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五位叛将让曹操伤透了心,他们分别是谁?

有五位叛将让曹操伤透了心,他们分别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51 更新时间:2023/12/30 18:15:1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魏的叛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虽然魏国山好水好,但也还是有人会选择叛变,这其中有自己的原因也有曹操的原因,毕竟魏国的内部斗争还是非常激烈的。相比之下东吴和蜀汉叛变的也就只有些小人物,毕竟大家都是出身入死过的兄弟,所以不会为了一己私欲就选择叛变。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魏国比较知名的叛将,当然姜维投降后也成了蜀国大将,但在魏国是并没有那么受到重用。

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身边曾聚拢起大批的谋士良将,绝大多数尚能“从一而终”,但也有投敌叛逃、转换阵营者。其中有五位叛将让曹操伤透了心,若他们不反水,都将成为曹魏的开国元勋。

1.张邈

张邈跟曹操、袁绍都是好朋友,官至骑都尉、陈留太守。曹操起兵后,张邈立刻追随,并支持他当上兖州牧,对其极度忠诚。曹操跟张邈有托妻献子的交情,在征讨陶谦前曾对家人讲,万一自己战死沙场,他们便去投靠张邈(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三国志·卷七·吕布张邈臧洪传》)。

张邈是曹操的至交好友,最终还是背叛了他

然而,曹操擅杀兖州大名士边让、无辜屠戮徐州十余万百姓,让张邈对老朋友失望之极,最终决定跟他决裂,与陈宫共同拥立吕布为兖州牧,一度害得曹操几乎失去全部根据地。曹操对张邈的背叛愤怒无比,所以在击败吕布后,便屠杀张邈留在雍丘的家眷。张邈后随吕布投靠刘备,在率兵向袁术求援途中被部将所杀。

布东奔刘备。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引文同上。

2.陈宫

陈宫为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轻时与海内名士相互结交,跟曹操颇有交情。兖州刺史刘岱战死后,陈宫积极游说多方,让曹操成功地接任州牧,由此被后者倚为心腹谋士。在曹操讨平兖州黄巾军期间,陈宫又积极献策,帮助前者艰难获胜,立功极多。

陈宫原是曹操的大谋士,最终还是背叛他

然而,曹操擅杀兖州大名士边让、无辜屠戮徐州十余万百姓,让陈宫对他失望之极并与之决裂,与张邈共同拥立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尽管把陈宫视为头号谋士,但总是和他对着干,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败局。吕布兵败被杀后,陈宫慷慨赴死,临行前请曹操照顾自己的父母、妻儿,后者含泪应允,时在建安三年底(199年初)。

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见《三国志·卷七·吕布张邈臧洪传》注引《典略》。

3.毕湛

毕湛是曹操担任兖州牧期间的别驾,总理州府事务,地位非常高。毕湛之所以离开曹操,缘于张邈、陈宫在背叛后劫持他的家人,威胁他转投吕布。曹操听到毕湛家人被劫的消息后,便让毕湛去投奔张邈,后者却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绝不背叛,让曹操感动的流泪。结果没多久,毕湛还是偷着去投奔张邈。

毕湛曾担任曹操的别驾,后投靠张邈、吕布

吕布、张邈被击败后,毕湛被抓捕归案,众将都以为他必死无疑,可曹操却认为毕湛是个孝子,不仅把他释放,还任命他为鲁国相。虽则如此,毕湛还是失去曹操的信任(“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4.魏种

曹操对魏种有知遇之恩,对他的忠诚度也很自信。所以张邈、陈宫叛变时,曹操便对众人讲:“别人我不敢保证,魏种绝对不会背叛我!”结果不久魏种背叛的消息便传来,曹操气愤地说到:“魏种如果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曹操对魏种有知遇之恩,后者还是背叛他

等到曹操在射犬城擒获魏种后,却出于惜才的心理,不仅命人把魏种释放,还任命他为河内太守。虽则如此,魏种同样也失去曹操的信任。(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引文同上)。

5.于禁

于禁原属济北相鲍信,在鲍信战死后转投曹操。于禁为将坚毅庄重,曾在张绣突袭曹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溃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被曹操称赞可媲美古代名将(“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见《三国志·卷十七·张乐于张徐传》)。

于禁追随曹操近三十年,可惜晚节不保

于禁随曹操征战四方,因功拜左将军,封益寿亭侯。襄樊之战期间,于禁被关羽俘获后投降,旋归孙权,令曹操大失所望,哀叹其气节竟不如降将庞德(“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引文同上)。曹丕称帝后,于禁被孙权遣返,备受同僚嘲笑,最终竟羞愧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他杀死岳飞的亲弟弟,最后还成了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岳飞善于治军,麾下猛将如云,在面对金军时多次取胜,因此金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岳家军的这些猛将中,有一位的情况非常复杂,从私人关系上来说,他是岳飞的仇人,因此他亲手杀死了岳飞的弟弟。不过,岳飞却不计个人恩怨,对其委以重任,让他成为了岳家军的猛将!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

  • 积劳成疾病逝的诸葛亮,执政期间没有人劝他休息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诸葛亮总会想起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伐。由于在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曾率领大军与诸葛亮进行过正面的交手,但由于诸葛亮训练出来的蜀军太过厉害,导致司马懿人生中唯一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以惨败告终,因此在第

  • 南宋最无耻的将领是谁?竟把士兵送给敌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开禧二年(1206年)三月,南宋王朝不宣而战,兵分三路,对金朝发起北伐,史称“开禧北伐”。然而,南宋的这次军事行动“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能取得成功,反而出现了一件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极为丢人的丑行!一个南宋将领为了自己逃命,居然将手下猛将献给金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

  • 西汉大将李陵为何会向匈奴投降?李陵向匈奴投降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大将军李陵为什么会向匈奴投降,李陵向匈奴投降有哪些原因?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陵(?~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年轻时为侍中建章监。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向汉武帝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很欣赏他这种勇气

  • 明朝名将袁崇焕简介: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了解袁崇焕的生平故事,探寻袁崇焕被杀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袁崇焕简介: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

  • 北宋权宦童贯,被封王爵,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权宦童贯为何又身首异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作为媚上欺下的童贯等人,配合着无道昏君宋徽宗,抓紧对全国劳动人民的掠夺和压榨,昔日花市灯如昼的北宋祥和,再也不复存在。为了私心,童贯力主宋金海上之盟,更是直接将大宋天下埋葬。当然,罪魁祸首的童太监

  • 揭秘:宋朝历史上被祖母废掉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194年七月,南宋的文武百官来到重华宫,在太皇太后吴氏的主持下,嘉王赵扩被拥立为皇帝,即宋宁宗。然而此时宋宁宗的父亲,也就是宋光宗仍然在世,住在临安城南面的皇宫之中,对于北边发生的事情根本就不知道。虽然史书上将这件事称为“绍熙内禅”,其实宋光宗就是被自己的祖母吴氏“废掉”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武松对招安前后转变为何那么大?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武松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武松与宋江第一次见面是在柴进庄上。他们一见如故,结为异性兄弟。宋江对武松是关怀备至。正是因为宋江对武松好,武松才没有乱打柴进庄客,与柴进相处也是越来越融洽。也许宋江把武松当弟弟看待,让武松想起了他的亲哥哥武大。于是武松拜别宋

  • 大刀关胜是什么结局?他与晁盖遇害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大刀关胜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与《水浒传》中沉默寡言、战无不胜的形象完全不同,程善之所著的《残水浒》中的大刀关胜这一形象是一位直言不讳、敢作敢当的人物。他曾经两度公开打脸宋江,令宋江颜面无存。最终,他随卢俊义一起归顺了朝廷,并当众揭露了晁盖遇害的真相,令众多被蒙在鼓

  • 古代刽子手每年只工作三个月 他们的收入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刽子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堵封死的砖墙,约有三米半高”。这是1851年的时候,广州驻英代表写下的刑场观刑经历。对于在刑场观看刑罚的人而言,生死不过是刽子手刀起刀落瞬间决定的事情。但是对于已经见惯了生死的刽子手们来说,他们会不会在行刑的时候也会有一丝犹