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建大报恩寺塔是为了“报恩”还是“忏恶”

朱棣建大报恩寺塔是为了“报恩”还是“忏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56 更新时间:2024/1/20 12:54:42

永乐皇帝朱棣建造的大报恩寺塔曾在秦淮河畔雄踞了四百余年,是明代南京呈献给世界的“天下奇观”。但这座“中国之大古董”也让后人质疑朱棣建塔的目的,并不是他说的要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而是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忏恶”。

朱棣之残暴胜过朱元璋

历史上,朱元璋以残暴著称,他的残暴很大程度上是严惩腐败的一种手段,而朱棣的残暴则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他率“靖难”之师从北京打进南京城后,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极其恐怖的杀戮。其残暴之烈、用刑之酷超过其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戴名世说:“明成祖之恶,极矣。创为刳、剔、割、剥之刑,施于忠臣义士。”(《忧庵集》)“刳”指剖膛挖心,“剔”为削肉刮骨,“割”指断舌抉齿,“剥”为剥皮楦草。如此种种,皆令人发指。

人称“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因为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被灭“十族”。追随建文帝的忠臣义士没有一个能逃出朱棣的魔掌,甚至他的一些兄弟和皇亲国戚也难以幸免。朱棣还制造了“瓜蔓抄”这一历史奇冤。

景清是洪武十八年(1385)的榜眼。不少文章都说他的被杀是因为他身藏利刃上朝刺杀朱棣。但正德朝的宰相王鏊在《震泽纪闻》中记载不同:“文皇(指朱棣)渡江,驻金川门,百官出迎皆拜伏,独清植(直)立,骂不已……乃命左右抉其齿,且抉且骂。顷之,近前若有所,则含血直沁上衣。遂醢之。”

醢,是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但朱棣仍未解恨,“命籍其乡,转相攀染,至数百千人。谓之‘瓜蔓抄’,其村,今为墟焉。”因为景清不归顺,就将他剁成肉酱;又因为一个景清,便杀了全村人。说朱棣是恶魔不为过。

朱棣还将那些忠臣义士的妻妾女媳,押送军营供士兵轮奸;或发配到教坊(妓院),或赏给象奴(饲养大象的蛮人),任人蹂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就记载:“永乐初,发教坊及浣衣局,配象奴,送军营奸宿者,多黄子澄、练子宁、方孝孺、齐泰、卓敬(均为建文帝的忠臣)亲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告天文书》的内心流露

朱棣由于杀戮惨烈,负罪深重,常梦见景清等人追逐索命,因此惊恐而醒,寝不安席。明末张岱有这样的诗句:“文皇践祚数十年,未得一日安稳卧。”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樵夫在紫霞湖附近的山顶挖出两块石碑,某中一块是明代朝天宫道士刘渊然(道教长春派的创始人)奉朱棣的圣旨,为其登基举行“祭天”大礼时,祷告天神祈求保佑的文书刻石,称“告天文书”。这两块石碑后被官府送到朝天宫,藏在玉皇大帝像座中。清道光年间重修朝天宫时又被发现,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还为两碑写了跋文。

朱棣的《告天文书》中有这样的话:“手足且伤于前后,情怀有恸于死生。骨肉相残,几致屏翰之倾替;腹心构讼,幸兹家国之安全。”这段告白可说是他对杀戮忠良、“骨肉相残”内心忏悔的流露。所以金陵乡贤甘熙说:“观其文词,知文皇当日亦深有负疚于心矣。”(《白下琐言》)

朱棣的“负疚于心”还有一事可说。永乐二十二年(1424)的殿试,照例由皇帝亲自决定状元、榜眼、探花。考官们把推荐的三份试卷先后念给朱棣听,朱棣觉得写得都很好,点头同意。考官们拆去试卷上的封条露出考生姓名,呈给朱棣过目,以便填榜,布告天下。第一名状元名叫孙曰恭,第二名榜眼名叫邢宽。

古时书写是从上到下直书。孙曰恭三字中的曰、恭两字写得靠近,加上朱棣老眼昏花,看成了“暴”字,孙曰恭成了“孙暴”;而邢宽的邢字又与刑字同音,听起来就是“刑宽”,其意即宽大用刑。这触动了朱棣的内心痛处,他大声说道:“本朝只许‘邢宽’岂宜‘孙暴’!”尽管大学士杨士奇及其他大臣一再解释,朱棣仍然认为“孙暴”不如“邢宽”名字好听,用朱笔点邢宽为第一名。(事见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藉佛力以忏除恶业

朱棣通过残暴的杀戮攫取最高权力后的第二年,便下令建大报恩寺;永乐十年,又建大报恩寺塔。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朱棣建塔名为“报恩”,实为“忏恶”,也就是欲借佛力消弭心中杀伐过重的罪恶感。

“寺名报恩,报何恩欤?昔人诗云:‘九级浮屠篡逆灯。’噫!难逃一字也。”(《金陵待】征录》)金陵乡贤金鳌说的这“一字”就是“篡”,而篡权、篡位必带来血腥的杀戮。

比甘熙、金鳌说得更直白的,是清中期的两位著名诗人程晋芳和陈文述。程晋芳有一首《报恩寺》诗,其中有两句:“杀运乍终宜忓悔,慈恩难报托虚无”。陈也有《登报恩寺浮屠》诗:“靖难师来孰闭门,孝陵云树黯消魂。忠臣已尽神孙死,却建浮屠说报恩”。

陈文述还在诗序中说:“永乐之为此,殆自知杀戮过重,藉佛力以忏除恶业耶。”先贤们的共识,应是对朱棣建大报恩寺塔的深层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此人写下一句流传千年的诗,被误以为是李白写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只取一瓢前一句,经典咏流传里面的诗词,经典咏流传57首诗

    生活在现代,很多人都知道网恋有风险,网恋需谨慎。在没有见到真人之前,双方再怎么聊得来都有些不稳定;一旦对方的长相不符合你的理想状态,这段恋情就告吹了。这个道理古往今来都一样,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才子因为其貌不扬,错失了娶宰相女儿的机会。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 哲哲皇后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吗,那她们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皇太极为什么娶了哲哲,又娶了,哲仁王后谁是坏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哲哲皇后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说起历史上的哲哲皇后,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孝庄和海兰珠的亲姑姑,她雍容大度、高贵美丽,一生即使没有生儿子,依然稳坐皇后之位,也赢得了皇太极的敬重,哲哲皇后没有生下

  • 清朝唯一被处死的公主,哈达公主犯了什么罪?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沙特公主被处死,拜占庭末代公主,公主被杀

    通常来讲,公主都是金枝玉叶,就算犯下再大的过错,皇帝也会包容他们,在古代,并不存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情况。清朝的公主们也是一样,她们出身高贵,生活无忧,为什么会出现被处死的情况呢?而且皇帝还下旨凌迟,刀割300下,她究竟犯了多大的罪过?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 王昭君是如何变成公主的?一生传奇又充满不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昭君悲惨的一生,王昭君后人,王昭君文成公主是一个人吗

    王昭君是如何变成公主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和项羽的对决中,刘邦以英勇应战与耍赖皮相结合的方式胜出了,将天下变成了刘姓。刘邦回想起当年自己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又看看现在,已经一跃成为了天子,一路走来,颇多艰辛。因此,初登帝位的他特别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帝王生活,每天

  • 汉桓帝比起后来的汉灵帝有何不同?汉桓帝贵有自知之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灵帝宋皇后,大汉之我是汉灵帝,桓荣与汉明帝的故事成语

    历史上汉恒帝统治时期国家财政匮乏,遂公开卖官鬻爵,政治愈加腐败。桓宗本人爱好佛事,荒淫游乐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这些都只是野史秘闻,没有真正的资料参考。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提到东汉的汉桓帝时,往往把他和后来的汉灵帝相提并论,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也这样

  • 耶律倍在阿保机死后为何没有继承皇位?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耶律洪基后面的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女儿,完颜阿骨打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耶律倍的故事。在唐以后,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悄然崛起,这就是契丹。契丹人趁着五代时期中原内乱,大肆扩张,最终竟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大国。早在北宋还未建立以前,契丹人就已经建国,是为大契丹国,随后

  • 玄武门政变时,长孙无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玄武门宗将军,长孙无忌和李治什么关系,长孙无忌怎么被灭的

    关于长孙无忌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唐朝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不如

  • 从降服孟获到蜀国被灭只有40年时间 期间的孟获有支援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蜀汉和孟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诸葛亮降服孟获到蜀国被灭期间,大致间隔了40年,大家认为孟获还会活着吗?其实南中地区以孟获为首领,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初就不安分,只不过由于刘备力量大,南中地区在蜀汉政权快速发展稳定的时候表现得很顺服。但是当刘备去世,南中地区以孟

  • 李勣生病时唐太宗割胡须相救,为何后来有一定要处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唐太宗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唐初有一位超级牛人,他的名字叫李勣。他是三朝元老,更可以说是武则天的贵人,当年唐高宗在立武则天立皇后一事上,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一致反对,结果他一句话让事情得已转变,最终使得武则天登上皇位。李勣原名徐世勣,虽然出身于富二代,

  • 汉昭帝登基后,为何会继续选择与匈奴和亲?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帝为什么要继续与匈奴和亲?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众所周知,自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称帝以后没几年,就终止了与匈奴的和亲,开始了对北方匈奴的征伐,而后在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名将的英勇奋战之下,更是造就了“匈奴远遁,幕(漠)南无王庭”的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