降不投降的一律杀死,以至于到了河北,蒙古人无不崩溃奔逃。元大都的场景异常惨烈:80多万人口的元大都城中只剩1.3万人,元顺帝逃往上京,大将军徐达下令追击,遇者一律斩杀,凶悍的中国大汉铁军一路劈杀,所谓的蒙元皇帝元顺帝手下随从人等“枕尸二十里”,“道路相死,十之八九”,先锋常遇春到了张家口,以为到了“靼子界”,下令部队不封刀,“杀五百里”,路上很多不能辨别的人也被斩杀了,一路上都是尸横遍野的蒙古鞑子和色目回回,不下数十万。由此可见,太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是十分仇恨日本的,明朝刚刚建立,基业未稳,所以只得忍住怒火,正因太祖的理智,才有大明王朝数百年的繁荣。而对于蒙古,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杀掉的人表明的是他的态度,而没杀的,则是他的忍耐。一个新建立的、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最需要的是风平浪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代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明英宗却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而被残害致死,他就是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历经曲折返回大明后,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应该说哥俩的矛盾,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哥哥犯了误国害民的大错,弟弟领导于谦等大臣力

  • 为什么说猛将岳云不敢用西瓜大小的锤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子岳云在演义小说中,用锤之名影响深远,还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文艺作品。在同类型的演义小说里,如岳云一样的猛将所使用的锤往往短柄圆头,锤头如西瓜大小。甚至引伸出了一个演义里的常用配置“四猛八大锤”。但这实际上是创作者的艺术夸张。这些猛将不可能也不敢用西瓜大小的锤子。而要解答这个问题则要

  • 三国演义之外华雄为何号称吕布之下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正史当中根本没有温酒斩华雄,咱就演义说演义。 在关羽一生中,最精彩的战例有几个,比如关羽的处女秀温酒斩华雄,比如关羽的代表战斩颜良诛文丑,比如晚年负伤的情况下和庞德战和等等,都广为人知。本文单说温酒斩华雄。 谁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神话呢?这好像不是个问题,按照一般读者的思维,还有谁成就了关羽呢?

  • 朱元璋用雷霆手段惩治贪官为何贪污屡禁不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草根出身的皇帝,他推翻元朝,消灭劲敌陈友亮并建立大明王朝,可谓是英雄帝王。他痛恨贪官污吏,建国后用雷霆手段处置贪官,最后贪官却屡禁不止,这又是为何呢?网络配图在历代的皇帝之中,朱元璋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可以说是最大的。我们都知道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深受贪官污吏们的剥削压榨,

  • 解密:史上最忠贞皇帝一生只娶一个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人”或者“三宫六院”这样的典故,意思就是当皇帝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了,虽然大家都知道酒色误国这个真理,可是历史上的众多帝王难道不懂?他们自然懂,但是由于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腐朽思想的洗脑,再加上为了社稷兴盛的需要,或者是宫廷权

  • 明朝张无忌为什么要把皇位让给了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读者在看倚天屠龙记的时候,认为最不合理的一个情节就是张无忌把皇帝的位置拱手让给了朱元璋,虽然这只是金庸武侠小说中虚构出的一个环节,但是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有这样的桥段展示就必然会受到读者的议论,很多读者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皇帝梦想,作为张无忌来说也不会例外,任何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把

  • 中国古代第一位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但他的死,却十分糊 涂,他竟死在一个古印度方士的手里,据《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十二月,他对身边侍臣谈到:“神仙事本虚妄, 空有其名。”唐太宗说,秦始皇上了方士的当,派遣数 千童男童女随徐福入东海求仙药,结果一去音信全 无;汉武帝求神仙,竞将女儿嫁给

  • 清军进关之后多尔衮曾经想与南明划江而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大顺军,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崇祯帝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朱由检“礼葬”,葬于田贵妃墓中。京师失陷,天子殉国,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辗转向南

  • 永琰败光乾隆家底:只顾游玩不顾百姓疾苦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非大清高宗乾隆皇帝莫属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在他在位期间达到鼎盛,后人称他是“十全老人”,他应该是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了,但是小编觉得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方面,乾隆好游乐,爱江南山水,败光了他爷爷、他爸爸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国库家底。使得乾隆晚期大清开始走向下坡路。网

  • 少年天子顺治为何对死去的多尔衮痛下狠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朝堂无父子,不论关系多亲的骨肉,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旦染指皇权,自然是有你无我,势不两立。君不见杨广毒死隋文帝,玄武门害死亲弟兄。君不见曹丕七步难子建,康熙膝下骨肉残。庙堂之上唯有争名逐利,背后耍黑枪,尽管表面上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背后的故事谁也不晓得,你与我都不是当事人。联想到清朝入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