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是怎么死的?李恪有几个孩子

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是怎么死的?李恪有几个孩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92 更新时间:2024/2/7 11:23:27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是隋朝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因为他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而且他从小的表现也十分突出,骑马射箭,读书绘画,样样信手拈来,再加上他的个性敢作敢为,因此李世民对于子怡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欣赏和疼爱的。甚至还动过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即便如此,他最后非但没有当上皇帝,反而因为某个人的诬陷而丢掉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当时唐朝的重臣,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个人,早年因为投奔李世民四处征战,又替他策划了夺取皇位的玄武门之变,再加上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先后册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司空司徒和中书令等重要官职,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位极人臣,再加上她皇后的哥哥的身份,更是有恃无恐,完全把持了朝政。在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时候,他担心长孙一族的荣耀可能会遭到威胁,表示激烈的反对,同时坚决支持自己的妹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李治。因此与李恪产生了嫌隙。在唐高宗永徽四年,他授命处理一代贤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谋反案,这原本跟李恪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对此怀恨在心的长孙无忌认为这是除掉李恪的好机会,于是他诬陷李恪也参与了此次谋反案,最后李恪和参与此案的人一起被处死,享年三十五岁。李恪实在是死得冤枉,本该做出一番功绩的人物就这样被陷害而死,让人不禁感到哀叹和怜惜。

李恪的墓一直没有被专家和学者确认,现在最疑似李恪之墓的地方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的锅杜镇羊元村附近,在这里发现了李恪的墓志铭,但是因为附近正在进行基础建设,这座陵墓破坏十分严重,要确定这里究竟是不是李恪的陵墓,需要经过详细的勘察和研究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另外关于被发现的李恪墓志,是由青石构成的,志盖的形状为覆斗型,上面用篆书雕刻了“大唐故李君之墓志铭”几个大字,周围有纹饰,品相还不错。墓志铭一共有三十一行,每行三十二个字,除去空格之后,一共有八百七十九个字,主要记述的是李恪的生平事迹以及他被杀害的原因和时间。墓志铭上标出撰写的时间是永徽四年四月,这跟史书上记载的时间是吻合的。但是墓志铭对李恪的评价和他被杀的原因则和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大的差别:在墓志铭的记载中,对李恪多以贬损之词,说他被杀是因为长期放纵不法,最终意欲谋反而被杀害的;但是在史书上则认为他是被当时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诬陷而死的。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才是可信的呢?这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我们都就知道,李恪死的时候,正是长孙无忌权力最大的时候:唐高宗李治是自己的侄子,自己则担任太尉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只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人有这个胆量把真相刻在墓志铭上?因此墓志铭上撰写的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在长孙无忌授意之下的谎言。还有一件事可以这证明墓志铭的虚假性:在长孙无忌被贬之后,李治马上就恢复了李恪的爵位,并追封他为郁林王,这里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长孙无忌的权力有多大。李恪,可能是唐朝历史上死得最冤枉和最委屈的皇室成员之一。他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文韬武略,才能出众,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和青睐,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皇后所生的儿子,原本没有资格争夺皇位,当时由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偏爱,他一度起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最终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大权在握的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而打消了。最后害怕官位不保的长孙无忌诬陷他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因此他被无辜赐死。时年三十五岁。

据史书记载,李恪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其中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只有六个人。首先是他的长子李仁,出生于公元646年。在他生命中的前半生,因为父亲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他也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到偏远荒凉的岭南之地。在显庆五年即659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博尼格立庙急死,他的冤屈第一次得到平反,同时还任命河间王李孝恭孙子李荣为郁林县侯作为李恪的继承人,把李仁一干人等仍然排除在外。就这样一直到了684年,李荣因为触犯了律法而获罪,到这时李仁和他的兄弟才总算被赦免,李仁好继承了父亲”郁林郡王“的爵位。之后的李仁还参与了推翻武则天,恢复李唐王朝的神龙政变,此后一路仕途顺利。一直到708年,他因为参与景龙政变失败,和儿子天水王李禧一起被杀,享年六十二岁。李恪的其他几个子女:二子李玮很早就过世了,死后被追封为郎陵郡王;三子李琨,封为吴王;四子李璄,封号为归政郡王;信安县主。李恪的四女,名字不详,武则天时嫁给了魏景帝穆帝的八世孙元思忠生下了三个儿子,死于开元四年;五女李华,是宣城县主。其他的三个女儿已经不可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道光皇帝是怎么死的?道光皇帝最后死在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其父为嘉庆皇帝,母亲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因为嘉庆帝的第一个儿子未名早夭,因此道光皇帝,实际上是事实的嫡长子。乾隆四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的八月初十,紫禁城撷芳殿迎来了一个新的小小生命,他就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乾隆五十六

  • 秦王子婴有子女吗?子婴的子女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子婴是大秦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史称秦王子婴。子婴的出生和小时候的事情在历史中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在后来秦始皇去世之后,历史上关于子婴的笔墨才开始多起来。秦二世胡亥篡改遗诏,坐上了皇位,还把蒙恬、蒙毅两位大将圈禁。子婴就向胡亥谏言,不该听信奸臣的谗言,而委屈了真正效忠于国家的重臣。但昏庸无能、刚愎自用

  • 咸丰皇帝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咸丰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是道光帝第四子,为清文宗,被蒙古人称为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道光帝20岁登基,在位11年,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咸丰帝在位期间,内外局势严峻,混乱不堪。对外有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在内有农民起义,威胁皇权。在咸丰帝继位不久,便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国内局势紧张混乱。天

  • 咸丰是个好色的皇帝吗?咸丰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帝晚年,其实是有些钟爱六皇子奕䜣的,据传闻道光帝甚至动了将皇位传给他的打算。但我们看最后结局,仍然是奕詝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而在史书记载中,咸丰帝不仅没有奕?更有才能,甚至还身体有缺陷,是个瘸子。这就很让人觉得奇怪了,为什么道光帝会放弃身体健康的奕?,进而选择奕詝呢?从两人的能力来

  • 同治皇帝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同治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同治皇帝,是咸丰帝的独子,全名为爱新觉罗·载淳,其母为后世著名的慈禧皇太后。同治帝是清朝皇帝登基中,最不具争议的一位,因为他父亲共有两子。载淳为长子,次子出生之后,还没有等到给他取名字,便去世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后来同治帝继位后,封自己这个可怜的弟弟为悯郡王。咸丰帝死的时候,同治帝

  • 同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同治皇帝死因大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有许多幼时便登基为帝的皇帝,其中包括顺治、康熙等。而同治这个少年皇帝,幼时登基,一直在母亲的管理下,治理国家。可是不同于顺治和康熙时期,孝庄是将自己摆在一个辅佐者的位置上,而慈禧太后显然不是这样。同治皇帝一直不得她喜欢,即使亲政之后,也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受到慈禧的训骂。这个可怜的君主,最后仅仅在

  • 同治皇帝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又是怎样实施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同治帝时期实际上是清朝末年一个较为轻松的阶段,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同治帝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这样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时机,给予了清王朝喘息的时间,同时也给同治皇帝提供了革新的极好环境。同治帝抓住了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同治新政”。成立总理衙门,掌管

  • 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光绪皇帝死亡的时候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清德宗光绪皇帝,全名爱新觉罗·载湉,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看到这儿,读者们想来也应该知道了,光绪皇帝并不是同治帝的亲子。同治皇帝,英年早逝,虽其皇后怀有遗腹子,却因为自尽而胎死腹中。光绪皇帝是醇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妻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 光绪皇帝为何要一心变法?光绪又是这样变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的光绪皇帝,是清朝末期一个较为有自己想法的皇上。可惜的是他顶上有一个镇山太岁压着,纵使有太多的想法也并不会有什么用。这个镇山太岁,就是大名鼎鼎的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她不顾宗亲反对,不顾违背祖宗规则,而一意孤行的选择光绪帝继承同治帝皇位,就是为了能够将国家大权紧握在自己手中

  • 司马错是秦国的军事家吗?司马错一生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错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答案是肯定的。当初,在秦国南方偏远腹地,有两个小国家,就是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有一次便相互攻打起来了,司马错认为时机到了,这是秦国攻取蜀国的好机会,恰好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秦国一时间难以应付,群臣都在讨论到底是先去攻取蜀国还是先解除韩国的问题,秦国在很久之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