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吴三桂谋反实为康熙帝所逼?

揭秘:吴三桂谋反实为康熙帝所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083 更新时间:2024/1/10 21:05:33

吴三桂一生官位显赫,叱咤风云,可仍然是一个不幸的人。不要说因为背叛明朝被人一直目为“汉奸”,就是在清朝,因为最后的反水,在满人看来,无疑也是最大的叛逆。可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大冤枉。

至于吴三桂,实力声望功业权势,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则要从长计议,暂不动他为宜。云南苗蛮杂处,形势复杂,吴三桂长居此地,情况熟,底子厚,继续治理也不是坏事。另外,用八旗换防,路途遥远,复杂艰险得很。况且所有对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均系猜测,并无真凭实据,贸然强行撤藩,恐不能令人心服。

讲得很有道理!可以说,绝大多数朝臣对马上撤吴,都是投了反对票的,包括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重臣显臣,只有刑部尚书莫洛、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撤,但那时的大事件并非议会制多数表决通过即可,反对者多也没用。

网络配图

康熙力排众议,大手一挥,撤藩之奏一律恩准,三藩同撤,马上行动!众臣愕然,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吴三桂们更是愕然,绝没想到,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皇上怎么能这样?圣明何在?

谁让你们认识不到狡兔死的道理呢?这么多年了,还执迷不悟。就说你老吴,历来同类者,要么再占个自家独立山头,要么交出一切安当钓鱼公,有几个两头摆、走中间路线能成功的?明代沐家?毕竟是少数,何况条件还不一样,人家和皇上啥关系!

还想打小算盘?一般的皇上也就算了,可现在你们面对的可是那千年一帝,能不与众不同吗?

什么轻率冒进、意气用事、褊狭固执、独断专行,一样不少,都端出来让你们瞧瞧,不要以为咱康大帝只想做个高大全平面的人,他也渴望多层面、多棱角、有立体感的,这样更有魅力嘛。

只是这次,康大帝另一面表现得不是时候。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他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他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断,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

也许有人会诘责,这分明是对康大帝的诬蔑之词,圣明之君岂会如此?史书上明确记载,康大帝曾经说过:“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清史稿》卷二六九一《索额图传》)。

怎么讲呢,这清史类的东西,一旦针对帝王,向来都是极尽文过饰非、颠倒黑白之能事,圣祖尤甚。就说上面这一段,明眼人一观便知,睁着眼睛说瞎话呢,胡扯八道。

人家尚可喜,明明率先提出撤藩在前,大乱中至死未叛在后,对大清那个忠诚,日月可鉴也,怎能说蓄谋已久?再说吴三桂,前面分析了,哪有的事,就是狂贬他的清史书上,其实也找不到任何真凭实据的。

咱们还是继续往下看,一切更加豁然也。

耿精忠暂且不提,且说吴三桂,接到皇上恩准撤藩的圣旨,简直当头挨了一棒,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热血疆场上的出生入死、云贵高原上的苦心经营、荣华在手的富贵人生、权势在握的叱咤风云、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荡、今日圣上的恩断义绝,等等,犹如过电一样,在他脑海中闪现,内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愤怒、犹豫彷徨。

网络配图

手下那帮随着他西讨南征的铁杆文臣武将们,更是震惊愤慨!既然皇上如此绝情,干脆反了得了,咱兵精将勇,怕他啥?老吴本还在徘徊犹豫,今见部属们拥戴,反复衡量后,也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其实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别看朝廷现在话说得好,对撤藩工作也抓得紧,事无巨细,周密安排,力求给吴三桂们一个最温暖最舒适最可靠的安乐窝,可一旦真撤后,地盘没有了,兵权也无了,像吴三桂这等风云人物,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古往今来,政治上过河拆桥的事情太多了。

老吴有否此种想法,不得而知,反正决心已定时,他是自信满满的。比较一下,他以为自己文韬武略天下已无双,将士们又是百战之锐、忠心之辈,要是起兵无不从命;所据云南也是经营多年,地险财富(有天下富吗);另有一批过去的老部下如现任陕西提督王辅臣等虽已调走,却可作为外应。

简说老吴的文武之才:四个女婿胡国柱、夏相国、郭壮图和卫朴,都是一时才具,或文或武或文武双全;另外武有吴国贵、吴应期、马宝、王屏藩、张国柱、高得捷等,文有方光琛、刘茂遐(字玄初)等,个个顶呱呱。再看朝廷,皇上年方二十,乳臭未干,不堪大任,过去平定中原的名将大都凋零,剩下的及新起的一代岂是他的对手?其实老吴主观了点,事后也证实,康熙是没啥大本事,可清军新一代统帅有厉害的角儿,八旗依然很强,绿营同样不弱(都是汉兵,感叹)。另外,他也忘了,时间如果让人家凋零,自己与老部下们十一年来不也要走同样的路吗?

还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满汉之争。明亡清兴至今不过三十年,大陆抗清之火被扑灭也只在九年前(1664),汉人的故国之思岂能说忘就忘?就连做汉奸已很久的吴三桂,手下不也有胸怀反清复明之士?他的女婿、臂膀之一胡国柱就是。

何况满洲贵族对汉人的统治,必须正视,三十年来残暴多于仁慈,贱视多于平等,不客气地说,占据帝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好几的汉人只是二、三等的公民,地位不要说远不及主体满民族,就连蒙藏都不如,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此环境,要说广大汉人在短时间内,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满洲贵族统治,那也太虚假了,即使有清三百年好像也没有吧。这次撤三藩,恰恰撤的也都是汉人,且不是一两个,而是牵涉几个大大小小的集团,足足六七万人呢,无形中触发了民族之感情,引发了民族之对立。

而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民族之争,不仅让三藩内部凝聚力更强,也是日后大乱爆发初期,虽然发动者是为人所不齿的昔日背叛者,大江南北的汉人响应者仍众的原因之所在。当然,跟着当朝的汉人也不少,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另外,坐山观虎斗的汉人同样不少。个中原因不想多说了,十七世纪汉民族的不断失败,根子就在于此。

网络配图

切入正题。这边吴三桂们真的开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边却还浑然不知,全力做着撤藩的前期准备工作,好几万人呢,漫漫长路,线路怎么走,沿途怎么接待,到目的地后又怎么安置,浩大的工程啊。

比起三峡移民恐也不简单吧。三百多年前的事了,没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什么的,综合条件更是差之千里,尤其他们并非一般民众,而是三个强大的军民结合体,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有很多专门御批,足以体现他对撤藩之事的重视与对被撤之众的关切,但从他的着眼点来看,倒能明确一个真相。

原来他忙了半天,没有一件触及假如吴三桂们有啥异常如何防范的问题,虽然《圣祖实录》之类书上有不少事后弥补这方面不足的大帝语录及其他相关言辞,但根本找不到能够证明当时朝廷哪怕有一点实际举措的证据。

这也侧证了康熙当初决定三藩同撤时,想的就是那么简单,认为圣旨一到,一切OK,大臣们想这想那,还分几步走,纯粹多虑。什么“撤亦反,不撤亦反”,事后遁词也。吴三桂们谋反之箭已在弦上,岂能不发?

从此,吴三桂进入了人生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他前不见古人后不知是否有来者的人生也至此奠定。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终于正式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唐朝著名的外交家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是真的么?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他是唐朝太宗年间著名的外交家,最高官职是朝散大夫,有着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得彪悍战绩。唐太宗年间刚经历了战乱,战事已经少了很多,那么王玄策为什么能够做出一人灭一国的壮举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王玄策灭的这个国家是在印度。那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了王玄策去印

  • 他杀过董卓赢过赵云 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吕布,是东汉末年名将,武力过人、天下无双,后人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他曾经傲视群雄,叱诧风云的一方诸侯,曾经败曹操,逐刘备的一代名将,却有着白门楼殒命的悲惨结局。吕布骁勇善射,时人有云“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手下有陈宫高顺张辽这样的人才,然而吕布却依然一步步走向衰亡。纵观吕布的一生,他虽然骁勇善战,武

  • 家喻户晓的煮豆燃豆萁竟不是曹植所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曹魏的曹丕、曹植兄弟复杂而曲折的兄弟情,历来是人们研究两位公子的重要内容。据说曹丕曾经逼迫弟弟曹植以七步为诗,做好了就可以活命,做不出来只能是死罪,然而曹植应声而作,果然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便是家喻户晓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网络配图据

  • 揭秘:诸葛亮偷偷的培养了两位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谋士,他一生用它自己的话来说,他对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讲,他偷偷培养了两位接班人的事。他为何要偷偷培养接班人?这两位接班人又是谁?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明面里是没有培养接班人的,毕竟当时诸葛亮还是精力充沛的。可是刘备死后,

  • “南袁北纪”的袁枚为什么收了那么多的女弟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袁枚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散文家,为“乾隆三大家”之首,与纪晓岚合称“南袁北纪”。袁枚少时就已经凭借诗文出名,乾隆四年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正式步入政坛。袁枚在官场上的成就并不高,最终官至县令。他光是在江苏各县当县令,就已经当了七年,眼见着没有什么前途。袁枚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地,

  • “战神”李牧之死:竟然是一个妓女毁掉赵国的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邯郸保卫战如果不是信陵君盗虎符救赵国,恐怕秦国灭六合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一些。即使这样,赵国也没有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相反他们在这段最后的时光,还害死了最后的名将李牧。而李牧的死仍然跟一个女人有关。李牧一直在雁门关一带和匈奴人玩命,弄得匈奴不敢向中原前进一步。而当长平

  • 草民突成太上皇 见儿子身份尴尬不知如何行礼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太上皇是什么意思,皇上为什么不让大长今救,太上皇爱上小燕子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称号,理论上太上皇的地位是要高于皇帝的,然而很多时候理论并不代表实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几十位太上皇,然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安享太平,有的表面禅让却大权在握,有的被逼退位且黯然离世,有的复位成功

  •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如何从一个和尚到帝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网络配图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朱元璋在很小的时候就为

  • 梁武帝四十年不与女人同屋 竟不近女色?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皇帝都好色,这是事实,但也有一位皇帝以高寿和不近女色闻名,他就是梁武帝萧衍。《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天监十二年(公元513),萧衍始“不与女人同屋”。如果以他86岁去世来算,近40年没有碰过女人。梁武帝真的是四十年不近女色?你相信吗?如果是,他“禁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老

  • 康熙废太子竟是这个原因!因其作风有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胤礽可能很多人都是有点熟悉的,因为在很多的清宫剧里都会出现太子胤礽。但是,有很多人对于“废太子胤礽”这个称呼的来源会有所不了解。那胤礽到底是为什么会被叫成是废太子呢?网络配图胤礽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生的孩子,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在胤礽出生后就去世了。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出生高贵,是首辅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