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却在秦国死于车裂之刑

商鞅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却在秦国死于车裂之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67 更新时间:2024/2/15 12:03:57

全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仔细审视他的性格不难发现,商鞅被诛杀的结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太过于耿直的个性,就是他死于非命的源头。

商鞅的耿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但是,这项泽被后世的变法,却遭到了很多顽固势力的反对。据《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变法刚开始不久,大臣甘龙当着秦孝公的面指责商鞅,他说:“我听说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有智慧的人从不会改变法度去治国,只有这样才能让官吏习惯,才能保百姓平安。”

甘龙是朝中老臣,权倾朝野、呼风唤雨,换做常人,就算是反对他,也要客套一番。但是耿直的商鞅却直截了当地对甘龙说:“你所说的话,完全是凡夫俗子的言论!我听说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才受制于法律;贤能的人更改礼教,无能的人却拘泥于旧礼。”一番言论,让甘龙弄了个面红耳赤,下不了台。

在当时的秦国,从上到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变法的,大家都安于现状,好在秦孝公是个英明的君王,他想要国力更强大,人民更安居,所以他力挺商鞅变法。在秦国,变法触动的是贵族的利益,他们对锦衣玉食早就习以为常,让他们和老百姓一起奋斗过苦日子,他们肯定一千个不愿意。大臣杜挚也公开反对变法,他指着商鞅的脸说:“对于国家来说,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轻易更换器具,没有上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轻言改变法度;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才没有邪恶。”

对于这种固步自封的观点,商鞅的耿直性格再次体现,他不留情面地反驳杜挚:“治理国家不只是一条道路可走,只要新政策是有利于国家的,那么有什么必要效法那些过时的政策呢?你翻开历史看看,商汤、周武大胆革新、更改礼制,于是他们缔造了王业,而夏、商纣却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他们就成了亡国奴。”几句话说得杜挚哑口无言。耿直的人往往无畏,为了保证新法的绝对公平公正,商鞅不但敢顶撞当朝大臣,就连秦孝公的儿子——太子,他也敢得罪。《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初期,太子触犯了律法。由于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加刑罚,很多人劝商鞅,算了吧,和太子作对,将来肯定没有好下场,但是商鞅却不为所动,他对太子的师傅施加了严厉的惩罚。这件事,也为他日后被太子车裂埋下了伏笔。

按理说,商鞅是从邻国逃亡到秦国的,即便天纵奇才,为人处世的时候,也要学的玲珑一点,但这个商鞅就是如此的直,像一根带刺的木棍,直得“不通情理”,耿直得近乎有“洁癖”。后世学者,谈及商鞅,常会发出这样的喟叹:如果当初商鞅能够圆滑一点,对待新法的普及不那么较真,对待触犯律条的贵族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他何至于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然而,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推断出的是,以商鞅如此耿直的个性,是断不会因个人的危险而对变法委曲求全的,如果他那么做了,那他就不是那个名垂千古的商鞅。而没有商鞅变法做支撑的秦国,想统一六国、雄霸天下恐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了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会铭记那些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以及他身上闪耀不息的人格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发明了身份证 最终自己也被身份证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身份证是个好东西,现代社会得随身携带,及时提供给警察检查。警察在盘查身份证的过程中就发现并逮捕多个逃犯。据考证,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发明并发布了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照身帖其实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官府统一发放的,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看起来真心和现在身份证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知道

  • 申不害与卫鞅同是变法者 他们的变法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闻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消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了不少,可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仍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刻,各国的变法运动如火如荼,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他人吃掉的风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师从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这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状态的,当秦孝公继承王位之后,才开始想要改革,于是便召集了许多的能人贤士,而卫鞅也被人推举从魏国到了秦国,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所以人们将这次的改革称为卫鞅变法,那么卫鞅变法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呢?卫鞅变法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商鞅变法,在

  • 商鞅认为: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助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便国不法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

  • 商鞅变法后: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有个说法,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有个特点——对看得见的东西容易相信,对看不见的东西难以置信,所以对火车这种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对电报这类抽象的玩意儿就难以理解。当年商鞅变法也面临这个问题:改革成果不能马上出来,大家一时看不到效果,怎么支持你?所以,商鞅得尽快拿出试点成果让大家看到,而军事改革成效最合适

  • 商鞅变法遭车裂之刑:“法虽成了,人却不能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社会,曾发生过很多“变法革新”事件,其中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个人实行变法图强却成功了,他就是秦国著名的商鞅。提起中国古代历次失败的变法,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变法触动了保守派(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革新派往往斗不过保守派,所以变法多次失败。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基本战胜了秦国当时

  • 揭秘:商鞅真正的死因是自杀?还是车裂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商鞅,都想到了秦一统六国的战争,噢耶,没错,就是运用了商鞅的变法,但在秦孝公死后,有人说商鞅被旧贵族合谋害死了,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商鞅小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但是好法没人用还是废法,尽管商鞅对法律、军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辈吴起、李悝,但他的这套办法卫国却根本看不上。 商鞅的第

  • 商鞅之死:为何说是他自己作法自毙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商鞅,人们最熟悉的就应该是他的变法革新了。商鞅生于战国时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老家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商鞅发动了变法,这样秦始皇很欣赏他,所以,秦孝公赐给他一个封地在商邑,所以呢,他才叫商鞅,原名是公孙鞅。早年时期,商鞅在魏国待过一段时期,但是没有

  • 揭秘:商鞅变法之后为何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改革中对于法律责任的追究,固然规定了重刑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法网之严密。相比刑法的重刑主义,法律责任的严密可能更能起到警戒作用。商鞅改革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让社会的上中下层都予以信服,形成改革的合力。回顾商鞅改革的历史,其立法思想有的值得借鉴,如立法引导改革和注

  • 揭秘:雍正皇帝为何要杀一代功将年羹尧?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边疆十分不稳定,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在平疆战事上尽显军事才能了。年羹尧进士出身,后入阁,由于十分受到皇上的欣赏与信任,于是迁至四川地区任巡抚,作为封疆大官。年羹尧为人聪慧,文武双全,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