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帝在位13年却没有过一次南巡,是为何?

雍正帝在位13年却没有过一次南巡,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35 更新时间:2024/2/15 12:05:25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皇上,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句还珠格格里的名台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虽然还珠格格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喜爱去江南地区南巡的乾隆倒是真的,据史册记载,乾隆在位时期曾6次南巡。不仅乾隆热衷于南巡,他的爷爷康熙也是有6次南巡记录的人。当然他们的出巡不会像故事里那样只是去游玩的,更主要还是去视察河道勘察民情,毕竟清代的税收大部分来自江南地区。

对比南巡过6次的爷孙俩儿,雍正是真的宅,在位13年没有过一次南巡,甚至没去承德的避暑山庄狩过一次猎,就连北京都出去的少。但雍正是真的不想游山玩水,享受一次江南美景么?他宅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雍正时期根本出不起去南巡的钱。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只要出巡,必定是前呼后拥,兴师动众的。一趟巡视下来,烧掉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对国库库存的要求极高。在康熙和乾隆在位时期,国库都相对充裕,给了他们能够南巡的资本。康熙几次南巡,基本把国库挥霍了个干净,并且当时官场腐败,官员贪污成性。雍正从康熙手上接下了这样一个烂摊子,若他还拿国家财政不当回事的话,可能面临的不仅是激怒民众奋起反抗,还有丢掉皇位的危险。那时的朝虽能被称得上是盛世,可不过都是糖衣表象,就当时的国力而言,随便什么样的打击对清朝来说都是致命的。

雍正在位时,就给人以勤俭节约的印象。曾经他两次发布诏令,提倡身边的人珍惜粮食,放到现在,可不就是在倡导“光盘”么?同时,大臣头上着的明晃晃的宝石,更是闪的他眼睛疼,立刻下令将宝石换成了玻璃制的珠子。就这样一个被穷怕了的人,怎么会为了自己享乐而花费大量的银子去南巡呢?

其次,雍正实在是忙得腾不出时间出去享清闲。同样作为皇帝的三代人,为什么只有雍正会这么忙呢?这可能与他上位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他与他的兄弟们争夺皇位的故事被称为“九龙夺嫡”,由此可见他的上位来的着实不易。有了与至亲们互相敌对的经历,他的性格也变得多疑起来,他时刻提防,不相信身边的人,认为相信他人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所以一直不愿意放权,什么要务事情都亲力亲为,就连本该交给大臣们去做的事情,他也一手包办。

雍正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魔,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坐在书房里批件。他在位时,曾加强了奏折制度,自那以后,每天送到他案前的奏折更是与日俱增,同时他还需要处理六部和各省递交的题本。有数据统计,他在位13年间,共处理奏折41600多件,题本192000多件,换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处理10件以上的奏折和40件以上的题本。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批阅文件十分认真,并不像他父亲那样用几句批复就搪塞过去。他的批复最多时有上千个字,有统计称,他一生写下的批复文字总数可达1000万字。这样勤勉的雍正确实称得上是勤政的代表,他对时间的珍视绝不会允许他放着文件不管,而跑去南巡的。

最后,雍正在位时的政治局势还不稳定。康熙首次南巡是他在位第23年,乾隆首次南巡是他在位第16年,南巡前他们的皇位都已经稳定了。相比之下,雍正在位仅13年,且登基时岁数也很大了。同时,他的皇位是在激烈竞争后得到的,所以仍然会有很多人觊觎着龙椅。

他实行新政,用以整治康熙留下来的烂摊子,可这又直接影响到了一些人的切实利益。当时便让他在各大势力里树敌众多,有很多人在私底下等待着机会,能够躲开皇宫的重重保护,直接对付到雍正。对于雍正来说,在位时期没有一刻他的皇位稳定过,并且待在皇宫里对他的安全来说是最好的保障,所以就他而言,外出南巡的风险太大,是难以承担的。可见这样一位战战兢兢当皇帝的人,怎么会弃自己安危于不顾,跑去南巡呢?

就此而言,雍正怎么会不想行使一次作为皇帝的特权,去江南地区享受一次游山玩水的畅快呢?可是事实告诉他不能。他曾想到过一种望梅止渴式的方法,用以慰藉自己渴望外出的心灵。他命令画师为他画一幅画,画上雍正在各地游玩的场面。每天一看,就算是外出玩过了,借此为自己单调的皇帝生活找些乐趣。

在历史上,雍正的宅起到了承上下的作用。他的父亲康熙6次南巡把清朝的经济和政治都弄得乌烟瘴气,而他接下这一烂摊子,并致力于维持和改善清朝的统治。一生活得战战兢兢,但也完成了一番事业,使得康雍乾盛世能完好的交到儿子乾隆的手上,同时,也为乾隆能进行6次南巡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可以讲,爷孙俩儿能够南巡,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拿雍正游玩的机会换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房玄龄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唐初名相的?他为何能稳居首相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房玄龄,唐代初期名相,善于谋略,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之名传遍世界的封建王朝,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以至于到了现在,世界各国依然还留存着把中国人叫作“唐人”的习惯。而让这一名号

  • 文成公主的和亲为两国带来了什么?她为什么不愿回到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之女,她是一位和亲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促进了唐蕃友好。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统治制度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维持和平的方式其实并不算多。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称臣纳贡”之外,在人们印象中出现次数最多

  • 清朝时期的皇贵妃是怎样的存在?她们的权利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皇贵妃是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由明朝创立,清朝沿用。那么,清朝时期的皇贵妃是怎样的存在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但人力毕竟有时穷。把国家越管越乱、越管越落后的爱新觉罗氏,最终在一场战斗中结束了他的残命。

  •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什么最后会自杀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卫子夫,即孝武卫皇后,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谥思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身为“秦皇汉武”之一的汉武帝,一生有过两位皇后。当然了,汉武帝这两位皇后中最为出名的,应该就是大司马卫青的妹妹卫子夫了。卫子夫原本身份低微,仅仅只是一

  • 刘备的真实能力如何?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刘玄德这位蜀汉的昭烈皇帝与曹魏的奠基者曹孟德的评价,已经不能用褒贬不一来形容了。有些人觉得刘玄德是仁义之君,也有人觉得他是个“大耳贼”。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有关于刘备这个人的论调,就渐渐从好转坏,

  • 杨修、许攸、祢衡三人才华横溢却无一人善终,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东汉末年时期,名士这支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杨修、许攸、祢衡,此三人因为恃才放旷且口无遮拦而被曹操所厌恶,三人最后也无一善终。杨修,最懂曹操心思的人,却因为“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死

  • 没有生下皇子的哲哲,为什么还能稳居中宫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哲哲,即孝端文皇后,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也是清朝第一位生前获得皇后称号的皇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长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喜欢他的人常常把开疆拓土放在嘴上,讨厌他的人则以近代的屈辱历史回敬之。正则奠定中华疆域,反则误我中华三百年。

  • 令妃深受乾隆喜爱到最后成为皇后,有何特别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保住满洲血统与避免汉化,一度禁止满汉通婚。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历史上的令妃,虽然也是步步高升,但她的性格并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心狠手辣,也不是完全的白莲花,仅仅19岁,就封为嫔,那么她又是为何会深受皇帝喜爱呢?以至于乾隆会激动得无法自拔。一、魏佳氏的出身令妃的出身

  • 乾隆帝为什么能那么长寿?与他的生活习惯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帝,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历代以来最为长寿的一位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提到清朝,就不得不想到我们后世一直传颂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一代代发展后所达到的最繁荣时期,是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

  • 唐朝才子卢照邻的一生是什么样?选择投水而死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被誉为“诗国”。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卢照邻写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意思就是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金花酒。看见鸿雁在天上南飞,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