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宠臣李侍尧?有何隐情

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宠臣李侍尧?有何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55 更新时间:2024/1/16 22:56:23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

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帝不想让他这么死掉。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它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这块金字招牌,同时又需要装出倾听“众议”的姿态,没完没了召开商讨会议便是持有权力者爱用的一招。没完没了的讨论,会使人精神懈怠、崩溃,最后顺从权力的意志,使权力者满意。

不满意的乾隆,又命令“各省督抚议”,而督抚依然是“咸请如大学士九卿议”,主张从重处理,判斩立决。就在乾隆有点伤脑筋的时候,江苏巡抚闵鄂元(当时他还在安徽巡抚任上)主张给李侍尧一条活路。据《清史稿》云,闵鄂元是窥得了皇上的真实意图--“宽侍尧”,所以,他才别出手眼,与众不同地认为:“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中外推服。请用议勤、议能例,稍宽一线。”闵鄂元做这样的表态,并不是毫无所据的乱说,而是有《大清律例》的“八议”做理论依据。

所谓“八议”,包括“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等内容。《大清律例》的“八议”对象,实际说来都是统治集团的“亲贤勋旧”,他们即使犯了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也与芸芸众生不同,法理上获得特殊待遇。

“八议”的好处究竟有哪些,害处又如何理解,为什么自从它在三国曹魏时期入律以来,直到清朝都成为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只简单否定或苍白肯定,未免显得稚嫩和空洞。但就李侍尧一事来讲,“八议”使铁案迅速软化,最后乾隆皇帝下诏:“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改斩监候。也就是说,李侍尧判了个死缓。至于那个闵鄂元,因为此事做得合于圣意,而被调任到富庶的江苏做巡抚。

大约半年之后,乾隆寻了一个机会,李侍尧便走出监狱。乾隆皇帝授予他三品顶戴,命他赴甘肃“总办军务”,接着又任陕甘总督。自此李侍尧不仅获得了生命,仕途也相当坦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侍尧又转任闽浙总督一职。《清史稿》称李侍尧虽“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又曰:“侍尧眷遇尤厚,屡坐赃败,屡屈法贷之。盖特怜其才,非以其工进献也。”李侍尧病逝后,乾隆帝赐银祭葬,并赐谥号“恭毅”。李侍尧生前的所为所行,与死后备极哀荣的现实,如巨石投进湖里,荡起的涟漪由近及远,深刻影响着人心。

乾隆对李侍尧的所作所为,粗看和他的治国理念有矛盾之处,因为这位皇帝一直认为:“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实际上,他对官员贪腐是有所区分的,并不认为李侍尧这类能臣之贪之腐和蠹国害虫有关联。乾隆时代,重能轻贤的倾明显。乾隆中后期,士大夫的道德操守日益懈怠,官员不以清廉品节相尚,出于能员的贪官倒不乏其人。帝的这种理念直接源于专制的皇权思想。

因为专制体制下,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官员,哪怕他是一个贪官,但只要奴性十足,效忠主子,也会得到恩宠。这些贪官,喜爱的只是财色酒,根本不会公然挑衅皇权,不会导致皇权不稳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也是皇帝思考的,但与权力的垄断和独占比较起来,永远处于第二位,甚至是末位。这种逻辑,虽然没有一位帝王肯明确加以表述,但观其行为,却大多如此。而且愈到皇朝末期,那些皇帝秉持这种逻辑的痕迹愈明显,直至新王朝建立。

缘何立国皇帝重反贪甚于重臣子个人的能力?皆因他们亲眼见到腐败对国家的侵噬,亲眼看到官员的贪腐怎样激起民愤,亲眼见到贪腐怎样把老百姓逼上梁山,亲眼见到敌手如何摧枯拉朽。所谓能臣创造的价值,与贪腐巨大的负效应比较起来,不仅不如九牛一,而且连皇朝的基础都敢于吞噬的人,哪里谈得上贡献?但第一代帝王耳闻目睹的事情,后代帝王则是仅有耳闻无缘目睹,久而久之也就有一搭没一搭了。以后新王朝循环往复,重走前朝路。

反腐败与忍让腐败,实际总在纠缠乾隆的心智。究竟哪一个更可怕?是腐败可怕,还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可怕?是宽恕李侍尧这样贪腐者可怕,还是将其一网打尽可怕?

置腐败于何地,粗看是反贪坚决不坚决的问题,其实与如何治国相关。《清史稿》曰:“人君驭群臣,既知其不肖,乃以一日之爱憎喜怒,屈法以从之,此非细故也。”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禹锡的诗作有哪些?为什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 成康之治指的是哪两位君王?成康之治出现的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指的是哪两位君王?成康之治,是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指的是我国西周初年的两位君王——周成王姬诵和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统治的时期。周成王姬诵,是西周的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武王去世,他继承王位的时候尚年幼。曾由他的叔父周公姬旦辅政多年。周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刘禹锡是什么家?刘禹锡永贞革新是如何进行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民风开放,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军事经济还是文化都数一数二,多产诗人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代表人物,留下了千百篇诗作,为后人带来宝贵的文化遗产。以《陋室铭》闻名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文坛上刘

  • 商朝盘庚迁殷的故事讲什么?盘庚迁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盘庚迁殷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主,也是一位才能比较出众的政治家。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商朝的内部局势十分混乱,爆发了所谓的“九世之乱”,列王之间为了争夺商朝的王位你死我活。为了躲避天灾人祸,盘庚决定把读成迁到殷。但是原来的都城奄,商族人民已经居住了很长时间,因此无论是那

  • 戴梓制造出了那些火器?是什么冤案改变了他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火器的发展,就必然会想到火器制造家戴梓。戴梓出生于清朝顺治年间。他出生在一个官吏的家庭,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多方面的天赋。再加上父亲从小带给他的影响,使得戴梓从小就喜欢摆弄和机械有关的东西。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能制造出多种类型的火器。戴梓小时候的经历为他长大后主要从事火器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戴

  • 蒙毅为何被秦二世杀死?玉漱公主是真实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蒙毅,为秦始皇宠爱之大臣。其祖先为齐人,祖父是秦朝名将蒙骜,曾侍奉昭襄王并担任上卿之职。其父蒙武,亦是秦国大将,攻打楚国并大败之。蒙恬是蒙毅之兄长,为秦国将领,大败齐国。其兄弟二人戎马一生,为秦立下汗马功劳。蒙毅与兄长蒙恬二人可谓一文一武,蒙恬一直在外打仗掌管军事,受到秦始皇的信任,为秦国大将。蒙毅

  • 克伦威尔为何进行独裁统治?他对英国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克伦威尔是英吉利共和国的“护国公”,出生于1599年,逝世于1658年。虽然他不是国王,但他对英吉利共和国进行独裁统治,俨然是以国王的身份来发号施令。他一生战功赫赫,死后却惨遭挖坟,后又被斩首。克伦威尔的故事被写进了许多著作中,许多电影也以他的故事为背景展开。克伦威尔能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有一则不

  • 太平天国的韦俊投降清朝后为什么没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儿就是半路叛逃了原有的组织,投靠清朝廷,太平天国韦俊是广西桂林人,和洪秀全是老乡,他也是韦昌辉的弟弟,曾经参加过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战斗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中高级将领,他的投降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很大的打击。太平天国韦俊从1852

  • 朱元璋为何杀李善长?是因为李善长太了解他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当时领军路过滁阳,李善长去拜见朱元璋。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就邀请李善长做他的参谋。为他选拔人才,出谋划策。因为李善长做事很有头脑,所以很得朱元璋的器重。李善长还曾经过朱元璋允许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治国安邦很有研究。但是由于李善长不懂得功高盖主的道理,因此

  • 武将甘国宝是哪个年代的人?他生平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甘国宝,他出生于1709年,于1776年与世长辞,享年67岁。甘国宝生活在康熙、乾隆年间,他是雍正年间中举的,中举的时候他才二十岁。他是举人,并且是武举,他虽然以武技闻名,但是他的文学修养也是十分深厚的。甘国宝资料中提到,甘国宝生长在一个小农村中,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因为绝佳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