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是如何让房玄龄对自己一生忠诚的?

李世民是如何让房玄龄对自己一生忠诚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2/4 11:32:07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让唐太宗李世民流芳千古,他在统治期间,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功勋显赫的文武大将比比皆是。为了杜绝功臣滋生居功自傲的习气,李世民则很有一套掌控大臣的帝王之术,那就是:“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一个强盛的帝国,离不开卓越的人才,而卓越的人才更需要帝王智慧的管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李世民是怎样利用帝王之术来处理君臣关系。

公元 630年,大将李靖大败东突厥,立下了赫赫战功。胜利归来时,满怀喜悦的李靖本来想邀功领赏,没想到,却被人在李世民面前狠狠地奏了一本,说:“李靖目无军纪,大败突厥后让士兵乱抢突厥财物。”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满心欢喜的李靖一下子心凉到了脚底,忧心忡忡。本来将士们在外久经沙场,打了胜仗从敌人那里拿些战利品也不是什么大事,犯不着小题大做,更何况,平叛突厥这么大的战功,拿些战利品本算不了什么,但有些人就喜欢借题发挥,搬弄是非。

李靖怀揣不安,心里七上八下:这件事可小可大,说小了就是士兵违反纪律,该处分的就处分,说大了就是将领无视军纪,放纵士兵们乱夺乱抢,甚至,还会遭牢狱之灾,前途毁于一旦。李靖心生恐惧,壮着胆子来面见皇上, 唯恐大祸临头。

只见李世民神色威严,依照参奏的事实,不问青红皂白的数落了他一番,对于他的战功只字不提,李靖也一味的磕头谢罪。回到家后,李靖经常夜不能寐,生怕有一天会突遭不测。惶惶中过了不久,李世民又召见李靖。

这次,李世民一改上次的态度,告诉李靖不再追究他的过错,准备奖赏他的功劳。明白皇上的用意,李靖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感恩不尽,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李世民随即对李靖加官封赏,而且,短时间内接连进爵赏赐,前后落差让李靖感慨万千,叹息不已。

他实实在在的感受了一番皇帝的“恩威并施”,从此,增加了一份谨小慎微之心。

在后来,又一次的大获全胜后,李靖再遭人诬陷,有了上次的经验,李靖便闭门不出,与人断绝往来,平淡做人,即使还了清白,他也依旧如此。这就是在帝王之术下,一个功勋卓著的大臣必然选择的角色。

这里,我们再来看发生在大臣尉迟敬德身上的事情。

李世民有一天大宴文武大臣,官员们一边欣赏宫舞,一边开怀畅饮,大家喜笑颜开,兴趣正浓。但是,大臣尉迟敬德却始终板着个脸,原来,他是觉得一个大臣功劳不如他高,座位却在他之上,于是,趁着酒劲他开始发狂,怒斥这个大臣。

这个大臣怕扫了大家的雅兴,就一再忍让,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另一个官员就委婉相劝。谁知,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挥拳打得这位官员眼冒金星,鼻青脸肿。一场热热闹闹的宴席,就这样被尉迟恭给搅和了,许多大臣甚至还没来得及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此时,只见唐太宗李世民已愤怒离席,大家也都闷闷不乐的纷纷离场。

事后,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叫了来,尉迟敬德提心吊胆,预料不到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只听李世民严肃的对他讲:“功臣大将们出生入死,一起打下江山,实属不易。君臣和睦相处,为的是共享富贵,绵延子孙,可是,你却屡次犯错,目无王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赏罚分明,不得迁就,你最好有自知之明,免得咎由自取。”

尉迟敬德闻之,吓出一身冷汗,一生驰骋疆场的大将从此变得不再粗放,不再张扬,做事小心谨慎,唯恐马失前蹄,遭来杀身之祸。尽管这样,李世民还是时不时的找他“谈话”。

有一次谈话中,李世民突然对尉迟敬德说:“有人说你想谋反。”尉迟敬德再也不能容忍,脱下衣服,露出累累伤痕,愤慨地说:“现在天下安定,自己这伤残之躯已毫无用处, 竟还有人诬陷想谋反,真是可笑至极。”望着这满身骇人的伤痕,血战沙场的往事历历在目,李世民满怀伤感,立马满脸和悦的和尉迟敬德说:“自己就是相信你不会谋反才会告诉你的。”

李世民就是这样把帝王术施展的很有分寸,该恩赐时就恩赐,该威严时就威严,永远保持得体到位。这次谈话后,尉迟敬德是越来越收敛,李世民是越来越欣喜。

有一次,李世民说想让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受宠若惊:“皇帝的女儿是何等的高贵,怎么会下嫁他这个已年过半百的老头,这太不着调。”好在,尉迟敬德聪明过人,心里明白皇上并没有打心眼里想把女儿嫁给他,只是想向他传递宠幸他的信号,所以,赶忙向皇上表示了一番谢主隆恩之意,又表达了一番糟糠之妻不可弃的道理,委婉的拒绝了皇上。

之后,李世民也就再没提及过此事了。

尉迟敬德假如糊里糊涂的答应了此事,那他就是歪曲了皇上的本意,最后,娶不到公主还会惹得一身骚。皇上适当的时候,会表示自己的恩宠,做大臣的要心领神会,适可而止,君臣关系才能恰到好处。

或许,正是在与皇上的周旋中,尉迟敬德感到越来越不安,所以,他就一再的请求告老还乡。退下来后,他就开始修身养性,直到终老也再没有染指政治,这与李靖最后的选择不谋而合。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个的“龙须汤”的故事。

有一次,大臣李绩生了一场大病,得来一味配方,需要用胡须碾成末来配药。李世民得知后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胡须割下来送给李绩,李绩手捧“龙须”,感激涕零,跪拜谢恩。首先不说这“龙须”喝下去是否有效,就是这皇上的恩赐却绝对有效,李绩从此对李世民赤胆忠心,皇天可鉴。

李世民快去世的时候,吩咐儿子李治:“大臣李绩才识超人,只要有恩于他,他才会忠心耿耿,现在把他贬官到外地,他若服从,马上去上任,我死后,你就重新重用他,若他抵触不去,你就把他除掉。”

在这皇位将要传承之际,李绩突遭贬黜,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李绩定是心里翻江倒海,思想斗争激烈,福祸多少他已不能揣测。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李绩不容半点迟疑,立刻快马加鞭赶往外地任职,他的举动诚服了李世民父子,也免遭了杀头之祸。

很快,李世民就去世了,李治立马召回李绩加官进爵,公元668年,李绩以年过七旬,仍率军一举歼灭了高句丽,终于解决了历经几代的高句丽难题。

唐太宗李世民若地下有知,他也许会为自己临终的举措感到骄傲,没有这“恩威并施”,哪有李绩白发苍苍时还能征服高句丽的赫赫战功。可见,合理的帝王之术是非同小可,它时刻都在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政治大局。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宰相,一生严以律己,呕心沥血,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不遗余力的大臣,也经常被李世民“刚柔相济”。

房玄龄常常会因为一些小的过错受到李世民的指责,甚至停职。长孙皇后病的厉害的时候,房玄龄正处于停职期,她就劝说李世民:“房玄龄辅佐皇上,谦虚谨慎,尽心尽力,没犯多大错误,就轻易不要放弃他。”

其实,李世民并没有真正想放弃房玄龄,只是想适时的冷落他一阵子,让他能够经常反省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合适的时候就给他重新恢复职位。

房玄龄第二次停职是被大臣褚遂良劝说才被召回去的,褚遂良也和当时长孙皇后的建议一样:“房玄龄几十年如一日,劳苦功高,若不是因为他老了想让他退位,除非是犯了什么大罪,要不就不能舍弃他。”李世民这才又让房玄龄归位。

房玄龄第三次停职好长时间,也没有人来给李世民台阶下,李世民着急了,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借口游玩,中途要经过房玄龄的官邸,顺便把房玄龄接了回宫。经过这么三番五次的折腾,房玄龄明白了一个道理,皇上这是要他时时鞭策自己,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明白这皇恩是随时可以赏赐也随时可以收回的。

以后,房玄龄时刻保持虚心谨慎,李世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致于,在后来李世民亲自带领部下去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就把朝廷大权临时交给了房玄龄。可见,对房玄龄的信任是无人能比,这么大的权利,房玄龄也是把握的很有尺度。

有一天,一个人疯癫般的闯来说:“要告发房玄龄。”房玄龄二话不说就让人把他送到还在打仗的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很纳闷,审问后才知道,这个人是想告发房玄龄,顿时明白了房玄龄的用意,更是二话不说下令将其斩杀。

在这当口上,皇上虽然赐予了自己大权,但也不能独断专行,免得遭到皇上的不满。房玄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无辜和忠心,同时,也暗示了皇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做好臣的本分。

李世民对房玄龄亦刚亦柔,得到了房玄龄一辈子的绝对忠诚,也使君臣得以相安共处。一代天骄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把权利玩转的恰如其分,把帝王术“恩威并施”运用的分寸不差,这样,也就有了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的贞观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

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樊哙忠心耿耿又是刘邦救命恩人 刘邦为什么想要杀樊哙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刘邦和樊哙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樊哙忠心耿耿,刘邦为什么会如此狠心要杀樊哙?刘邦是怎么想的?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中有哪一个朝代是一个巅峰呢?直至今天它留下的影响仍然深远。小到人事物的名称,大到关系整个国家的国策,从经济、政治、文化、外贸、民

  • 酷吏江充为什么敢叫板太子刘据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汉晚帝晚年,太子刘据已经失宠,所谓墙倒众人推,就连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都敢给刘据“穿小鞋”。所以酷吏江充也敢叫板太子刘据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早婚晚育,一共有六个儿子,刘据是他的长子,为皇后卫子夫所生。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年近三十,“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加上当时卫子夫受宠日

  • 刘肥与世无争 刘肥的几个儿子为何都野心勃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肥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长子刘肥与世无争,刘肥生下的几个儿子中,他们为什么个个野心勃勃?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后,将六国分别分封给自己的子嗣和宗亲。刘肥被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封地七十三邑。按理说,刘肥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据说其母是一名寡妇曹氏。

  • 李隆基为什么执意要杀掉上官婉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隆基为何执意要杀掉上官婉儿?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隆基轻视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没有根基,如同墙头草一般,习惯于依附别人,又极易被人连根拔掉,这是她命运的根源。但悲剧根源在祖上,并不在她自己,实际上她已经做到了最好,只不过是太过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上官婉儿出生于名门世家,她的祖上可

  • 有“举鼎之力”的三位君王,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3位有“举鼎之力”的君王,最后结局分别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垓下歌》项羽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是楚霸王当年在末路之时的感慨。每每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热血上涌的感觉,而且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当年西楚霸王举鼎的震撼画面。不过

  • 薄姬为什么会和儿子刘恒葬在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薄姬有两任丈夫,第一任是魏王豹,第二任是汉高祖刘邦。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薄姬幼年时,母亲曾带她拜访过闻名遐迩的相术大师许负。大师坦言:日后可为天子之母。但是,薄姬跟随魏豹多年,很受宠幸,魏豹也非常“拼命”,可终没有生下天子,反而魏豹死后,刘邦后来者居上,一箭中的,生下儿子刘恒。

  • 项伯作为项羽叔父为什么多次帮助刘邦 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项伯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又数次救助刘邦,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众所周知,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原本有着巨大的优势,却最终输给了刘邦,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究其原因,除了他骄傲自负,不懂得知人善用外,还有他身边的亲人都在不断的坑他,尤其

  • 武则天发明了一种叫“玉女登梯”的刑罚,这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发明的一种叫做“玉女登梯”的刑罚,到底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药。——《吕刑》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些案件很容易便通过网络发酵,人们对于凶手大部分都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认为这些凶手应当被处以非常严重的惩罚,因为人们对于这些人所做出的事情十分

  • 三国最强草寇张燕,袁绍的仇敌,最后被拜相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常山,不禁会想到赵云,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便将思绪带入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便是与赵云是同乡,通过占山为王的方式拉扯出一支让汉灵帝都颇为头疼的武装力量,这位河北山大王名为张燕。张燕,本姓褚,生卒年不详,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因为他剽捍又敏

  • 乾隆的宠妃病逝,为何没有将其葬在裕陵地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病逝,终年四十八岁。纯惠皇贵妃的死令乾隆帝伤心欲绝,然而在考虑要将其葬于何地时,乾隆帝却很是犹豫。思虑再三,乾隆帝决定将纯惠皇贵妃葬于裕陵(乾隆帝陵)妃园寝中,而没有将其葬于裕陵地宫之中,原因为何?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裕陵地宫的规制,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