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于谦是有名忠臣 明英宗复位后为何要杀于谦?

于谦是有名忠臣 明英宗复位后为何要杀于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69 更新时间:2024/1/21 7:57:44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镇压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履行巡抚的职责。公元1446年,于谦因没有贿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党的诬陷入狱。等到于谦出狱后,于谦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明英宗被抓之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一生白衣,自检朴实,两袖清风,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是为何明英宗复辟后还是要将于谦赐死呢?明英宗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期间为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不可一日无首,由于谦带头的的大臣们纷纷主张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景泰,瓦刺国本来想利用被俘虏的明英宗来向明朝开条件,并且发军攻打明朝,却被以于谦为首领而抵挡住了攻击。

最后明英宗被放回自己的国家,却又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漫长的七年,经过“夺门之变”后,明英宗终于重新登上了皇位,重新掌握了大权,明英宗登位没过多久朱祁钰就去世了,明英宗自然也清楚于谦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杀掉于谦,可以让他从新树立威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面对着曾经失去一次权利的人,面对着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的明英宗多少也有了些经验了,杀掉于谦也是对当初拥护朱祁钰为皇帝的人一个告诫,不然不足以证明复辟之君王的威名与政治之权威,由此可见,明英宗赐死于谦是属于无奈之举啊。

明英宗后由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接任,也许是对于谦的愧疚,明英宗特别强调了要求明英宗为于谦洗清冤屈,可是一代忠臣已经成了刀下亡魂,即使洗脱了冤屈,也已经没有什么作用,无非是一些名声罢了。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于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于谦是一个两袖清风,不与朝廷恶势力同流合污之人。之所以又说于谦是一位悲惨之人,这是因为于谦死的很凄惨。正所谓,一人之说怎抵得了悠悠之口。当于谦被陷害入狱时,他只能百口莫辩,等待皇帝的最终发落。既然说于谦死的很冤枉,那么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在记载于谦生平经历的书籍中,详细记载了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说起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还得从土木堡之变开始说起。明宣宗去世后,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登基为帝,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对宦官王振十分宠信,不久之后宦官专权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爆发后,瓦剌抓捕了明英宗最为要挟明朝的砝码。在此情况之下,于谦一面抵御瓦剌来袭,一面处理朝廷政事。于谦建议皇太后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只要英宗没有了利用价值,瓦剌便会放英宗回来。公元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身染重病,此时太子早已早逝,谁该继承皇位,成为了一个问题。随后,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勾结起来发动政变,重新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明英宗再次登基后,石亨和徐有贞为了清除于谦势力,便捏造于谦犯了谋逆罪。明英宗得知后,立马派遣官员抓捕了于谦,并在公元1457年正月22日,将于谦斩首示众。

明朝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于谦墓。如今,明朝于谦墓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明朝于谦墓修建初期,呈坐西朝东样式。清朝著名学者曾到于谦墓参观游览,并题下“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公元1466年,于谦冤案被平反后,明孝宗为了表彰于谦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对明朝廷的贡献,便给于谦封赐谥号“肃愍”,并在明朝于谦墓旁建立一个旌功祠。除此之外,还设立了春秋二祭,从格局上来看,于谦墓、旌功祠、春秋二祭台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局。1966年,明朝于谦墓遭到了严重破坏。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政府当局决定重新修建于谦墓。经过重修之后,原来的七座坟茔改成了一座。经过测量得知,明代于谦墓高2米。从外观来看,于谦墓是由青砖修建而成的,外形如同一个圆环。

政府当局除了重新修建于谦墓之外,还重新刻立了墓碑,墓碑上写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于谦墓前还设立了祭台、香炉等。1998年,恰好是于谦六百年诞辰,为了纪念于谦,当地政府在于谦墓道两旁修建了牌坊以及石雕,除此之外,还修复了于谦祠。如今,于谦墓已经成为湖西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2006年,于谦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梁武帝萧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何深远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萧衍一生可谓传奇。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以萧衍连出生都是带着寓意的。萧衍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精通诗赋。后来为王俭重用,开始向皇位攀登的历程。永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萧衍看出了国中的形式,推算出了齐武帝会将想要

  • 揭秘:爱新觉罗允恪是谁?为何雍正对允恪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允恪是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三代人,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十六个皇子,原名为爱新觉罗允禄。父亲康熙皇帝是清朝统一中国以为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上位时才八岁,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是历史上最具有传奇的皇帝之一,他使清朝走向的繁荣昌盛。在康熙二十五岁那年,他的嫔妃为他生下了第十

  • 爱新觉罗载湉是谁的儿子?他的死与慈禧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的姓氏,也是高贵身份的象征。许多人对爱新觉罗载湉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但是说到他的另一个称号光绪帝,人们就会清楚。爱新觉罗载湉作为一代帝王,本该大权在握,地位尊贵无比,但是慈禧的存在就导致了他悲剧的一生。载湉于4岁登基,慈禧以新皇年龄太小为借口一直玩着垂帘听政的戏码,即便载湉后面亲政

  • 穆彰阿是什么人?穆彰阿与曾国藩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穆彰阿简介是人们了解穆彰阿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够简洁、直观、全面,而且穆彰阿简介这种资料在网络、书籍上也是最容易找到的。穆彰阿简介中记载,穆彰阿,本姓郭佳,其祖上是汉族人氏,后来因为战争不断地与其他民族融合,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冠以汉姓的满族人氏。穆彰阿是清末时期的朝廷命官,虽说他是官二代,但入朝为官

  • 傅瑶是谁的妃子?历史上傅瑶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傅瑶是汉元帝当时最宠爱的妃子。傅瑶聪明伶俐,非常善解人意,不但在宫中最为得宠,而且在宫中人缘也是极好的,从没有遭众妃嫔的嫉妒。汉元帝继位后,本要封傅瑶为皇后,但是在那个时候皇后的桂冠必须是王妃的,迫于无奈汉元帝创设了一个仅次于皇后的名号,称傅瑶为昭仪。不久后傅瑶产下一子,傅瑶明白皇室向来都是母凭

  • 慈禧因何事向人诉苦:如此为难 不如跳湖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此案一出,官场风波顿起,众臣几乎群表反对。反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是以军机大臣铁良、荣庆等为主的满族亲贵。取消军机处,尽管他们可能另外任职,但权力毕竟要大大削弱。如果成立责任内阁,规定官员不得兼职,如荣庆便只能专任学部尚书,拟定身兼户部尚书与练兵处会办等要职的铁良出任内阁副总理后也要辞去兼职,其财政

  • 改革家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他是自杀而亡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的国土面积而做出努力。魏文侯意识到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被兼并。在魏文侯的示意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变法运动。李悝根据魏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并

  • 赵充国缓行讨贼发生在何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赵充国传》出自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史书《汉书》,这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汉至新朝王莽年间主要事件和人物的详尽史书。而《赵充传》则是西汉时期著名大将赵充国生平事迹的篇章,全篇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一篇可以充分了解赵充国的重要史料和典籍。赵充国,生于公元前137年,子翁孙,原本是陇西上邽即现

  • 揭秘:陈万年是谁?陈万年是如何教坏儿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陈万年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大臣。他曾经做到过右扶风和太仆的职位,之后在汉宣帝统治时期曾经和另一位大臣于定国一起担任过把八年的御史大夫,也算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官员。但是在官场生涯中,他却没有作出过什么突出的功绩,反而变成了一个只会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的人,成为了后世人们嘲讽和人批判的对象。关于这一点,有一

  • 伯夷叔齐:史上最早因不吃救济粮而被饿死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不吃周朝粮食最终被饿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谁提出来的

    公元前1046年,就在武王姬发准备东征商纣,为即将建立的大周王朝忙碌的不可开焦的时候,这时的首阳山上却发生了一件既可悲又可笑的事情。可悲的是,山上饿死了两个人;可笑的是,这两个人是情愿饿死的,给东西都不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二人都是当时北方孤竹国(其国位于今辽宁境内)的两位王子,分别是国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