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嗜杀功臣的刘邦与朱元璋共同特点:出身底层

嗜杀功臣的刘邦与朱元璋共同特点:出身底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75 更新时间:2023/12/17 20:50:12

朱元璋:位居要职需足够的自信

明朝皇帝的胎记

就一般情况而言,哪个地方出了个人物,比如高官或名人,这地方的人大抵都会感到自豪;要是一不小心出了个皇帝,那就更是无比的荣耀。安徽凤阳出了个朱元璋,这位凤阳老乡和他的子孙后代统治中国长达两百七十六年之久,可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凤阳老乡不但没有一星半点的自豪感,反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怨与愤懑。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网络配图

以前,听唱花鼓的安徽人唱起这支辛酸的歌谣时,就已有以上的不解之处。直到后来,当我走进尘封的明史,走近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时,才发现这并非没有原因的空穴来风。翻读厚达数百卷的《明史》,就像鲁迅读史读出的是吃人二字一样,我读出的则是:残忍。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是彻底的无产阶级,按张敞的说法是:“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们包括朱元璋自己当做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时势造英雄,这个凤阳县的青年农民大概敏锐地洞察到了天下即将大乱,很快就要改朝换代的迹象,于是他以农民的狡黠和投机加入了风起云涌的起义队伍。在革命队伍里,朱元璋很快显示出他潜在的能力,并依凭其才能,一步步从下级军官当到高级军官,直到被拥立为威震一方的吴王,再剪灭群雄,定都南京,成为三百年王朝的开创者。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每个新王朝的建立,总是以推翻一个旧王朝为前提的,而推翻的过程中,除了万千黎民死于非命外,总要成就一批开国功臣。只是,这些开国功臣的命运大抵不会太好。原因在于,建立了不世之基业的开国之君不论是为子孙计还是为天下计,总是容不下这些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因此,一个王朝的江山一旦坐稳之后,下一个该收拾的人就是这些居功自傲或不居自傲的功臣了--从吴王杀伍子胥到吕后杀韩信,一部二十四史永远被这种宿命式的革命战友在革命成功后的大屠杀染得血腥味儿十足。

宋太祖曾在一个中秋之夜和他的功臣们痛饮时哀叹不已,功臣们问其故。宋太祖说,从前我担心做不了皇帝,现在做了皇帝却又睡不好觉。功臣们再问其故,宋太祖幽幽地说:假使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做皇帝行吗?功臣们惶恐万状,宋太祖于是抛出了如意算盘: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多置良田美宅,君臣无猜,快乐一生。这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显然是功臣们最美好的下场了。以至宋人的小说中也总爱说咱大宋朝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诛功臣。

网络配图

但如同宋太祖这样顾念旧情的君王委实不多。中国历朝历代诛杀功臣最为彻底的,当推西汉和大明。一个非常巧合的事实是:这两个朝代诛杀功臣的最高决策者--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底层。

这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推测,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底层出身的最高领袖,是不是出于人性方面的某些原因,而不仅仅是政治考虑,才干出这些令人发指的勾当呢?刘邦的问题不在本文的涉猎之内,姑且不表。但是朱元璋,这个做过乞丐也做过小和尚的安徽农民,显然存在着许多人性的弱点。而且,这些弱点就像某种胎记一样,一直遗传到他的子子孙孙身上。因此,明朝的皇帝们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残忍、阴暗和恶毒。

大臣上朝前先要与妻子诀别

如前所述,朱元璋出身贫寒,古人说过英雄不问出身,这算不得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且朱元璋继位之初对自己的出身也并不感到耻辱或难为情。《皇明纪略》中说:“太祖开国之初,所降诏书,一则曰朕本淮右小民,一则曰朕本淮右布衣。”但皇帝宝座坐热了大约不免使人头脑发昏,朱元璋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既怀疑那些出身较高的臣民们背地里嘲笑自己,更无端地觉得手下一起打江山的弟兄们这时一个个看上去好像都有另立中央的嫌疑。

按理,作为开国之君,应该有宽容和开阔的大气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然而朱元璋总是放心不下自己的江山,总要将那些有可能或者有能力的谋反者尽数诛杀才放心。因此朱元璋刻不容缓地动起手来,像削平一段树枝似的,将他看上去不那么顺眼的走狗和良弓统统消灭,无情打击,绝不手软。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猜测,这显然是他人性中的不自信所致:从一个青年农民、混饭和尚到天下一统的大明皇帝,朱元璋的人生角色转换得太过于富有戏剧性,也太突然了些。这就比如一个乞丐偶然间捡到了一枚金元宝,极大的喜悦外,就是疑惧别人会偷走它,抢走它。因而他总是顾虑重重,猜忌连连。最后,在这种近乎于神经变态的境况中裂变成嗜血的杀人狂。仿佛只有这样,他的江山才能安稳。本恶的人性,在嗜杀的过程中,肯定感觉到了莫名的快意。

网络配图

吴晗在《明太祖》一书中说:“在他(指朱元璋--引者注)在位的三十一年中,根据他自己的著作《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的统计,所列凌迟枭首有几千案,弃市以下的有一万多,三编所定算是最宽容的了。所记进士、监生罪名,从一犯到四犯,仍有三百六十四人。最优待的办法是暂赦死刑,仍回原职,戴斩罪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了不起的狄仁杰,死后武则天痛哭“朝堂空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

  • 历史揭秘:真实的阿斗,真的那么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现在汉语中,都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的无能。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真实的刘禅真的那么糊涂吗?在我看来,比起吕端来,刘禅大事就不糊涂。刘禅,小名阿斗,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著名的弱智愚蠢之人,懦夫。当年刘备收养了一个儿子,起名刘封,又生阿斗,起名刘禅。封禅是天子祭天地的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是“腐败交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看了很多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河南洛阳夹马营的一户人家内,随着一声啼哭,顿时红光满屋,紫气绕梁,生下的婴儿身上还有着阵阵异香,这个“香孩儿”就是后来一统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不爱吟诗填词就好骑马练剑,只身行走江湖缔造了一个个传奇故事,“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发生在他身上。他主张

  • 朱元璋的为政之道: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朱元璋

  • 汉朝巫蛊之案:汉武帝竟差点被自己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公孙贺是当时汉朝丞相。为了替儿子赎罪,他答应为汉武帝捉拿阳陵大盗朱安世。朱安世被捉后,为了报复,向汉武帝写了一封揭发公孙贺的信,朱安世在信中写出了公孙贺的种种罪行,甚至说公孙贺密谋要取代皇上;在皇上经常出入的甘泉宫路下埋下木偶,巫蛊皇上。很快,这封信便转到武帝刘彻手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刘彻看了这封信,

  • 明朝野史: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有多少美女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殉葬本是秦汉以前的丧葬制度,活杀死者身边的妃妾新侍,到阴间给死者站岗放哨当“服务员”。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曾父皇生前多得不清的后宫女人全都处死 了,天怨人恨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有多少美女殉葬?明太祖朱元璋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孝陵,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也是朱元璋的

  •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上的三个人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位25年。是一位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均无建树却在艺术方面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的一代帝王 。尤其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刚健瘦硬、顿挫有节、笔势劲逸、秀丽多姿,显示出他极高的艺术天赋。图片来源于网络《听琴图》是北宋人物画中的杰作。画幅右侧上方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

  • 宋徽宗赵佶因为发明什么而自称自己是有道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要数宋朝人最爱读书,整个大宋王朝读书成为时尚,连皇帝也不例外,完全是读书人的天堂。其实,风流儒雅的宋朝人,不只爱读书,而且很幽默。图片来源于网络宋太宗时,胡旦被称为科举史上最自信的状元。胡旦晚年,因患眼疾,在家闲居,闭门不出。史官为某贵侯作传,因为出身贫贱,曾以杀猪为业,史官很是为难:不

  • 刘伯温跟朱元璋一次谈话,竟准确预知后世五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都把刘伯温比作诸葛亮,说他是个能掐会算,能知过去未来的能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是不是真的能掐会算,智慧过人呢?下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图为刘伯温的剧照)传说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有一天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刚刚咬了一口,这时候,太监进门禀告说刘伯温觐见。太祖皇帝寻思道

  • 荆轲刺秦的背后: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恩怨情仇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荆轲的一刺成名,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太子丹,也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台前。对太子丹的评价,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他是为国着想、孤注一掷,还是为泄私愤、铤而走险?他是深谋远虑、大智大勇,还是才能平庸、贪生怕死?他执意刺秦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又是如何迷惑着人们寻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