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上官婉儿有威胁到李隆基的地位吗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有威胁到李隆基的地位吗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上官婉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78 更新时间:2024/4/4 16:59:15

李隆基上官婉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013年9月,发现的上官婉儿墓,墓地规模不大,陪葬品也不多,出土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文楷书,近一千字,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与史料记载大致相符。

很多朋友都认为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当政期间权力很大,实则不然。

虽然,她深受武周皇帝的信任,能够为武媚娘起草政令,但是,婉儿终究只是“代笔”,其实,她不过是武则天手中的工具罢了。至于婉儿在武媚娘心里的地位也不高,武周皇帝对婉儿的信任是建立在婉儿出色的工作能力上的,这是婉儿唯一的价值。

我们且引用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来看看武媚娘与婉儿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张氏兄弟是武媚娘的“禁脔”,兄弟二人中又以张宗昌最受武媚娘喜爱。当时的婉儿年方十四,对男女感情已经有了懵懂的认识,再加上,她久居深宫心中寂寞,难免会被容貌俊朗的张氏兄弟吸引。

在某个早上,婉儿和张氏兄弟陪着武媚娘用膳,期间婉儿对张宗昌抛起了媚眼,两人说了些玩笑话。武媚娘目睹一切后,当即从侍卫手中夺过金刀,一刀劈向婉儿的前额。婉儿头部中刀,血流不止,跪在地上请求武媚娘的宽恕。

武媚娘怒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幸亏张宗昌替婉儿说尽了好话,婉儿又再三发誓远离张氏兄弟,武媚娘这才宽恕了她。从这就能看出,婉儿在武媚娘心中的地位低得可怜。否则,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男宠,武周皇帝何必对她的得力助手挥动屠刀?

从这以后,婉儿认清了自己的地位,不再做出僭越之举。

不过,正因为婉儿态度的转变,她终于能走上政坛,在武则天的默许下开始处理朝中的小事。但是,婉儿此时的权力仍然有限。众所周知,武媚娘对力所能及的政务事必躬亲,军国大政必亲力亲为,婉儿能够接触到的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政务罢了。

当然,婉儿有权翻看奏章,加上她可以亲自处理一些政务,她的政治水平亦在这段时间突飞猛进,为她将来的政治之路做好铺垫。

武则天死后,附庙于李唐,婉儿终于不再束手束脚,亦迎来了属于她的“人生巅峰”。

在武媚娘当政时期,婉儿曾与中宗有过一段“地下恋情”。后来,中宗李显被废黜,囚居于房州。在此期间,皇后韦氏陪着丈夫吃尽了苦头。在中宗复位后,韦氏苦尽甘来,婉儿亦被中宗临幸,被册封为昭容。中宗认为婉儿能力不凡,便让她“重操旧业”,负责起草政令。

虽说,婉儿此时的工作仍是“代笔”,但是,境况已与武后当政时大为不同,李显受韦氏和太平公主的辖制,手中的权力有限,再加上,他已在多年的颠沛流离中养成了怯懦的性格,所以,他大量放权给婉儿。不过,婉儿虽然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她的权力依旧无法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

她的确非常聪明,能够在朝廷的各方势力中周旋,在政治漩涡中闲庭信步,手中还有一部分实权。不过,她终究无法在内廷与外廷站稳脚跟,在内廷她只是一个地位一般的昭容,在外廷她的“党羽”不过是些文人雅士,特殊的处境和地位让她无法组建自己的势力。所以说,朝堂上的小风浪婉儿尚有能力应对,一旦遭遇政治风暴时,婉儿亦无法保全自己。

公元710年,中宗死在妻女手中,让婉儿感到了空前的危机。

韦皇后打算效仿女帝独揽大权,便让婉儿伪造一封诏书,该诏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将李重茂册立为皇太子;

二是由韦氏监国理政;

三是让相王李旦参议政事。

这封诏书的内容是婉儿起草的,不过,韦氏却并不满意。韦皇后并未用这封密诏,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族人和党羽担任要职,准备效仿武媚娘坐上龙椅。韦氏的野心昭然若揭,没过多久,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便对她展开了攻势。

同年七月,李隆基的人马杀入禁宫,以“韦氏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的名义发动宫变。在这场变动中,韦皇后完全处于被动,她的党羽被尽数剿灭。因为,婉儿与韦皇后走得太近,所以,她也在李隆基的诛杀名单中。

为了保护自己,婉儿亲自将当初的密诏拿出来,证明自己没有帮助韦氏篡唐。不过,李隆基已下定决心斩草除根,亦不会留下任何隐患。李隆基担心,若饶过婉儿,她会依附于太平公主,带来更大的麻烦。就这样,婉儿惨死于李隆基刀下,香消玉殒。

到了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但据张说所著《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结合墓志内容推测,应该是太平公主上表请求编集文集。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参考资料: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新唐书》、《旧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出生在赵国的秦始皇,是如何回到秦国继位为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嬴政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于赵国的邯郸,因为嬴政的父亲子楚,是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娶赵国女子赵姬后生嬴政,嬴政和赵姬在赵国生活多年,最后是怎么回到秦国的?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王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王即秦孝文王,封子楚为太子。随后,赵

  • 李隆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李成器让位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李隆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又故名李三郎。在古代封建制度当中,皇帝的位置都是嫡长子继承的,而这个睿宗的长子叫做李成器,此皇子天生聪明,多才多艺,可以说集众多光环于一身,论才华和身份,李隆基可以说,这辈子基本都和皇位无缘。那么李旦为什么会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他的长子李

  • 直接用自己姓氏当国号的皇帝,陈霸先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办者第一要紧的事便是确立国号。也就是朝代的名称,这可不是随便取的,大多有着其深刻的内涵。比如说汉朝,刘邦当初被封汉王,封地在汉中一代。后来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便以汉为国号。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国号都如此细心考量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当上皇帝后,连国

  • 刘邦已经死了,为何戚夫人还那么蠢跟吕雉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戚夫人蠢吗?答案是肯定的,戚夫人的蠢是属于那种早期看不出来,后期才被发现的蠢。原以为是王者,最后竟然连青铜都不是。为什么早期看不出来后期又被看出来了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因为早期的戚夫人一直都跟刘邦在一起,有刘邦的掩护,貌美如花炙手可热的戚夫人一度看起来非常聪明,杀伐果决、野

  • 西汉的窦太后和东汉的窦太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共出现过3位窦皇后,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她们全都执掌过政权,而且全都把汉朝搞得乌烟瘴气。汉朝“三窦”: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氏、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氏、汉桓帝刘志的皇后窦妙。她们的关系看下图:历史上,除了汉桓帝皇后窦妙有名有姓外,其他的2位窦皇后,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名字。至于现在网上疯传的汉文帝皇后“窦漪

  • 汉献帝刘协为何没有选择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辅佐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汉献帝刘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阳人,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他幼时被董太后抚养;汉少帝即位时,被封为渤海王。宦官之乱后

  • 揭秘:秦国宰相魏冉的一生如何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大秦赋》是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剧。该剧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姚贾、王绾、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蒙毅等人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

  •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有十万蒙古女子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蒙古女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元朝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忽必烈·汗,但是在忽必烈之前,蒙古的几位先驱已经为蒙古占领了大片土地,例如成吉思汗。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魔鬼的战争之爪自然地延伸到了中原地区的宋朝。朱元璋灭了元朝之后,是如何处置数十万的蒙古女子

  • 李勣支持武则天做皇后,背后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宗永徽六年 ( 655) , 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明争暗斗,武则天终于击败王皇后,登上皇后宝座。围绕废立皇后之事,,唐高宗与两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当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李治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多少话语权。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选择站队长孙无忌,李治和武则天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元以宽仁失天下是真的吗?朱元璋为何要这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其实古人深有了解,朱元璋就是穷苦百姓出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所以在建立明朝之后,对于国家的治理方面比较倾向于穷苦百姓。如此明朝的江山才能长治久安,可是他对于前朝的元朝评价却是“元以宽仁失天下”,这难免让人意外,元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