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上卿甘罗是什么结局?他陨落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秦国上卿甘罗是什么结局?他陨落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195 更新时间:2024/1/18 19:39:59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上卿甘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不乏少年天才,战国时秦国的甘罗便是其中的一位。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便代秦国出使赵国,后被授上卿。

然而,之后正史便再无痕迹。关于甘罗的死众说纷纭,通过后人的推断及演绎,在少年“天才”甘罗陨落的背后能挖掘出一些值得引以为戒的东西,越是聪明人越要小心误入雷区。

01

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易得罪同事领导

他比秦王嬴政小三岁,几乎与李斯同时入秦,同样拜秦国相邦吕不韦门下。

当时的吕不韦已是秦国的真正执政者,又广纳天下贤士,他与李斯同时能被吕不韦选中,又年仅十二岁便被授予上卿,可以看出个人才华是多么的出众,也能猜想大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少年得志、心高气傲。

然而,才高之人往往会恃才傲物。在《大秦赋》里,甘罗第一次亮相便在吕不韦和众人面前表现出自信满满、盛气凌人的样子,他的周围可是来投奔相邦的天下各国之才,他的面前可是老成谋国、阅人无数的吕不韦。

首次亮相可能就已经得罪了周围的门客,而这些门之后都是自己的同僚。

目中无人的样子可能也已经让吕不韦心生厌恶:有何等的才华竟在我的面前如此嚣张!即便有,也只是我的一个门客!

有时候,聪明人更容易让自己的聪明遮住双眼,蒙住冷静判断的思维通道。

因为足够的聪明,所以恃才傲物,才会目中无人,而这样便很容易得罪了周围人,甚至是提拔任用自己的上司。

02

口无遮拦、盲目表现,易给自己挖大坑

战国时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搅动风云、掀起洪流之士,大有人在。然而,这些成功之人往往都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向合适的人说了最恰当的话。否则,言多必失,容易给自己挖下大坑。

《大秦赋》里的一段对白值得深思。少年甘罗在吕不韦面前大夸自己,说自己堪比张仪苏秦,说相邦慧眼识才,说自己定能成大才。此时,吕不韦微笑着说“知己者难得,知人者可贵,治世之才,你尚需假以时日”。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清楚自己的人才是智慧。

可以看出,此时的吕不韦已经看出了甘罗的狂妄自大,而此时的甘罗因为他的口无遮拦又在上司的面前失分不少。这样的坑,怎能轻易填上去。

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意愿、谈论自己的志向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个度如果拿捏不好,便会显得口无遮拦、盲目表现,这样只会给自己挖下大坑。

聪明人应当将自己的聪明保护起来,用在合适的地方。甘罗确实聪明,聪明得让众人嫉妒羡慕;然而,甘罗也确实不明智,他将聪明表现得过于急切、过于显露,不知不觉已经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03

自以为是、误判大局,易引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甘罗开始他高光的表演了。他自荐出使赵国,凭借过人口才和胆识获得赵国从燕国手中夺来的十几座城池,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坐收渔翁之利,通过这件事真正让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也获得了秦王的赏赐。

然而,后人分析这段历史时也指出,很可能就是出使赵国为甘罗引来了灭顶之灾。秦王嬴政有着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而赵国却是秦统一路上的铁血对手,和秦国宿怨已深、征战不朽,秦王原本想着要和燕国结盟,共同对付赵国。结果,没想到中间杀出个小甘罗,收获了眼前利益却毁掉了整个大局。

或许这是吕不韦的布局,让甘罗使赵,放缓吞并之举;或许根本就是甘罗的立功心切、自以为是,但不管事出何因,都已经彻彻底底惹怒了秦王嬴政。别忘了,这位嬴政,也是少年天才,还是位政治天才。

《大秦赋》里的甘罗使赵归来后,对秦王说到 :“相邦慧眼识人,方有此次甘罗立功之机,甘罗所作所为,皆是相邦所想,相邦所想,也必是大王所愿”。

这位少年天才竟然在另一位少年政治天才面前说出这样话来, 吕不韦独揽大权,嬴政正为无权而愤懑,秦燕结盟又这样被破坏,秦王焉能不怒。

甘罗的错就错在自以为是,缺乏大局观念,以为换回城池就能受到大王的青睐,受到重用;以为吕不韦一手遮天,唯吕命是从便会畅通无阻;以为少年嬴政仍是无所作为的傀儡君王而已。

单位人同样值得深思,引以为戒。很多自以为干得漂亮的事情,是不是只是图了眼前的利益?是不是与单位领导得整个布局有所冲突?会不会因为短浅的收获会影响长期的政策实施?这些问题都想要认真考虑清楚。

当然,甘罗之死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推测,十二岁位列上卿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其中真相已很难探究清楚。但任何事情的发生毕定有它的原因,我们从后人的推测,从影视剧的演绎中,能够悟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便算得上收获了。

聪明,便要真正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懂得谦虚谨慎,懂得适可为止,懂得戒骄戒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如此才能将自己的聪明真正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何会痛恨蒲氏?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有着非常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们所说的话也没有人敢忤逆,更没有人敢违背,可以说他们是百姓的天,他们所下达的命令几乎没有人敢违抗,一旦成为他们所憎恨的人,那即将会遭到灭顶之灾。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憎恨一个姓氏,并

  • 曹操是如何从吕布手中夺回的兖州?都用了什么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如何从吕布手中夺回的兖州,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94年,曹操猛烈进攻徐州,就在他连下十余城,打得陶谦避城不出时,后方传来消息:根据地危机!他的兖州,只剩下三座城了!陈宫引吕布,给了曹操狠狠一击!曹操大惊,立刻率军回援!在进军途中,曹操“惊喜”地发现:吕布果

  • 武则天一生有多少男人 其中谁才是武则天的最爱的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武则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武则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唯一的一位女皇,她的生平一直是后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尤其是在近代,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每隔几十年便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唯美的《大明宫词》通过太平公主的视角,看到的是一个热衷权力,感情失败,善弄人心的女皇,而《至

  • 李渊和李世民之间是敌对关系吗 李渊真的想杀李世民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渊和李世民,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李渊跟李世民并不是敌对关系,首先要考虑李渊的年龄,晋阳起兵时他已经51岁高龄,玄武门事变时已经60岁高龄,考虑古人平均寿命,接班人问题是一个从起兵时就必须考虑的问题。李世民战场上建功立业,但李世民的擅长的打法是亲自出阵侦查指挥,战争过程中

  •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焚烧书信是为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官渡之战后,曹操焚烧书信是为了和袁绍做比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消息传来后,曹营中很多人认为袁绍的势力强大,无法战胜,然而曹操却认定了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而且袁绍刚愎自用,绝非不可战

  • 宋濂简介 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宋濂生平经历是怎样的?生平有哪些著作和诗歌作品?宋濂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濂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

  • 汉末名将颜良的经历是怎样的?后世又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颜良的故事是怎样的?颜良是怎么死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颜良生平简介颜良(?-200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建安五年(200年),兵进黎阳

  • 吕布能在徐州尽心辅佐刘备得话,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公元195年,曹操逐步将兖州各个城池收复,并击败了吕布,无奈之下,吕布只能东奔寻找身在徐州的刘备。当时刘备刚刚从陶谦手中接下了徐州,然而刘备的根基尚浅,为了更好地控制住徐州,刘备接纳了刚刚逃过来的吕布,并让吕布屯兵小沛。当时吕布对刘备十分恭敬,他认为在这乱

  • 武松的真实实力如何?一流高手,还是名不副实?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松的真实实力如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于一众的国人而言,水浒传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著作,在这部书中有着形象决然不同的一众好汉,他们嫉恶如仇替天行道,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冲锋陷阵的武将,说道梁山上武艺出众的好汉,每个人心中都是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打虎英雄行者

  • 曹丕和曹叡到底做了什么 难怪司马懿能够夺取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司马懿夺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众所周知,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控制了曹魏政权,为将来西晋取代曹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自然有司马懿政治才干出众和其政敌曹爽兄弟懦弱无能、贪图苟安等因素,但曹魏在权力格局上的安排也有其致命伤。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时,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