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书称李倓为“小李世民”,他最后结局如何?

史书称李倓为“小李世民”,他最后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97 更新时间:2024/1/23 7:01:03

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初唐到中唐的种种乱象,其实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衍生而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老皇帝不培养太子,太子肯定无法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等老皇帝死后,太子肯定会受乱臣贼子的欺负。

如果老皇帝大力培养太子,就有可能让帝国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而太子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想着提前接班。

基于这种两难处境,导致老皇帝在培养太子的同时,也会培养一位或几位亲王,用他们来牵制太子。

换一种可以放在台面上说的大道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多培养几个儿子,将来万一太子早逝,其他儿子还可以顶上。

从理论上讲,这种办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通常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

唐高祖李渊让太子李建成主政、亲王李世民主军,结果就是亲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李建成清理出局,然后强行上位。

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太子亲王并重的弊端,却依然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拥有相当的势力,最后太子和魏王如同仇人一样不共戴天,太子更想杀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这两个儿子都以悲剧收场。

后来的唐肃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其实也是因为类似原因失败的,只不过李旦下台的时候保住了脸面,李隆基下台的时候还得了个太上皇的尊号,看上去不那么狼狈而已。

按说,唐肃宗上台之后,应该充分吸取前几任大唐皇帝的教训,不玩太子亲王并重这一套了,可唐肃宗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权力格局构筑这方面,自己和前几任皇帝没什么区别。

唐肃宗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长子楚王李豫,另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三子建宁王李倓。

面对这种情形,唐肃宗的首席智囊李泌就说:“建宁王主军后,就算他不愿意追求皇位,追随在建宁王身后的军头也不会同意啊,太宗皇帝和玄宗皇帝都是这样上位的。”

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上皇,即其事也。”

李泌说的这些话,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读者都会认为有道理,因为这并不难理解,难道唐肃宗就不懂吗?

可唐肃宗就是一味的装傻充愣:“啊?至于吗?没有你说的这么夸张吧?”

李泌说这些话的用意不仅是劝诫唐肃宗以史为鉴,更有另一层深意:玩太子亲王并重这种套路不是不行,但你要注意形势。

在唐肃宗上位时,大唐已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唐肃宗暗战的格局,如果再弄出一个太子亲王并重的格局,大唐岂不是立刻又要陷入重重内讧之中?

当然了,李泌这话可能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李倓并不适合作为强势的主军亲王,更不适合用来制衡太子李豫。

唐肃宗左思右想,发现李泌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放弃了让建宁王李倓主军的想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建宁王李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亲王:他很像李世民,英明神武、刚毅果决,深受大家爱戴,在唐肃宗北上灵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士。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

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当李倓得知自己有可能被父皇看重,进而主军获得牵制大哥李豫的机会时,他却从未流露出任何试图夺储的意图。

所以当他大哥李豫(唐代宗)继位之后,给予了李倓极高的评价。

上与泌语及齐王,欲厚加褒赠,泌请用岐、薛故事赠太子,上泣曰:“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岐、薛岂有此功乎!竭诚忠孝,乃为谗人所害。使尚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

但是请大家注意:李豫说“如果三弟还活着,我一定让他当皇太弟”。

李豫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李倓在唐肃宗时代就被杀了,而且是唐肃宗亲自下令赐死的。

既然史书把李倓说得如此优秀,他又怎么会被自己的父亲下令处死呢?史书给出的原因是李倓受奸人挑拨。

实际上,李倓的死因是他闯入了皇权禁区。

唐肃宗为李倓安排的角色是主军亲王,认为他是可以帮忙制衡太子李豫的人,后来虽然在李泌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却并未放弃制衡太子李豫的打算。

换言之,就算现在不是制衡太子的好时机,就算李倓不适合制衡太子,唐肃宗在后续行动中必然会另有安排。

可李倓呢?他不但没能帮助父亲(唐肃宗)制衡大哥(太子),反而愈发表现得和大哥亲密无间。

也就是说,唐肃宗希望李倓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可李倓擅自改动剧本,自行扮演起齐王李元吉的角色。

唐肃宗本就对太子李豫充满戒备,现在发现自己中意的三儿子又和太子搞在了一起。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一旦连成一片,皇帝肯定会忍不住问一个问题:你们要干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肯定会立刻分开,然后一二三四五六的解释一大通。

可李倓倒好,他并没有任何想要解释的想法,反而认为是有人在挑拨他们父子三人的感情,于是居然打算清君侧。

什么是清君侧啊?按照书本的说法就是杀掉皇帝身边的小人。可实际上,所谓的清君侧就是造反的文雅用语。

从吴王刘濞到节度使安禄山,他们起兵造反时所打的旗号都是清君侧。

或许有人会说,李倓想杀的是大太监李辅国和皇后张氏,这两人可是公认的奸臣后,难道不该杀吗?

那么问题来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是不是奸臣妖后?他们该不该杀呢?

从臣子或后世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千种万种理由,但从当时皇帝的角度来看,妄杀他身边的重要人物,你还敢说自己不想造反?

据说,李倓曾与李泌商量过这件事,李泌告诉他,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它就不是人臣应该有的想法,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但李倓拒绝了李泌的建议。

建宁王谓泌曰:“先生举于上,得展臣子之效,无以报德,请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以良娣为言。泌曰:“此非人所言,愿王姑置之,勿以为先。”不从。

和太子关系亲密,想要清君侧,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放任他活着呢?如果从唐肃宗的角度来看,李倓之死实在谈不上有多冤枉。

但从唐肃宗给李倓安排的罪名来看,却还是有些冤枉的。

建宁王李倓想要动手清理李辅国和张皇后的行为,在唐肃宗眼里,那肯定是时代的逆流,只是唐肃宗不愿意公开自己父子间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这段历史就变得云遮雾罩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谁都知道李倓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闯入了皇权的禁区,但是在处死李倓时,公开的罪名却是李倓试图争夺太子之位。

建宁王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死 。

别说后人,就是身为当时人的太子李豫,都不相信李倓会与自己争位。因为李倓去世后,最伤心的人就是李豫,他损失了一个好帮手。

对曰:“若有此心,广平当怨之。广平每与臣言其冤,辄流涕呜咽。臣今必辞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李倓死后,太子李豫因为缺乏安全感,也曾一度想清君侧。

李泌依然告诉太子,你这种思想很危险啊,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这一次,太子接受李泌的这种建议。

于是广平王及李泌皆内惧。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曰:“先生去,则愈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李辅国和张皇后是好是坏?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皇帝的嫡系,他们的各种倒行逆施都是皇帝授权的,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权,他们算什么东西?

身为臣子,居然敢指着皇帝最信任的两个人破口大骂,说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妖后,谁都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只因李倓是唐肃宗下令处死的,所以我需要站在唐肃宗的角度,分析他做出这种决定的真实动机,并未评价这种做法对或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时魏延在做什么 魏延为何没有出现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救援,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自刘备离世后,蜀汉能打的老将也仅剩下诸葛亮、赵云、魏延三人,他们三人分别坐镇蜀汉的大本营、北部、东部战区。诸葛亮掌权蜀汉后结束和东吴的对峙局面争取到南征机会,半年时间内平定南中验证的蜀军的战斗力,趁着魏国政局不稳开启北伐战役。诸葛亮开启的北伐

  • 秦始皇为何奥焚书坑儒?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秦始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他终身没有立后,虽然拥有高大的背影却始终是孤独一人,真正地做到了占领高地“独领风骚”,此人正是秦始皇,而霸气侧漏的秦始皇,曾甘愿得罪读书人,也要完成焚书坑儒,这是为何呢?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为了统一全国做出诸多的措施,虽然大多残暴,但是并不代表秦始皇本人就

  • 糜芳追随刘备多年,让他选择反叛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糜芳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众所周知,在三国乱世的进程中,随着相应战事的进行,魏蜀吴三方势力逐渐的是脱颖而出,其中刘备建立蜀汉一方基业的过程,堪称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可是相应的结局却是不尽人意,在刘备建立蜀汉之际,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之后,蜀汉已经是拥有了益州、荆

  • 苏轼是如何把失意变成诗意,把不美好变成美好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苏轼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宋朝重视文人,犯了错一不会杀头,也不会羞辱式地打屁股,顶多贬到天涯海角以观后效了事。在中国的文人中,苏东坡算是最坎坷的一个了,但他没有一哭二跳三上吊,也没有像屈原一样跳河,更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小舟

  • 王维的弟弟王缙在历史上是个厉害的大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王缙是一个大人物,安史之乱后,他当时已是宰相级的官员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史朝义平,诏宣慰河北,使还有指,俄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说起王缙,大家也许不熟悉,说起王缙的哥哥,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因为王缙的哥哥就是大诗人王维。我们熟悉王维,是因为王维一生留下众多经典的诗画,

  • 如果对战司马懿的人是法正 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懿和诸葛亮,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三国时期,虽然诸葛亮能力很强,但他与司马懿交战时,仍未见成效,司马懿也并非是一位无能之辈。所以如果诸葛亮是用来代替诸葛亮的,他能打败司马懿吗?这将导致什么结果?说到法正,大家肯定都很理解,说他是刘备手下的第一谋臣也不为过。到了刘备时期,

  • 曹操杀害华佗后,后悔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神医华佗给曹操看病,为何反被杀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曹操有头风病,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正史中都有提到,在三国演义中,因为在周泰受重伤时,华佗医好了他,于是在曹操头风病时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来给他治疗,而华佗认为曹操的病因需要开颅,加以麻沸散麻醉,动大手术,多疑的曹操

  • 汉宣帝死后,西汉衰亡得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汉宣帝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中兴之主",其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孝宣中兴“。刘向甚至还称赞汉宣帝时期:政教明 ,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但这只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 嘉靖皇帝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怎么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嘉靖皇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嘉靖是明君,这个没有问题;嘉靖是昏君,也没啥毛病。他为明朝留下了希望的种子,更埋下了致命的祸根。说他是明君,是因为嘉靖一生,其聪明才智无需多言,能从藩王入主帝位,且能掌控实权,嘉靖皇帝在管理大明王朝上很有自己的一套管理风格,他能几十年

  • 田承嗣拥兵自重,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最初,在田承嗣刚开始兼并昭义的时候,立刻被大唐中央政府盯上了,那时候真是危机四伏,老田丝毫看不到胜算。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四面都是敌人,田承嗣顾了头,顾不了屁股;顾了左边、顾不了右边。但是这种困境很快过去了,因为围剿魏博的各大军区很快就全掉链子了。最先掉链子的是淄青军区。淄青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