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始末:诸将失和致军心瓦解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始末:诸将失和致军心瓦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56 更新时间:2023/12/30 14:02:33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葺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分明一盘棋势,漫教人、著眼看师言。为问鹍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词中有“倭奴”二字,又称其“抗衡上国”云云,显然说明在元代,中日两国即有不睦乃至战事了。所谓“伏波勋业”,是以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军诸将东征日本。整首词隐约表达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战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这就需要进一步联系《元史》,来作一番史料探寻与揣摩了。

据《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载:“日本在东海之东,古称倭奴国。或云恶其旧名,故改名日本”。事实上,白朴词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汉代。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直到唐代咸亨年间,这受封于汉朝的“倭奴国”才改称“日本”,渐有自立门户之意。

继续查阅《元史》,不难发现,白朴词中的中日之战,有过两次,且发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原本,忽必烈没有打算东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还屡屡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邻之意。当时,对于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而言,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日本国放在眼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于是乎,他没有挥动马鞭进军,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岂料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则因日本方面不作回应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忽必烈原本只是图一“虚名”,让所谓“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贡之礼;所以还一直耐着性子,按兵不动。多次遣使东渡,却屡遭拒绝之后,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了。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军大小战舰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帅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帅高丽人洪茶丘、右副元帅山东人刘复亨等的率领下进攻日本。高丽国王也派金方庆率领大军随同出征。这次战役以元军占领日本两岛后,又莫名奇妙地撤军而草草结束。至元十八年(1281),元军再次东征日本,用兵达十万之众。而这一次则更为诡异,因为海上突起风暴,元军尚未登陆,已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称元军诸将不和,无法统令行军,最终不得不以全线撤军收场。这两次东征日本,元军撤军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而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认为元军东征日本之所以失败,源于诸将失和、群臣猜忌而致军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史事。《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称,马援征伐越南时,曾听说当地有一种“薏苡”的植物,其果实(即薏仁)可食用,有轻身健体的功效;服用后还可以避南方瘴气之害。于是归国途中,他便将这种植物的种子载了整整一车回来,以便在国内种植推广。可当时却有大臣向皇帝诬告,称马援载回国的车子里,曾经载有满满一车的珠宝。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马援之冤代指元军内部的猜忌失和,也间接地暗示了元军东征日本失败之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忽必烈虽还有东征之意,但因种种客观原因,及群臣谏劝,最终未能再举战事。元朝人大都认为,没有必要为此弹丸之国大兴讨伐之事;且元军只擅骑兵攻伐,并不擅海上征战。白朴曾作有《西江月》词一首,为之感叹道:“白石空销战骨,清泉不洗飞埃。五云多处望蓬莱,鞭石谁能过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八个儿子的最后命运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肥是刘邦和谁生的儿子,汉高祖刘邦几个儿子,刘邦哪个儿子继位

    汉朝的开朝皇帝刘邦共有八子,除了立为太子的刘盈之外,其余七子在刘邦在世时皆被封为诸侯王,希望他们能为汉朝的江山各尽一份力,不过他们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网络配图1、刘肥。虽然刘肥是作为刘邦的长子,但是由于并非嫡出,而是庶出,所以太子的位子轮不到他来继承。刘肥被刘邦封为齐王,管辖七十三城,是当时最大的诸

  •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选择先消灭大理再灭大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忽必烈攻打大理国,忽必烈为什么建立元朝,铁木真与忽必烈的关系

    忽必烈进征大理国向来被描绘成是蒙古对南宋所实施的“斡腹”之谋。然而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却有矛盾之处,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2年(壬子年)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又有文献记载,忽必烈是1253年(癸丑年)受命从河西出发攻打大理,两个说法在时间、地点信息上都有抵牾之处,究竟孰是孰非?图片来源于网络13 世纪

  • 对于不听话的朝鲜汉武帝是怎么采取政策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为什么朝鲜不听话全世界都说中国,为什么不吞并朝鲜,汉朝为什么不收了朝鲜

    在战国时期,燕国是个比较弱的国家,可这弱也是相对的,虽然惹不起那些老大哥们,燕国还是比较轻松的搞定了朝鲜,而后在那里设置了官吏,正式统治那块土地。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来秦国灭掉了燕国,在那边设立了一个辽东郡,朝鲜就成为辽东郡以外的一个国家。到汉朝的时候,辽东郡属于燕王卢绾的地盘,后来卢绾造反跑去了匈奴,

  • 北宋“狸猫换太子”案幕后惊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宋和北宋哪个更繁华,南宋与北宋的区别,北宋灭亡的原因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

  • 班婕妤被残害汉成帝“牡丹花下死”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班婕妤(前48?——前6年),西汉女文学家,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固和班超的姑母。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

  • 清朝第一战神:戎马一生 几乎从无败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满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另一方面,当时满清的战斗力的确挺强,明军和李自成军队不是其对手。纵观整个清朝,有过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但要说到常胜将军,却是一位汉人将领,此人就是岳钟琪。网络配图岳钟琪(1686年-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清代康熙、

  • 了却君王天下事:冯道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冯道在五代史上是一个异类,他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做官,并且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一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位列宰辅,虽生处乱世,时局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生前辅佐了一个个帝王,阅尽繁华与沧桑,死时葬礼达到万人空巷,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寄哀思

  • 孝惠皇后为什么是历史上第一个处女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汉朝孝惠皇后张嫣。野史载其字孟媖,小字淑君,是鲁元公主之女。年少的张嫣成为舅舅汉惠帝的皇后。群臣共除诸吕,拥立汉文帝刘恒为帝。废黜张嫣皇后之位。张嫣去世,终年四十岁,谥号孝惠皇后,与汉惠帝合葬于安陵。图片来源于网络相传,当年刘邦战败于鼓城之时,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女,将他们放在自己的马车上逃命。

  • 揭秘三国阿斗为何两次娶张飞的女儿做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张飞的名字可是如雷贯耳。演义上形容他“燕颔虎须,豹头环眼”,不过尽管如此,他的两个宝贝女儿却都嫁给蜀汉皇帝刘禅做皇后,你说刘阿斗那样的小胆,平时长于深宫之中,成于妇人之手,乍一见到猛张飞似的人物,岂不呆着木鸡,亚如泥塑一般。那么张飞的女儿这般模样,为何刘禅还死了一个,再续娶了一个。难道刘

  • 自古文人多风流潇洒:探秘纪晓岚的17个姬妾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文人多风流潇洒,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剧中他是一个光棍,其实不然,他有家世而且妻妾众多据说有17个人之多。网络配图历史上的纪晓岚作为大学士,也是妻妾成群的一位风流人物,根据考古发现,纪晓岚有一妻七妾,纪晓岚的妻子并不姓杜,而是姓马,所以杜小月只是纪晓岚的一个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