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维和诸葛瞻主持蜀汉内外 两人为什么对宦官黄皓无可奈何

姜维和诸葛瞻主持蜀汉内外 两人为什么对宦官黄皓无可奈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880 更新时间:2024/1/15 12:59:18

还不了解:蜀汉黄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姜维手握重兵,诸葛瞻控制卫兵,两人的实力那么强,两人为什么对宦官黄皓无奈?

蜀汉灭亡时,共计大军10万不到,除掉各地驻守的,还有长江口、益州南部以及江油等地戍边的,估计8万都未必有。就这8万人马,还得分为两拨,诸葛瞻主内,姜维主外,两人平分秋色吧。因此,姜维手上最多不过4万兵力。

仅凭这点兵力,想逼宫迫使刘禅杀掉黄皓,估计是没戏。为啥?姜维虽然身为大将军,但在朝中的威望并不高。军人嘛最终还是要靠军功,不过想要翻越天堑秦岭以及打败关中强大的曹魏几乎不可能。因此,姜维想建立功绩,几乎是奢望。

文臣治国,最看重的还是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蜀国北伐收益率几乎为负数,因此,朝中反对北伐的声浪很高。尤其是恩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反战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试想,如果姜维试图以“清君侧”的名义打到成都,在朝中无人支持的话,别说难以成功,反而摊上个叛乱的罪名。何况,姜维并不想叛蜀。因此,即便他再怎么厌恶黄皓,也仅仅止步于奏折而已。

杀不了黄皓,姜维手握重兵,为何要躲到沓中屯田呢?

其实,这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皇帝与权臣争权那点事。

自从刘备离世后,诸葛亮掌控大权,再加上刘备的临终遗言,刘禅唯有相父之命是遵。诸葛亮北伐后,又整了份出师表,特意安排董允几个刚正不阿的人紧紧盯住刘禅,刘禅也不敢造次。等到诸葛亮去世后,黄皓刚想冒水,就被董允死死地按了下去,究其原因是诸葛亮的余威还在,董允为人正直,无懈可击。于是,刘禅仍然毫无办法,唯有耐心等待。

公元246年,董允去世。刘禅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他起用陈祗,黄皓也从后宫走向前朝。两人配合默契,打击诸葛亮留下的老班子。在刘禅的默许下,众多老臣只能含恨离开,朝政渐渐地落入两人手中。陈祗病死后,黄皓便开始专秉朝政。

从一个小黄门到专政,黄皓飞黄腾达的背后,其实是刘禅的夺权之路。诸葛亮制定的诸多法令以及培养的管理班子,严重制约了刘禅的皇权。刘禅为了夺回权力,不得不效仿东汉末年汉灵帝等皇帝的做法,通过扶植宦官集团,培养自己的新班子,打压掌握朝政的大臣们。

黄皓是一个,陈祗也是一个,他虽然只是镇军将军,实权却超过了大将军姜维。幸亏他支持北伐,立场与姜维一致,姜维才能安然无恙。而等到陈祗死后,权倾中外的黄皓便蠢蠢欲动,想升迁阎宇,从而挤掉姜维。

公元262年,也就是蜀国灭亡的前夕,各方矛盾开始激化。

姜维的处境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黄皓想安排自己人阎宇挤掉姜维;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认为姜维北伐劳民伤财,应该削夺其兵权,还以文官。

从姜维的角度来考虑,两方力量都是冲着自己的兵权而来,只不过黄皓是为私,而诸葛瞻为公。当初,凭借着陈祗在朝中的支持,姜维能继续北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站在刘禅这条船上的。如今,黄皓却要将他赶下船。

黄皓因为专政,诸葛瞻等人也想除掉他。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因此,姜维为了自保,决定站队诸葛瞻。于是,他便上奏刘禅,请求除掉黄皓。

那么,从刘禅的角度,又是如何考量这件事呢?

黄皓是自己的代理人,杀了他,谁帮他控制朝政呢?

就姜维与诸葛瞻两方,后者代表的是官二代,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远超于姜维。即便黄皓胡来,刘禅也不敢轻易动他们,那唯一的办法便是制约他们。

诸葛瞻等人强烈反对北伐,希望姜维下课,那么,兵权将有可能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中。内外军权都掌握在诸葛瞻等人手里,加上诸葛亮在蜀中的威望,刘禅恐怕做梦都要吓醒。

因此,刘禅为了制衡诸葛瞻,就必须拉拢他们想要弹劾的姜维。然而,由于黄皓的刺激,无意中将姜维推到了诸葛瞻那边。

虽然刘禅不可能黄皓,但更需要拉拢姜维以对抗诸葛瞻等人,于是便故意要求黄皓向姜维谢罪。

后语

三方矛盾似乎被刘禅完美地解决了,然而刘禅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场内部危机导致了一年后的亡国。

姜维请求被拒后,终于意识到黄皓不只是专政的宦官,而是代表着刘禅那不容侵犯的皇权。既然刘禅不打算除掉自己,他也无意在掺乎朝政,于是跑到沓中屯田。

黄皓没整掉姜维,反被将了一军,心中十分不爽,于是故意留中姜维发来的重要军事报告,错失最好的防御时机,导致蜀军丢失武都、阴平两郡,让邓艾有机会从阴平入川。

诸葛瞻则觉得自己最失败,感叹内不能除去黄皓,外不能制衡姜维,内心深处是对刘禅的绝望。因此,他明明有机会打败邓艾,却选择了带领官二代门血溅绵竹沙场,以死报国,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令人失望的朝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韦皇后被俘后过得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韦皇后被俘后过得有多惨?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朝的军事实力方面很差,是因为跟它的政策有关,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文化经济的发展,轻军事的发展,在有些时候皇帝还不断地打压武将的发展。以至于到了宋朝后期宋朝各地的军队基本上毫无战斗力,只有中央的禁卫军还有些战斗力,大部分都已经

  • 刘邦生平最厚待卢绾,卢绾为何还背叛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生平最厚待卢绾,卢绾为何还背叛他?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绾背叛刘邦是预料中的事情,可是刘邦想不到,因为刘邦曾用心去捧卢绾,但卢绾最后不相信刘邦。所以在听说卢绾反了后,刘邦心情沮丧,箭伤加重,两个月后便驾崩了。因此从客观上讲,卢绾的背叛也是加速刘邦去世的一个推手。那么,卢绾为何

  • 汉武帝刘彻有几位皇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彻的第一个皇后是谁,汉武帝刘彻是谁生的,刘彻下面是哪个皇帝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多少位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先后立过两位皇后,一位是表姐陈阿娇,另一位就是歌伎出生的卫子夫。其中陈阿娇在后位10年,卫子夫居后38年。陈阿娇不仅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而且还是结发之妻,二人还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继承皇位,第二

  •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都干了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史料中,隋炀帝都被评论为暴君,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炀帝在征讨高句丽时,调动的兵力最高时竟达1130000余众。还有开凿大运河动用的民夫多达2000000人。这对于一个国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说都已经到了极限了。所以要说隋炀帝的过错最多能判他个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但是

  • 操控大局的袁绍,为什么被董卓捷足先登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操控大局的袁绍,为什么被董卓捷足先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要了解这一段历史之前需要知道几个前提,首先是袁绍的四世三公是怎么来的,以及袁绍的身份问题。其次则是汉灵帝临终的安排是什么,给后来的宫廷内斗带来了什么影响。先来说四世三公的问题,袁绍的家族是汝南袁氏,最

  • 伍子胥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不得善终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伍子胥(前559~前484)。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春秋时期,两朝元老伍子胥,对于吴国来说,可谓是居功至伟。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夺取了国王之位,改名阖闾,打败了宿敌楚国,并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极力拥戴夫差为吴国太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辅佐他打败了越国

  • 历史上的刘桃枝是什么人?为何被称为北齐第一御用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杀手,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桃枝先后侍奉于高欢、高澄、高洋、高演、高湛、高纬等北齐君主,王侯将相多死于其手,仅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蓝田公高德政、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等人,故而被誉为“北齐第一御用杀手”。然而就是如此厉害的一个人,却名不见经传,这又是为何呢?由

  • 魏文帝曹丕的正妻是谁?他的正妻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乱世枭雄曹操的儿子,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做的事相比他的父亲曹操真是有过之而不及,曹操从未称帝,而曹丕却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成为三国时期唯一的皇帝。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袁绍战败,曹丕将袁绍的儿媳妇掳走做了自己的老婆。曹丕的正室不只一位,曹丕一共有三位正室,曹丕的第一位夫人任氏,是曹丕的原配

  • 曹操优秀的儿子众多为何选曹丕为皇位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曹丕是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就是枭雄曹操。曹丕和父亲曹操,再加上自己的弟弟曹植,在文学上都有着非凡的造诣,因此后世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曹。曹丕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出征打仗,出生入死,所以在后来被曹操选为接班人。曹丕虽然贵为太子,且在文学上造诣极高,但是其人却非常有意思。喜欢读

  • 大汉铁军的真正缔造者周亚夫:下场却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名将甚多,很多人却是以战斗力著称,靠治军出名的却不多。岳飞、戚继光治军有名,但我们要说的这位,却比他们要早得多。他就是汉朝的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大将周勃的儿子,也算得上是名将世家。周亚夫的成名,却不是因为打仗。而是缘于一次皇帝的阅兵。那时候,汉匈对峙,双方时刻可能爆发战争。有一次,匈奴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