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他有什么能耐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他有什么能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06 更新时间:2024/1/17 11:38:23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伟大的航海壮举,在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开始,直到宣德五年结束,郑和一共带队7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乃至人类航海史的壮举。这7次下西洋,郑和都是作为首领指挥全局,统帅上万人的船队远航。

问题来了,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要钦点太监郑和带队下西洋呢?难道真的是朝中无人吗?

当然不是,朱棣也算历史上有名的帝王,纵横沙场,自己手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郑和的身世和当时明朝的情况来综合考虑

01 永乐对宦官的信任

永乐皇帝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起兵,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登基称帝。

在古代,起兵造反这种事情都是九死一生,虽然一旦成功回报巨大,但是在起兵之初没有人能预料最终结局如何。

朱棣起兵之初,不论从道义上还是军事实力上都不占优势,甚至一度濒临绝地。因此,在一开始就跟着朱棣创业的人,经过腥风血雨的考验之后,朱棣通常都会拿他们当作心腹。

在这些心腹之中有一批宦官,这其中就有郑和。

据史料记载,郑和出生在云南,原名马三保,有可能是元朝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的后代。明军统一云南时,被当作俘虏带回南京。年幼的郑和随后被当作太监入宫服役。这之后郑和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从此跟在燕王身边,自然也参加了靖难之役。

在郑坝村之战中,郑和率军突袭李景隆大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大喜之下赐名郑和。郑和也就此开了他建功立业的人生。

而在朱棣身边,还有像王景弘、侯显这样的太监也立下战功。他们都是从刀枪火海中闯过来,也在战火中验证了他们对于朱棣的忠诚。因此,朱棣实际上对于这批宦官是有充分信任的。

朱棣组织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史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里成祖就是朱棣,惠帝就是建文帝。朱棣攻破南京时,并没有抓到建文,也没有找到尸体。因此一直有传闻,朱棣怀疑建文帝逃到了海外,他派人下西洋的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而这个目的必然要交给最为心腹之人,郑和、王景弘这批宦官一开始就跟着朱棣,又跟着自己一起打江山,自然最为信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个下西洋团队的领导班子里有好几位宦官,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三号人物侯显都是太监。

02 枯燥的航海任务要求

除掉朱棣的信任,另一个原因则是航海过于枯燥。

不要说在古代,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长途航海依旧是一个枯燥且危险的事情。朱棣手下肯定有不少文臣武将,然而他们跟着朱棣造反打江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华富贵啊,并不是为了去海上吃海风受苦。如果朱棣强压,这些人即使去做了也不会全力以赴。

相反,宦官们从小净身,无所牵挂。和皇帝的关系不是君臣,而是主仆。所以宦官们相比那些文武大臣们更适合完成枯燥危险的航海任务。

03 郑和自身能力

除了前面所述两个原因,郑和自身的能力也是朱棣选择其作为下西洋团队首脑的原因。

朱棣准备下西洋的时候,郑和正当壮年,年富力强,“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此时的郑和无论从外形、体力、心智和才能来说,都是一个巅峰状态。

另外一点,郑和还有一个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信仰。从后世专家考证来看,郑和很可能同时是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三重信徒。而当时下西洋所途径的国家,宗教信仰上主要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郑和在宗教上的优势可以让他和当地人沟通起来减少隔阂,避免误会。

第三,郑和懂军事。前文已经说了郑和跟着朱棣起兵,东征西讨,积累了很多战斗经验。而在下西洋过程中,郑和灭海盗陈祖义、打败锡兰王、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这三次战斗郑和根据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战术,全部获胜,验证了他的军事才能,也验证了朱棣看人的眼光。

综合下西洋的任务要求、候选人各方面的素质,朱棣最终选择了郑和当下西洋项目的负责人。

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选人与用人是正确的——郑和七下西洋,建立了东南亚诸国和明朝的朝贡体系,更是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航海拓宽到了非洲大陆,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文鸯是如何吓死司马师的?他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有黄歇这个人吗,司马师司马昭关系好吗,司马昭和司马师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文鸳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提到赵云,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坂坡救主,当阳七进七出,特别是七进七出传为佳话。连曹操都甚为爱惜赵云这个人才。但是其实后三国时期,也有一个人做到了七进七出,但是却因为出生的晚了点,光芒被赵云遮住了,他便是文鸯。他生活在三国末期,此时大

  • 攻下汉中后,坐镇汉中的为何不是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攻下汉中了没有,刘备让赵云攻下城池,刘备汉中有多少人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战胜了曹操,就此夺得了汉中,让益州的安全有了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当时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十分重要,必须派出一位让刘备放心的将领坐镇,在这个时候,刘备以外的提拔了魏延做

  • 努尔哈赤为何能与明朝抗衡?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为什么让努尔哈赤做大,忽必烈与努尔哈赤的关系,努尔哈赤和明朝的战争

    努尔哈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历朝历代的史书记载中,为了抬高自己,以彰显血统高贵或者君权神授,对于自己祖先的来历和事迹,写的极其夸张,犹如今天的奇幻小说。这些事迹甚至用奇葩一词来形容,也根本不为过,神奇程度不亚于当今的奇异事件。比如商朝先祖殷契的母亲是吞了神鸟蛋

  • 林冲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是被谁逼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林冲会上梁山,林冲上梁山是谁,林冲投奔梁山的原因

    你们知道真正把林冲逼上梁山的是谁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想必大家在看完水浒传,也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做世态炎凉以及世事无常,很多时候你不找事,但事却会找上你,多少人被这命运所捉弄,其中林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林冲一直都希望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即使有时候现实过于残酷,他也依然不太愿意去面对,总想着

  • 卫青能成为一代名将,真的是靠卫子夫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卫青是卫子夫的什么人,卫青和霍去病谁更厉害,卫青算名将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卫青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卫青能够被汉武帝赏识,获得了平步青云的机会,确实是靠他的姐姐卫子夫。但是卫青能够成为一代名将,靠的却是自己超人的军事才华。在中国历代的皇帝中,汉武帝开疆拓土,堪称神武。而汉武帝一朝,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卫青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 孙权如果放过关羽的话,刘备还会发动夷陵之战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关羽北伐,刘备同意了吗,孙权要杀刘备关羽眼神

    刘备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三国演义中,关羽北伐曹仁的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方受到东吴吕蒙的偷袭,功亏一篑,败走麦城,于临沮被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关羽被押送到孙权面前,严词拒绝了孙权的劝降,英勇就义。正史上,关羽也是在北伐樊城的时候,遭到盟友东吴背叛

  • 武则天死前,为什么会把江山还给李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皇帝:武则天。因为她太特殊了,一个女人,竟然可以登基称帝,君临天下。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她的一生极富争议:骂声不断,世人却又为他深深折服。但无论是怎样的褒扬或诋毁,毋庸置疑的是她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她的地位来的可能不太光彩,其过程

  • 为什么说李逵的效忠对象不是宋江呢?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逵对宋江的忠诚事例,宋江为啥杀李逵,李逵对宋江的忠心体现在哪

    李逵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李逵是个直性子,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人,认死理儿,认准一件事儿,绝对不会改变。宋江的招安意图已经很明显的展露了出来,但是李逵却不买他的账。在108好汉齐聚的大场合上,直接就掀桌子。武松还比较克制,只是说出了反对招安的话。李逵的做法,可不像

  • 历史上真实的朱桂是什么样的?令朱元璋头疼的刺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杀心为什么那么大,朱元璋有几代,朱元璋为什么如此残暴

    大家好,说起朱桂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朱元璋身为一名草根皇帝,自然知道皇帝之位得来不易,于是潜心治理国家,成为一代明君,但是却拥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儿子——朱桂,即便有再多的功成名就也难以“降服”这个恶魔般的儿子!他是明朝百姓的噩梦,令明初皇帝不胜其烦的刺头!1374年,朱桂降世,出自郭慧妃,也是

  • 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项羽到底有什么顾虑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英布为什么会背叛项羽,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虞姬,鸿门宴为什么项羽失败

    对鸿门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鸿门宴如果当时项羽杀了刘邦,也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项羽很可能雄霸天下。很多人都说项羽有勇无谋、妇人之仁。也有人说当时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是因为他不敢,有太多自己的顾虑。为什么会说项羽有所顾虑?因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如果在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